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易糞相食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幼兒;分享意識;分享行為
分享作為親社會行為中的重要品質,引起了學界較多人的重視,近年來不斷有研究者對幼兒分享的各個具體方面進行廣泛而細致地研究?!?-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中提到幼兒社會領域的學習與發展過程是其社會性不斷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礎的過程。如何讓幼兒學會分享,樂于分享則成了幼兒園社會領域課程的培養目標之一。
一、產生:分享意識
(一)幼兒分享意識的流觴
分享概念最先是由親社會概念延伸出來。親社會是指人們在社會交往中對他人有益或對社會有積極影響的行為,包括分享、合作、謙讓、援助、安慰和捐贈等。幼兒親社會意識就是特指幼兒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具有的一切利他性的意識,助人意識、合作意識、分享意識。分享意識的產生可以追溯到親社會意識的產生。社會生物學派認為,人類的親社會意識是由人類種系延續的本能決定的,實施親社會行為是人類的基本本性;精神分析理論認為,親社會意識反映的是潛意識中的個人動機,這些個人動機與個人的早期的經驗有關。所以說,分享意識可能與人類的基本本性相關,或來源于潛意識的層面。
(二)幼兒分享意識的內涵
分享是親社會的表現之一,幼兒之間的分享意識指的則是幼兒在群體生活時有將自己所擁有的物品、感情與其他小朋友一同分享的傾向,包括實物分享傾向,經驗分享傾向,情感情緒分享傾向。實物分享主要指幼兒將自己的玩具、食物、獎品等具體有型的東西與其他幼兒一起玩耍、使用或者直接送給他們的分享方式。經驗分享主要指幼兒將自己的故事、玩游戲的經驗講給大家,或者與其他幼兒一起游戲的一種分享方式。情緒情感分享主要指幼兒把自己的快樂、傷悲的情緒或者某種態度傳遞給其他幼兒,使大家一起感受情緒的一種分享方式。分享意識植根于幼兒自身內在的一切分享的心理活動,支配著幼兒分享行為的產生。
二、表現:分享行為
(一)幼兒分享行為的釋義
分享行為歸屬于親社會行為。親社會行為是積極的社會行為,或稱之為親善行為。兒童親社會行為主要包括:同情、關心、分享、合作、謙讓、幫助、撫慰、援助、捐獻等。分享作為親社會行為的一種重要形式,是一種將物品分給他人的行為,是典型的親社會行為,是分享意識的外在形式。分享行為的概念尚存爭議,本研究中傾向將幼兒分享行為(Sharing behavior)定義為一種幼兒在群體生活中把獨屬于自己的物品、思想或情感、機會等與別的同伴共同享用的行為,是親社會行為的突出表現。
(二)幼兒分享行為的出現
分享行為的產生于個體內外部因素皆有關系。發展心理學認為年齡是影響親社會行為重要因素,皮亞杰在1932年就在發表的觀察記錄中寫到8一12個月的嬰兒就己具有同情行為、利他行為和分享傾向。實際上,目前學界普遍接受的觀點是幼兒一般在2—3歲才會出現親社會行為。有研究者對3.5—5.5歲幼兒進行了研究,認為這階段的兒童主要以被動分享為主,隨著年齡年齡增長,主動與別人共玩、互換玩具的人數增長量很大。還有人通過系統整體的觀察得出,兒童的分享行為隨著年齡增長變化,中班幼兒的分享行為明顯高于小班,大班幼兒的分享行為明顯高于中班。但也有學者提出了不同的意見,認為分享行為的出現并不一定隨年齡增長,沒有必然的正負相關性。一些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發現3—6歲幼兒在某些分享行為上并沒有顯著的差別。
三、偏差:分享品質
(一)分享品質的性別差異
分享品質就是幼兒在分享行為中所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一貫的分享認識與信念等。對不同性別的幼兒分享品質進行的研究比較少,同時也發現不同性別的幼兒的分享品質也不相同,男孩和女孩的分享行為很早便表現出了各自的性別特點。一般認為,男孩和女孩在分享行為上的差異,與性別角色的社會期待有關(Jha,Yadav和Kumari,1998),一般女孩比男孩更樂于助人或更富有同情心;但也有些研究表明兩者之間并無差異。
(二)分享品質的影響因素
首先是是心理因素,幼兒的分享品質與其身心發展特點有關。在幼年期,幼兒的情感已經得到了初步的發展,甚至已經具有了一定的同情心,有了一定的關心人、幫助人的愿望,但是這種情感很容易為自己物質需要方面的情感所代替。一旦認知與需求產生了矛盾,大多數幼兒會選擇滿足自己的需要,而使自己的分享品質受到影響。其次是環境因素,幼兒的分享范圍與幼兒的交際環境有關。幼兒分享行為是與幼兒的交往頻率、交往空間、相似性、互補性等因素緊密相聯的。通常情況下,交往的頻率越高,越能相互吸引、增加感情,也越能相互合作、相互體悟到分享的快樂;空間位置越接近,越能引起相互注意,也越容易結成伙伴或朋友。再次是認知因素,由于幼兒知識、經驗的不足以及思維的局限,他們對分享的認知總是失之偏頗、限于片面。不少幼兒只是把分享理解為聽從于教育者的教導,將自己的食品、玩具等分給其他同伴,由這種理解而帶來的分享行為是被動的、甚至是不情愿的行為。
參考文獻:
[1]許建國. 學會分享—幼兒成長中的里程碑[J]. 幼兒教育,2007(2).
[2]李幼穗,趙瑩. 4一6歲兒童分享行為的特點及培養策略[J]. 學前教育研究,2008.
[3習王美芳,董會芹等. 學前兒童親社會行為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J].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8,6.
[4]鄒芳芳.讓幼兒學會分享[J]. 學前教育研究,2007.
[5]李陵. 培養孩子學會分享[J]. 幼兒教育,2007(2).
[6]耿希峰. 兒童分享的影響因素及培養訓練[J]. 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5).
[7]耿希峰. 朋友關系與兒童分享行為[J]. 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5,23(6).
[8]李幼穗,趙瑩. 4一6歲兒童分享行為的特點及培養策略[J]. 學前教育研究,2008(2).
關鍵詞:城鄉;市場;分割;統一
中圖分類號:F32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5656(2006)06―0042―08
在我國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市場機制配置資源正在成為資源配置的主導力量。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能單純依靠政府投入,需要運用市場機制動員和激勵農村以外的資源流入農村。現實中的城鄉市場分割使農民不能作為平等的市場主體進入要素市場獲取生產要素。因此打破城鄉市場分割,建設統一的城鄉市場可以說是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重要通道。
一、新農村建設需要統一城鄉市場
經濟學考察新農村建設關注兩大問題。一方面需要解決農業發展所需要的要素順暢流入,剩余要素順暢流出問題,另一方面要解決農業增產增收問題。政府已經和正在通過多予少取等方面的途徑來解決這兩大問題。但僅僅靠政府投入是遠遠不夠的,建設新農村需要內生的持久的機制。研究我國農村發展的現實,可以發現,城鄉市場分割是我國新農村目標得以實現的根本,農民無法平等參與市場活動導致城鄉收入差距不斷擴大。因此新農村建設的內生的機制最為根本的是市場制度創新,目標是有效地克服要素流動的障礙,并能在等價交換的基礎上保障農民收益。
制度演進具有顯著的路徑依賴。制度變遷的路徑依賴取決于兩個條件:一是初始條件,二是外生變量。處于計劃向市場經濟轉軌中的農民,如果初始條件惡劣,那么在沒有外生變量參與的條件下,路徑依賴的推論必然是制度演進的結果更不利于農民。從城鄉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的事實來看,無論豐歉,城鄉收入差距均在擴大,因而單純從農產品供需角度并不能完全解釋城鄉收入差距擴大的事實。其中最有說服力的解釋是農村市場化水平低及與此相關的城鄉市場分割。
我國農村發展的初始條件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雖然現在自然經濟已經被打破,但農村存在的自然經濟的殘余是明顯的。相比城市,農村的市場化水平要低得多。其突出原因:一是農業勞動生產率低,農產品在農民自給后余下部分進入市場的不多;二是農業剩余生產要素特別是剩余勞動力流出困難;三是農用生產要素(維持性的要素)也不需要都從市場取得,相當部分是自給自足的。這種經濟的貨幣化程度也低。農業市場化和貨幣化程度低意味著缺乏農業部門生產率的提高所需要的現入要素,或者說現代生產要素難以通過市場途徑進入農業部門。[1]8-9 城鄉之間市場化水平存在明顯差距時,城鄉之間進行交易會產生的明顯后果是:市場化水平高的城市剝削市場化水平低的農村,而且市場化水平高的城市對農村要素有強烈的吸引力。
以經濟學的觀點,要素、產品供需在競爭中實現均衡。然而我國長期存在的工業品和農產品的價格形成機制分割,使價格機制對資源的配置達不到均衡狀態,農業和農村不能得到必要數量的資源。歷史上存在的工農業產品價格剪刀差形成價值再分配,導致工業對農業、城市對農村的剝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進行的農產品價格制度改革扭轉了工農業產品價格指數剪刀差的勢頭。但是工農業產品價格形成機制的差別實際上仍然保留了城鄉市場機制的分割。其主要特征是:第一,工業品價格在市場上形成,主要農產品(糧棉油)價格不完全在市場上形成,國家的一些政策因素和制度要素對農產品價格形成的影響還是較大。第二,農產品的價格仍然低于價值,突出表現在農產品價格中實際上沒有充分計算甚至是沒有計算農民的活勞動價值。第三,農產品生產由于在較長的勞動期間中受自然影響大,可能出現的自然災害的風險難以在市場上規避,市場不能提供鎖定農產品價格風險的機制。因此,即使扭轉了剪刀差,仍然無法改變在市場交易中農產品的弱勢地位。農民常常是市場風險的最后承擔者。
由工農業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分割產生的價格體系導致不等價交換,導致降低農業生產效率,從而降低全社會的福利。因此打破城鄉市場分割的一個重要途徑,是按照等價交換的要求建立統一的工農業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價格體系的作用,可能使資源在工業和農業,城市和鄉村間均衡配置。
我國的城鄉市場分割,先前是產品市場分割,現在突出的是城鄉要素市場分割。要素市場分割甚于產品市場,并有強化的傾向。農業和農村發展所要依賴的要素市場不是單純處于農村的要素市場,而是城鄉一體的要素市場。問題是由于歷史和體制的原因,城鄉要素市場是分割的。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農業生產率的提高需要通過市場將剩余勞動力流向其它產業部門,在農業中實際存在大量的剩余勞動力,在原有的體制中被強制地困在土地上。現在市場化了,剩余勞動力就要通過進入勞動力市場轉移出去。但在現行的城鄉分割的體制中,農民難以與城市人平等地進入城市勞動力市場尋找就業崗位,至多是進入所謂的“農民工”市場。
二是農業和農村發展需要通過市場獲取資金、技術和人力資本等先進生產要素。以金融市場為例,新農村建設需要的資金投入除了加大公共財政投入外,還需要通過銀行和各類金融市場獲得更多的社會性和商業性資金投入。在我國現行的體制中城鄉金融市場分割最為突出。銀行對農業和農民的信貸受到各種限制,農民也不能平等地進入資本市場融通資金。據有關資料顯示,2004年我國農業貸款占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的比重僅為5.5%。近年來各家銀行在農村的分支機構又紛紛撤離。這固然是銀行的經濟效益要求使然,但由此產生的農村融資能力進一步下降的負效應是不可避免的。
顯然,建設新農村對統一城鄉市場的要求是,產品和要素在城鄉自由流動,農民平等地進入市場并平等地使用生產要素,各種要素能夠通過城鄉統一的市場順暢地進入農村。對農民來說,就是作為生產者提供農業產品獲得應得利潤,作為要素供給者獲得應得工資及土地溢價,作為平等的要素的獲得者獲取發展農業和農村的要素,由此進入良性的發展路徑。
二、農產品購銷市場的分割和統一
農產品市場實際上存在購和銷兩個市場。在計劃經濟體制中,國家實行統購統銷,農民只有生產糧食的義務,沒有選擇市場的權利。從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起農村改革進入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的層面。國家對農產品實行合同收購,同時允許在合同以外的部分自由進入市場。合同收購部分由國家定價,合同以外的可以自由定價,隨行就市。這時農民開始具有了一定程度的市場主體的地位。從2004年起,糧食流通體制進一步改革。國家在減少直至取消合同收購基礎上實現糧食購銷市場化和市場主體多元化。這種新的制度安排基本上克服了政府行為對農產品收購市場和銷售市場的分割,但這種分割仍然存在。導致這種狀況的原因與市場本身的組織相關。
在原有的政府合同收購的制度中,雖然農民的市場主體地位是不完全的,由于是農民直接與政府交易,政府的收購行為雖然僵化和缺乏效率,但對農民來說,不需要特意尋找市場和尋找價格,政府也較少機會主義行為,因此,農產品合同收購可以降低農民的交易成本。
在政府的合同收購部分逐步減少后,農民需要自己尋找市場,對長期生活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的農民來說,市場意識薄弱。分散經營的農戶,不僅信息嚴重不完全,而且對市場行情的認知能力也很差。農戶在交易活動中處于相對弱勢地位,因而不可能以平等的市場主體參與產品交換。在這種情況下,中間商進入是不可避免的。中間商作為買和賣的中介,相比分散經營的農民具有市場信息的優勢,對市場行情的認知能力也強。在中間商進入農產品購銷環節后,農戶生產的產品除部分自用、部分自銷外,大部分通過批發商銷往城市,批發商將產品批發給零售商,由零售商將產品銷售給城市居民。如果將農產品的生產和流通視為專業化分工,那么從理論上說,農民可以從專業化生產中節省交易成本。
然而事實是農民產出增加的同時,收入卻沒有隨之增加,尤其是農民相對收入明顯下降。據2004年對全國9000個農業生產經營單位小麥收益情況的調查,小麥畝均總收入420.5元,扣除生產費用,純收入為199.1元,比上年增加111.3元,小麥價格上漲因素使畝均增收78.6元,政府補貼因素使畝均增收12.6元①。可見農戶收入與糧食產量之間的關系相對較弱。農民收入增加主要由其它因素如國家補貼、農業稅收減少等因素引起的。糧食產量增加并沒有導致農戶收入增加,農民得不到農產品銷售的價格上漲的收益,在很大程度上與中間商壓低收購價格有關②。
中間商之所以能夠壓低農產品收購價,并獲取收購價格和零售價格之間的利差,可以用信息不對稱來說明。雖然農戶也是理性人,但其知識和信息有限、資本有限,在交易過程缺乏足夠的鑒別能力,特別是沒有能力預測和規避市場風險。又因農產品儲存成本較高,特別是時令農產品不耐貯藏或者貯藏成本較高,農戶急于售出,中間商因此壓價收購。因此,很多時令農產品收購價格與銷售價格之間存在巨大利差,中間商充分認識到農戶所具有的缺陷,因而可能產生利用信息不對稱降低農產品收購價格的機會主義行為。農戶因此無法得到應有收入。
農戶和中間商之間不合作博弈,最終受損的是農民。首先,農產品收購市場基本上屬于買方市場,中間商作為買方,農戶作為賣方,中間商居壟斷地位,分散的農民之間競爭過度。這種市場結構明顯不利于農戶。其次,農戶以分散方式參與交易所面臨的不確定性,不完全是因為對自然界的捉摸不定,更多是對交易約定條件、執行程度的捉摸不定,在很多場合是中間商采取的策略所致,如欺騙、勒索、隱瞞信息等機會主義行為。在交易過程中,分散的農戶交易規模小,信息搜尋成本相對較高,鑒別信息真偽能力、方式也無法與中間商相比。因此農戶難以識別中間商的機會主義行為。
面對農戶與中間商不合作博弈中所處的弱勢地位,統一購銷市場的一個重要制度安排是通過強制的力量規范中間商行為。這需要有正式的制度安排和規范。在這種制度下,要求國家能夠成為強制力量,通過法制和規則規范中間商的購銷行為,并且對其可能產生的機會主義行為給予懲處,由此在中間商和農民合作博弈的基礎上保護農民的合法收益。
中間商進入農產品購銷環節后所產生的侵害農民合法權益的癥結在于中間商大都也是分散經營的,只是比分散經營的農民相對要集中得多。他們在收購農產品后也需要進入銷售市場尋找消費者,彼此間也有激烈的競爭。因此其競爭費用和流通費用也不低。在這種市場交易中,這些中間商選擇低價收購農產品把其交易費用轉嫁給農民也是自然的。
研究農產品購銷制度的演進可以思考的問題是,在打破國家統購統銷制度和合同收購制度后替代的流通組織應該是什么?作為主體的不應該是分散的無組織的以個體經營者為主的市場,應該是相對集中的有組織的市場,其中包括農產品批發市場和城鄉一體的現代流通組織。特別是后者,如蘇果超市①。這類連鎖經營的流通組織不僅辦在城市也辦在農村,既靠近生產者也靠近消費者。其廣泛的連鎖達到規模經濟。因此,一方面此類現代流通組織,由于其達到規模經濟,又因為靠近生產者和消費者,其交易成本和流通費用要比一般的中間商低得多,因此不需要依靠盤剝農民來獲利。另一方面,對農民來說,現代流通組織和農產品市場就在身旁,能夠直接得到市場的反饋,因而信息不完全和市場不確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克服。顯然這種現代流通組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上述中間商的弊端,因此可以成為統一農產品購銷市場的流通主體。
三、土地市場的分割和統一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面對突出的土地問題:首先,農業發展需要必要規模的農用土地,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進,非農用擠占農用土地的問題將非常突出,建設新農村需要有必要的約束機制,保障農用土地的必要規模。其次,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需要必要的資本供給。在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一部分農用土地轉化為非農用土地是不可避免的。土地用途的轉化就有土地收益。保障土地收益實際上是保證新農村建設的資本積累。第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需要富裕農民。農民富裕有多種途徑,與土地相關的途徑包括:一是農民通過非農化途徑離開土地;二是土地向種田能手集中,實現土地的規模經營;三是農民通過土地使用權的轉讓、租賃獲取收益。由此就提出土地的流轉問題。所有這些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相關的土地問題要求土地制度特別是土地市場制度在以下兩個方面進行創新和規范。
1.土地征用、轉讓和流通的價值鏈及其溢價收入的歸屬
在制度上我國農村土地歸集體所有。集體所有的土地轉給其它主體使用,必須先由國家及相關的有權部門征用,然后政府部門通過拍賣和批租途徑進入市場。由此產生土地購銷市場的實際分割:農村土地的收購是行政性征用,不是市場途徑,而土地的銷售是市場性的。特別是土地在經過政府拍賣進入市場流通后,土地成為投資的工具,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成為虛擬經濟的一部分。土地市場分割的突出問題是同塊土地征用的價格與市場流通的價格存在嚴重的反差。土地征用價格畸低,土地市場流通價格畸高。土地流通市場上實際上再分配了相當部分農村土地的收益。①
以上分析的土地進入市場的順序(政府征用農民土地――政府轉讓土地經營權――土地在市場流通)所形成的價值鏈為:政府轉讓土地經營權收入顯著高于征用農民土地價格,流通市場上的土地價格顯著高于土地經營權收入。這種土地市場結構及相應的價值鏈顯著向流通市場傾斜,土地的溢價收益更多地流向流通市場。這種土地價值收益的流向嚴重背離土地的原始價值。
土地進入市場流通的價值鏈中所產生的溢價應該偏向哪個環節?應該由土地價格的形成機制來說明。第一,土地價格的背后是土地所有權的存在,使土地所有者能夠固定地獲得地租收入。因此土地價格應該是作為投資品的價格。按馬克思的規定,土地價格等于地租與利息率的比率。現實中征用土地機構僅限于補償費是不夠的。第二,土地一經使用,人們就要對土地進行開發,這種開發土地的勞動就會以各種形式物化在土地之中,馬克思把這種物化在土地中的勞動,稱作土地資本。馬克思說:“它屬于固定資本的范疇。”[2]698在土地所有權或土地使用權轉讓時,也就同時出賣土地資本或投在土地中的物化勞動,因而這時土地價格就包括作為自然資源的土地的價格和投入土地的固定資本的價格兩部分。第三,土地進入市場流通實際上是作為投資品上市的。通常公司上市一般都能得到溢價收入,土地所有者也不應該例外。特別是,土地與資本市場上股票等投資品不同,流通的股票等證券只是表明其收入的索取權,土地卻是作為實物形式存在的,這意味著投資土地比投資證券的風險小得多。因此在流通市場上土地投資者所得到的風險收益不能與股票投資者的風險收益同等對待。所有這些分析表明,在土地市場價值鏈中土地價格收益不應該更多地向價值鏈的后端傾斜,而應該更多地向價值鏈的前端傾斜。
土地進入市場后的價值鏈混亂的癥結在于國家轉讓土地經營權時沒有真正作為所有者行事,沒有真正采取市場方式轉讓土地經營權,實際上把相當部分本該屬于全體人民的土地收益轉讓給了私人投資者。針對這種狀況,真正按市場經濟的要求完善和統一各級土地市場的關鍵是政府進入土地市場的行為必須真正市場化。
2.農村土地的市場流轉
土地流轉的必要性首先同土地的規模經營相關。上個世紀80年代全面推進的農村改革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農戶的生產積極性,同時存在土地小規模經營問題,現在產生了明顯的不經濟。馬克思說:“小塊土地所有制按其性質來說就排斥社會勞動生產力的發展、勞動的社會形式,資本的社會積聚、大規模的畜牧和科學的不斷擴大的應用。”[2]912馬克思列數了小塊土地所有制的弊端:“資本在土地價格上的支出,勢必奪去用于耕種的資本。生產資料無止境地分散,生產者本身無止境地分離。人力發生巨大的浪費。生產條件日趨惡化和生產資料日益昂貴是小塊土地所有制的必然規律”。[2]912因此,當農業生產方式發展到一定的程度時,必然要打破這種小塊土地所有制,實行土地的規模經營。我國目前的土地雖然不能算是小塊土地所有制,但小塊土地經營是明顯的。集體耕地均分到戶,使家庭經營的土地面積過小,土地分割細碎,全國農戶平均承包半公頃,還要分成7―8塊。這種小規模經營在農田基本建設、阻礙農業機械化等方面產生規模不經濟問題,成為農業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的阻力。現在需要繼續進行制度創新,推進土地集中和規模經營。
土地的集中和規模經營牽涉到土地制度的改革,其途徑包括土地的合作和流轉。這就是在維持土地集體所有的前提下,允許土地使用權的依法轉讓,允許土地使用權的繼承,允許采取轉包、租賃、入股等形式通過土地的流轉,土地向種田大戶集中,逐步形成舒爾茨所推薦的有產權制度保證的能適應市場變化的家庭農場,用以改造傳統農業。[3]
現代規模經營一般采取公司形式,因此可以考慮通過公司對土地集中經營。公司在融資、新產品開發、開發市場比小農經營具有明顯優勢。公司集中經營統一管理土地的必要條件是農戶讓渡經營自或者土地入股。農戶依其土地投入參與公司收益分配,可以減少其分散經營時的風險,并獲取更高的收益。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還會提出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和城市化的要求,大批量的農民離開土地,又不致土地荒蕪,就要允許土地使用權的出租和轉讓。農民非農化,開辦企業需要最低限量的資本。土地的入股、抵押貸款就成為資本原始積累的可能途徑。
四、培育農村市場主體
在統一城鄉市場中,培育農村市場主體是關鍵。農民的市場主體地位得到保障,才可能保障農民合法的交易權益(等價交換)。對于農民來說,有組織的參與市場活動是其成為市場主體的關鍵。
以金融市場為例,撇開可以得到與城市企業平等的融資機會的達到一定水準的鄉鎮企業,農戶得到金融機構貸款的困難很大,其主要原因:一是農業經營的收益低,市場風險大;二是農村信用社制度取消后,分散的農戶獨自完成融資;農戶融資常以解決自身生產性、生活性為主,較少涉及發展(如采用新品種、新技術)的融資,即使是兼營副業等非農產業,規模小且分散。三是由于農產品價格波動劇烈,向農戶貸款便承擔較大風險。由于這些原因,金融機構對農村和農業項目貸款特點是,貸款面廣,每個貸款規模小,從而貸款的相對成本大、收益低、風險也大。金融機構面對分散經營的農戶收集信息、克服機會主義行為成本較高。因此純粹出于商業原因,農戶不可能得到銀行貸款。所有這些表明分散經營的農戶沒有成為金融市場的主體,也不可能在金融市場上取得平等地位。
培育農村金融市場主體的基本思路是形成農戶參加的農業合作組織,合作組織融資可以克服農戶分散經營和分散融資的缺陷。農業合作組織貸款規模大,抗市場風險能力強,有能力成為農村金融市場主體,有條件作為平等的市場主體進入金融市場獲取資金要素。①
農產品流通領域也是這樣,農民的談判能力與其組織程度正相關。合作經濟組織可以增強討價還價的談判能力。
農戶合作經濟組織指農民在自愿基礎上,按照既定組織程序建立的有自主自由權利的生產經營服務組織。現有的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最為普遍的是產前產中產后的服務合作社,服務的主要內容是生產服務。將這種服務合作社發展到流通合作社,是農戶改變交易方式的有益嘗試。流通合作社代表農民利益為農民提供農產品銷售和融資服務。這種有組織的流通,可以克服農戶人力資本存量較少、市場知識不足的缺陷,消除農戶不平等地位,抗衡經濟領域各環節 “歧視性”價格,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中間商的中間盤剝。
現階段我國農戶合作經濟組織成為金融市場主體也有進一步完善和培育問題,具體表現為三個方面:一是農戶積累不足,合作經濟組織成立在起步階段資金不足;二是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成立后,由于初始資金不足,因此實際運作過程中常捉襟見肘;三是制度缺乏激勵功能,籌措資金困難。困難總是同解決困難的途徑一起產生的。實踐中又形成了新的變體,如公司+農戶(或者公司+合作組織+農戶)的形式,這一組織模式隱含著允許農戶“搭便車”。在融資、生產等環節,公司是收益最大者,公司追求自身利潤最大化時產生了正的外部性,而這一外部性收益為農戶所有。相比而言,這可能是現有條件下培育市場主體的最優制度選擇。
農業產業化經營也會提出農業組織化的要求。農業產業化經營過程必然包含專業化分工。農產品從生產到加工直至進入市場,如果是市場交易關系,必然存在交易成本。交易成本經濟學指出,在存在較高的交易成本時,可以通過改變交易方式來克服,其中最為典型的是以企業內部交換替代市場交易。現實中產生的公司+農戶就是在農業產業化經營背景下產生的經濟組織。在這里,農業初級產品加工直至進入市場的各個分工環節采取公司形式,由此節省其中各個環節之間的交易成本。在這種公司加農戶的模式中,分散經營的農戶與公司的市場聯系相對固定,其主要聯系方式是合同形式。因此,不僅節省了農戶尋找市場的成本,也可能降低農民生產經營的市場風險。而且,在產業化經營的條件下公司提供給市場的農產品制成品既可能擴大農產品市場,又可能增加農產品收益。與公司有固定聯系的農民也可能分享到較高的收益。
公司加農戶的模式能否取得預期效果關鍵在公司的機制。在原有的計劃經濟體制中也有公司,如:糧貿公司+農戶,棉花公司+農戶,油脂公司+農戶。實踐已經證明在這里不成功,損害農民利益的主要原因是這些糧貿公司、棉花公司、油脂公司都是國有的收購農產品的企業。這些公司不愿意承擔市場風險,有收益也不讓農民分享。接受這種教訓,在公司加農戶的模式中,第一必須強調這種公司不是一般的國有的收購農產品的公司,而是從事農產品產業化經營的公司,而且這種公司必須是承擔市場風險的公司。第二在公司加農戶模式中的農戶與公司的關系必須是通過事先的合同固定的,因此在合同期內市場風險不由農戶承擔,而由公司承擔。在這種制度安排中,農民的利益才能得到保障。
從現實來看,公司+農戶(公司+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農戶)或許是較為合理的制度安排。公司是平等參與市場交換的主體,公司+農戶優點是降低農戶生產經營的市場風險、采用新技術幫助農戶實現產品結構調整、解決農戶融資約束。特別是通過一體化的路徑“一攬子”解決農民生產、銷售、融資、技術進步等多個問題。只要公司在統一市場中開展競爭,那么農戶也就間接實現了在城鄉統一市場中的競爭。
當然公司+農戶也存在諸多缺陷。公司以平等身份參與外部市場競爭,而在內部如何以平等身份與農戶交換是最關鍵問題。機會主義行為導致收益較大時,公司將會侵蝕農戶利益,由于農戶缺乏資產專用性套牢公司,因此農戶將承擔最后損失。從本文分析中可知,在農戶、公司+農戶、公司+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農戶三種參與市場交換的方式中,后兩種參與市場方式只是將農戶單獨面對市場時的弱勢地位轉化為公司+農戶的組織內部的弱勢地位,不過這畢竟是解決了部分問題。當然,只要用制度規范公司+農戶中的不公平交易行為,農戶弱勢地位也將得以改善。
參考文獻:
[1]費景漢,拉尼斯.增長和發展:演進觀點[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帶著美好的憧憬,從大學踏入一小這塊熱土,一晃已經9年了。盡管教齡不是很長,卻也有人生風景在游走,歲月如流在穿梭的感嘆。這9年,我過的并不是輕松的生活,因為我常常覺得自己在疲于奔命:努力了,學生還沒學好;天暗了,事情還沒做完;雪化了,理想還沒實現……常常盯著困難,沉浸在“我是不是太辛苦了”的困惑中……
一次偶然的機會,拜讀了美國著名學者斯賓塞寫的《一分鐘教師》,這本書和他的另一本著作《誰動了我的奶酪》一樣,深深地吸引了我。它的大致內容是:鼓勵我們用“一分鐘目標”來設定目標,用“一分鐘稱贊”來保持積極態度,用“一分鐘矯正”來檢查和修正自己的行為。書中最震撼我的一種觀念是:學會簡練、精確、有力,樹立“一分鐘”意識,凡事做得有效率!它猶如一位良師益友,化解了我心中的層層困惑;猶如一盞明燈,引領著我在生活的大海中航行。
《一分鐘教師》向我們傳達這樣一個理念——凡事從小事做起,將目標分解到切實可行。反思我自己的教學,經常抱怨學生不能按設定的目標前進,達不到我的要求。通過這本書的閱讀,我明白了不是我的目標過高,而是因為沒有將目標分解成可以實施的每一個細小的步驟,讓學生去操作。所以往往是遠大的目標放在眼前,學生卻茫茫然不知所措,我自己也慢慢喪失了信心和熱情,結果目標不能實施到位,半途而廢了。設定一分鐘目標,讓目標變得切實可行,讓目標變得不再遙不可及,讓學生可以及時地品嘗成功的喜悅,從而滿懷信心的去完成每一個任務,這正是一分鐘教師的成功之處。
同樣,當看完《一分鐘教師》,重新審視我自己的生活。也毅然發現:事情雖多,任務雖重,只要善于分解開來,合理安排利用好每一分鐘,再大的困難也是能扳平的。一分鐘的文學閱讀,堅持不懈,就能沉浸在文學閱讀的享受之中;一分鐘的工作,重視實效性,提高效率解決盡可能的任務,不要總是看著前方的困難大山,而停止前進的步伐;一分鐘的自我欣賞,給自己的一個肯定,開心的度過每一分鐘,讓歲月不再那么容易把人拋;一分鐘的對他人的贊譽,讓你的人際關系簡單起來,不再勾心斗角的使壞,也不再那么辛苦的掙扎,讓同事見面浮現出真誠的問候和來自心底的笑顏;一分鐘的愛心和耐心,關愛每一個天真的可愛孩子,平和心態,和他們真誠的交流,耐心的和他們講解知識、道理;一分鐘的暫停,給自己留下一個屬于你的一分鐘時段,作自己想做的事情,思考屬于自己的問題,享受屬于自己的生活。
人生就是由這么一個個一分鐘構成的,珍視生命,享受生活,樂于工作,善于分解,欣賞每一分鐘,慢慢地走,靜靜地走。相信我們的生活會更美好!
那個夏天,馴獸師們都在各自的帶篷大馬車里睡覺,馬車在馬戲團的大帳篷旁一字排開。動物們在黑暗中不知所措――因為就在五分鐘前,鸚鵡飛到各個籠子里告訴了大家一個令人不安的消息。
大象已經宣布要舉行大罷T,他要求明天每只動物都不要進行表演。
“維克多,你瘋了嗎?”獅子問道,他憤怒地抽動鼻子,撞著籠子的欄桿,“你怎么敢不跟我商量就下了命令?我可是百獸之王!”
大象的笑聲像黑夜中散落的紙屑:“哈。百獸之王是人類,伙計。尤其是在這里,遠離我們茂密的雨林……”
“你在說什么呀,維克多?”小熊打斷了他,從籠子里喊道,“難道不是人類給了我們食物和住所?”
“你出生在馬戲團的帳篷里,”維克多輕柔地說道,“馴獸師的妻子用奶瓶把你喂大。你只了解人類的世界,但是,你不明白自由的快樂……”
“能告訴我為什么要舉行罷工嗎?”海豹嘟囔著,尾巴焦慮地拍來拍去。
“非常好的問題!”維克多激動地稱贊道,正好他要向同伴們解釋,其實大家都成了囚犯,天天表演只不過是讓馬戲團團長的錢包越來越鼓。動物們被迫做出各種滑稽的動作來取悅人類,模仿人類的各種舉止,大家不應該承受這么多羞辱等等,維克多說了一大堆。
“哼,真是愚蠢?!豹{子嘲諷道,“你想過怎樣和人類溝通嗎?我們中有誰能懂他們的語言呢?”
“當然有,”維克多肯定地回答道,“鸚鵡就是我們的翻譯。他用喙旋轉籠子上的插鎖,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打開籠門,自己飛出去。然后,他可以一一打開同伴們的籠子?!?/p>
很快,大伙兒都在帶篷大馬車旁沸騰了起來,就連獅子也不例外!
清晨的第一縷陽光如同嗡嗡作響的蜜蜂,落在了動物們的毛發上,此時,睡眼惺忪的馬戲團團長正在大馬車窗前伸懶腰。那一刻,無窮盡的橙色光線中的溫暖似乎隔絕了空氣,而動物們永遠不知道馬戲團團長是否是因窒息而大聲呼救,但他卻沒等到下車踏上草坪就暈了過去。
很快,馴獸師們應聲前來救援,卻發現――“動物們全都跑出來啦!”他們一齊驚呼,慌亂地去找自己的馴獸鞭。
“我們以后要用鞭子來驅趕蒼蠅了!”馴獸師們包圍著動物,正準備重新將大家關進籠子里時,鸚鵡說。
“我們不會在馬戲團工作了!我們要舉行,大象就是我們的代表!”大家嚷嚷著,現場熱鬧得有些過頭。
“胡說八道些什么?都給我回到籠子里去!”揮舞的馴獸鞭發出尖銳的聲音,威脅著動物們。
“你們才應該進籠子里去呢!”猩猩大叫道。動物們立刻撲向馴獸師和馬戲團團長,將他們關了起來。馬戲團團長氣得直跺腳,拼命抵抗。然而最后,他也只能在插鎖后發呆,以此來消磨時間了。
這天下午,人們把馬戲團的售票處圍了個水泄不通,因為在關閉的售票處上張貼了一個很大的告示牌:
馬戲團巳被動物占領。動物們正在舉行火罷工。
而此刻,維克多和他的同伴們正在訓練人類:
“用四肢走路,然后一一跳過這些火圈!”
“頭頂著這些東西,保持平衡!”
“不能用手吃飯!”
“學驢叫!學貓叫!學雞叫!學狗叫!學獅吼!”
“可以了,求求你們,讓我停下吧!”在倒立繞大帳篷轉了200圈之后,馬戲團團長哀求道,“我們認輸了!你們想要什么?”
鸚鵡清了清嗓子,咳嗽了一聲,喝了一小口水,開始宣讀大象交代他的談判書:
“諸如此類的要求……這樣不行,這個也不可以……那樣更不可能,不合理!要么把我們送回茂密的雨林,要么我們就開辦第一個人類馬戲團,來娛樂動物們。特此聲明?!?/p>
企業打破傳統經濟下的制度設計,有的將線下的商務機會與互聯網結合,有的消除中間商、構建直接交互平臺,使人們不僅可以足不出戶在網上輕松找到所需的各種商品和服務,還可以將閑置的資產物品、多余的時間、擁有的技能和知識等資源分享給他人,達到資源利用的最大化。這種基于互聯網的全新經濟運行方式,被稱為“分享經濟”(亦稱“共享經濟”)。近年來,從房屋分享服務平臺到分享租車服務平臺,再到社會化“跑腿”服務……分享經濟理念在各個行業領域衍生,成為世界性的大趨勢。在國內,這種資源分享已覆蓋了吃、穿、住、用、行、游等各個層面,并獲得了越來越多用戶的了解和認可。
經過十幾年高速的經濟增長,中國已經從短缺經濟走到了供應過剩,這給分享經濟提供了物質基礎。分享經濟與傳統工業經濟相比,所追求的目標與運行機制不同。工業經濟追求的是如何生產的更多,為了滿足生產得更多,就需要鼓勵與刺激消費得更多。而分享經濟是一種基于現代社會節約消費的環保自覺形成的再消費經濟,對于長期以來被社會鼓勵的高速消費、奢侈消費文化是一種根本性的矯正。
分享經濟的理念也在影響著傳統制造業。制造業的價值創造和分配模式正發生轉變,借助互聯網平臺,企業、客戶及利益相關方紛紛參與到價值創造、價值傳遞及價值實現等生產制造的各個環節。“互聯網+” 工業不僅僅是“信息共享”,還將廣泛開展“物理共享”,從而形成新的價值創造和分享模式,開創全新的分享經濟,帶動大眾創業和萬眾創新。美國趨勢經濟學家里夫金預言,未來將出現由通信、能源和運輸三大網絡相互融合形成的“超級物聯網”,人們能直接在物聯網上生產和分享實物,并運用大數據提高效率和生產力,使生產和銷售的邊際成本降低到接近于零,從而不再受到市場的局限。
作為新鮮事物,一些分享經濟業態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政策麻煩,分享經濟給現有制度設計帶來了新的不確定性,比如它的盈利模式尚未清晰、信息安全問題如何保證、保險體系如何支持,以及如何規范管理、協調各方利益等。分享經濟在各國獲得的擁躉也不盡相同,比如起源于美國的打車軟件,在日本試行了3年,最后退場,因為日本出租車行業協會和經濟產業省認為,這是破壞出租車市場秩序,并導致黑車泛濫的罪魁禍首。還有人懷疑,分享經濟模式是否足以支撐這些市場平臺當中的企業,是否會導致進入實體市場的企業家數量減少,對實體經濟造成“抽血”。
盡管如此,分享經濟在當今世界生根并快速成長已是不容置疑的事實。從長遠來看,它是支持可持續發展的新興的經濟模式,將切實有效地減少資源和能源的浪費,促進緩解環境壓力,降低碳排放。從實體資源分享,到虛擬互聯網分享,其發展空間隨著技術進步和思維創新會不斷超越人們的想象。
學生進行分層:由于教育,認知,學生本身素質等方面的差異性,將學生分成三類:A類是身體素質好并且身體協調能力強的人,B類是屬于身體素質一般且協調能力一般的人,C類是屬于身體素質不好且協調能力差的人。A,B,C三類人在學生總數中分別占據百分之二十,百分之六十,百分之二十的比例。學生之間的分層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學生通過外部的刺激可能在體育課堂中成績會提高或下降,這就使得調查是處于動態過程中。
備課分層: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分層的基礎之上,要對課堂內容進行相應的分層,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采取合理的備課方案,找出適合當前學生水平的課堂內容。這就要求教師在吃透教案的基礎之上,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深刻的分析,只有這樣才能找出合適的備課方案。學生分層是分層了三類,但是在任何一類中還是存在著差異性,這就要求教師在同類別的學生中找出最折中的辦法,實現教學目的的最大化。考核分層:在進行考核時也要根據學生所處的層次進行不同的對待,萬萬不可以用同一個標準去要求三個層次的學生。分層考核就是讓每個層次的學生經過備案分層和教學分層之后的努力之后可以實現體育教育的最大成就,使學生可以感覺到自己的成就,從而提高學生學習體育的熱情。
二、分層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在教學過程中要做到一視同仁,學生體育能力存在高低之分但是教師的心中不應該由學生的能力高低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將學生分成“三六九等”容易打擊體育能力低的學生同時也會提高優秀生的驕傲,這樣對教學過程的順利開展是十分不利的。體育分層教學并不是一成不變的,由于學生體育素養的上升,學生層次劃分角度的不同都會使學生的分層進行改變,因此要用動態的角度看待學生分層教學,并且不斷鼓勵學生提高在分層中的地位。
三、結語
關鍵詞:意象圖式;上―下圖示;容器圖式;隱喻
“在”是現代漢語使用頻率很高的一個詞,它有動詞、副詞和介詞三種詞性,其中介詞是由動詞逐漸虛化而來的。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介詞的詞義也在不斷的擴大和發展。《現代漢語八百詞中》介紹了介詞的5種意義。
①生在1899年;②時間定在后天上午;③在休息室里,大家談的很高興;④在老張家里發生了一件事;⑤旅客隨身攜帶的行李限制在二十公斤以內;⑥室溫保持在二十四道二十六度之間;⑦在大家的救助下,把落水兒童救上了岸;⑧在大家的幫助下,小周的進步很快;⑨這種生活,在他已經十分習慣了;⑩在我看來,問題不難解決。
上面的十個例子,表示了介詞“在”的五種意義。①②表示時間,③④表示處所,⑤⑥表示范圍,⑦⑧表示條件,⑨⑩表示行為主體。對于介詞“在”的多義性,本文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對介詞“在”進行意象圖式分析,并且對“在”的不同意義之間的關系進行闡述。
一、介詞“在”的意象圖式分析
(一)圖示理論
意象圖式是認知語言學的重要理論之一,它強調人體在意義獲得中的作用。意象圖式最初的產生是源于我們的身體與外部客觀世界的相互作用,人們反復的體驗、感知外界,不斷的概括、總結,形成一定的規律和模式,我們將這些模式和規律稱其為意象圖式。Johnson 將意象圖式定義如下:意象圖式是我們感知的相互作用和運動中,產生的反復出現的動態的模式,使我們的經驗有連貫和有結構。
人類從一出生開始到現在就在一定的空間范圍內活動,比如我們在臥室睡覺,我們在教室學習等,甚至人類的自身也可以看作是一個三維容器,我們吃飯、呼吸、喝水,可見意象圖式與空間概念密切相關。本文認為最常見的意象圖式包含上―下、容器圖式、路徑圖式、中心―邊緣圖式、力圖式等。
(二)介詞“在”的意象圖式分析
認知語言學中,“圖形/背景”理論認為,背景往往被當做確定其它物體運動的參照,背景做為參照點。Langacker 用“射體”表“圖形”,“界標”表示“背景”,比如“書放在桌子上”,“書”就是“射體”,“桌子”既為“界標”。本文將引用這兩個術語來分析介詞“在”的意象。
1、介詞“在”的上―下圖示分析
上―下圖式最根本的身體經驗基礎是人體的特征,即人的身體分為上―下兩部分,上―下圖式反應的基本邏輯是:“射體”在“界標”的上面,“界標”在“射體”的下面?!敖鐦恕笨梢钥醋鍪恰吧潴w”的支撐。對介詞來“在”來說,我們常用方位短語“在……上”表示這種上―下式。如:“小明躺在床上”。“小明”可以看作是“射體”,“床”可以看作是小明的支撐物,是“界標”。
按照射體和界標是否接觸,可以將“在”的“上―下”圖式分為兩種情況,射體與界標接觸和射體與界標分離。
(1)射體與界標接觸
射體與界標接觸即為射體與界標有直接接觸的共同的共同區域,射體離不開界標。
【1】 平躺在床上。【2】 病人昏倒在地上?!?】 我在黑板上畫畫。
【1】-【3】都體現了上―下式射體與界標相互接觸,例【1】平躺在床上這個短語中雖然沒有射體,但動詞“躺”一詞就可以表現出施事位于參照物的上方,而且貼在床上。例【2】中“病人昏倒在地上”一定是病人已經倒在了地上,所以這是射體與界標最直接的例子。例【3】中受事為“我的畫”,我畫的畫一定是畫在黑板上。
(2)射體與界標分離
射體與界標分離即為射體在界標上方,不接觸,沒有共同的區域。
【4】燈泡懸在桌子上面
例【4】中受事是燈泡,施事是桌子,即為參照物,這里面一個“懸”字表明燈泡不與桌子接觸,燈泡與桌子分離、不接觸的狀態。
2、介詞“在”的容器圖式分析
人體自身的生理活動如進食、飲水、排泄等都具有容器的特征,人體本身就是一個容器。日常生活中人們也不斷的接觸各種形態的容器,如房屋、杯子、汽車等。介詞“在”的容器圖式與其它容器圖式一樣都包含著里、外和邊界三個基本要素。介詞“在”常用“在……里”、“在……外”表示這種容器圖式。在容器圖式里,可以把界標看作是一個三維空間,射體存在這個空間或者射體在這個空間里活動。根據射體和界標的位置關系,我們將其分為完全包含和部分包含。
(1)完全包含
完全包含即為界標完全包含射體,容器中的事物可以完全被融在容器中。
【5】(祥子)把點零錢放在衣袋里。
【6】他把平時翻看的書整齊的放在書柜里,不再去動他們。
例【5】“零錢放在衣袋里”衣袋作為一個相對封閉的容器,零錢放在口袋里之后,就存在了口袋里了,衣袋使物體完全進入其中。例【6】書在書柜里,也可以看作射體完全存在于界標里。
(2)部分包含
部分包含中,這里的界標我們可以看作是開放或半開放的容器,容器的開放性決定了被容物不可能完全包含在容器里,而只能是部分進入容器。
【9】臉在被里【10】書在手里【11】籃子在座位下面
例【9】-【11】中,臉、書還有籃子都不能完全被包含,只會有一部分存在空間里。
(三)介詞“在”的多義分析
介詞“在”有五種詞義,這些詞義之間有何種聯系呢?下面將從隱喻的角度做具體分析。
隱喻就是把一個領域的概念投射到另一個領域。從人的生理過程和發展來看,空間概念比時間概念先形成,所以把空間作為詞語引申發展的主要來源。對于介詞“在”來說也是如此。在《現代漢語八百詞》中,只有③④兩個意義是涉及處所、空間的含義,所以我們將這個空間意義視為原型意義,其它的非空間意義視為由空間意義通過隱喻手段實現的引申意義。
①②表示時間概念,認知語言學認為時間范疇都來自于空間范疇,認為由具體的空間領域映射到抽象的時間。這里的1899和后天上午,可以將其理解為一個容器,是界標,而出生這件事和在后天上午發生的事可以認為是射體。射體存在于界標內,這是容器圖式的映射。
⑤⑥表示某種概念范圍,這種概念也可以看作是某種容器圖式的映射。行李的重量在二十公斤以下、室溫在二十四到二十六度之間,行李的重量和室溫都不能超出這個范圍,即不可以跑出這個容器之外。
⑦⑧表示條件,“在大家的救助下”“在大家的幫助下”可以看作是上―下圖式的映射。落水兒童被救上岸,是因為大家的救助,所以“大家的救助”對落水兒童是種支撐。小周有了很大的進步是在大家的幫助下,所以“大家的幫助”可以看作是對小周的支撐,所以這就自然與上―下圖式聯系起來了。
⑨⑩表示行為的主體,行為主體分別是“他”和“我”,⑨可以理解為他的意識中承認這種生活,⑩可以理解為我的觀點是問題不難。所以“他的意識”“我的觀點”都可以看作是容器圖式的映射。
二、結語
意象圖式是認知語言學的重要概念。本文著重分析了介詞“在”的兩種意象圖式分析。對于介詞“在”的多義性,本文借助認知語言學中隱喻的觀點來進行闡述。介詞“在”的非空間意義,主要是由具有空間意義的上―下圖式和容器圖式映射而來。掌握這些概念,對于今后分析詞義的多樣性會有很大的幫助。
(作者單位:沈陽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曾劍. 從認知語言學角度看介詞“在”的意義多元性[J]. 萍鄉高等??茖W校學報,2008,01:107-109.
關鍵詞:貫休;詩僧;動物;意象
中圖分類號:I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24-0010-01
貫休詩中有很多獨特的意象與意象群,有的染上濃重的個人特色,有的深刻地體現出時代風貌,非常值得一看,在這其中,有一種,最為獨特,那就是特殊的動物意象群。
動物意象群,在詩歌中也運用得非常多。除卻平常多見的“禽”、“鳥”、“蟬”、“大雁”等動物意象,貫休詩歌中還有很多獨特的種類。主要有“麋鹿”、“猿”、“鶴”。
一、鶴之意象
在貫休詩歌中出現出現最多的是“鶴”,代表性的語句有:
“放鶴久不歸,不知更歸否。”《閑居擬齊梁四首》
“之子逍遙塵世薄,格淡于云語如鶴?!薄逗滤托咳胩炫_》
“寺倚烏龍腹,窗中見碧棱??绽热水嬜?,古殿鶴窺燈?!薄都乃问咕?/p>
從這些詩句中可以歸結出:出現“鶴”的詩歌基本都是閑居詩和寄友詩,而意境上都代表一種逍遙自在,忘卻塵世的感覺,同時把“鶴”當做自我高絕凌云之精神的象征。因而見“鶴”字時,常是俗世碰壁,隱居閑游,欲與老友同道遠在江湖,隔絕紅塵之態。貫休是個有出世心的人,但是再強勢積極之人,難免有困頓厭倦疲憊釋然之時,在如此多的詩篇中出現這樣的意象,表現這樣的感情,這說明在心底,縱橫俗世的禪月大師還是憧憬著一個遙遠清靜,無人侵擾,只有知己好友,閑云野鶴的曼妙之境。
二、猿之意象
而用到“猿”字的,有以下代表性詩句:
“好音入耳應非久,三峽聞猿莫回首?!薄端蛷埵斑z赴施州司戶》
“黑壤生紅黍,黃猿領白兒。因思石橋月,曾與故人期。”《春山行》
“橡栗堆行徑,猿猴繞定身。儻然重結社,愿作掃壇人?!薄都纳昂蜕小?/p>
“寒思白閣層,石屋兩三僧。斜雪掃不盡,饑猿喚得應?!薄稇寻组w道侶》
自古凄婉孤寂,游子思鄉者,多聞猿而入詩。這樣的意象運用,在以上貫休的詩歌中也有:“好音入耳應非久,三峽聞猿莫回首”、“歷歷數聲猿,寥寥渡白煙。”等皆是,然而這又無法概括全部。貫休的特別之處就在于,有時創造性的將“猿”代表的遙深孤寂的境地進一步發揮而成一種遠離紅塵,沉淀心靈而不失妙趣的境界。“黃猿領白兒”、“數家舂碓,幾處浴猿猴。”等句將猿猴書寫得無比生活化,已然不是于深山老林中大喊大叫讓人難過的動物,而是代表著一種輕松、靜謐、恬然自得的心境與生活。于是,就是好友被貶之時,貫休詩中也勸解道“猿到三聲不用愁”,個中滋味,自然是與前邊相同的。
可見“鶴”、“猿”都在不同程度上代表和象征著貫休輕松隱然的一面。
三、鹿之意象
而“鹿”則略有不同,先看看以下的詩句:
“乳鹿暗行檉徑雪,瀑泉微濺石樓經。閑行不覺過天井,長嘯深能動岳靈。”
“如何麋鹿群中出,又見鸞天上來。劍閣霞粘殘雪在,錦江香甚百花開?!薄兜绞衽c鄭中丞相遇》
“落花鳥銜來,永日香氤氳。終期將爾曹,歸去麋鹿群?!薄顿浽S征君》
“鹿睡紅霞影,泉淋白石門。伊余心更苦,何日共深論?!薄都奈魃胶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