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醫學生自查報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創傷和損傷;回顧性研究;偏倚(流行病學);學生
【中圖分類號】 R 179 R 641 R 19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9)01-0062-02
國內小學生傷害發生情況的調查雖然部分地區采用監測的方法進行[1],但在我國目前疾病預防控制資源十分有限的情況下,仍有許多疾病預防控制部門采用由調查對象回憶1 a中曾經發生的傷害情況[2-3].這種自我報告的調查方式由于存在回憶偏倚,調查結果與真實情況可能會存在偏倚。為探尋一種相對經濟且真實的傷害調查方法,筆者進行了專題調查。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選擇南昌市新建縣某小學的部分班級小學生1 681名為調查對象,其中男生1 003名(59.7%),女生678名(40.3%);年齡最大15歲,最小5歲,平均為(9.15±1.85)歲。經過6個月的監測,共計402名小學生發生傷害。
共發放調查問卷402人份(每人份指同一個人前、后相隔6個月共2次調查的問卷),收回402人份,回收率為100.0%;有效份數為396人份,有效應答率為98.51%。其中男生312名(78.8%),女生84名(21.2%);一年級占17.7%,二年級占18.9%,三年級占21.7%,四年級占16.7%,五年級14.6%,六年級10.4%。受傷學生中年齡最大13歲,最小6歲,平均為(8.46±1.72)歲。
1.2 方法 由經過培訓后的班主任監測本班學生2007年1月1日至6月30日傷害發生情況。主要調查內容包括調查對象的一般情況、調查時間內(指2007年1月1日至6月30日)是否有過受傷、受傷是有意還是無意造成的、受傷種類、發生地點、受傷部位。在傷害發生的3 d內受傷學生第1次填寫傷害調查表,于傷害事件發生間隔6個月后第2次填寫傷害調查表,2次調查采用同一份調查表,將2次填寫內容進行比較,以第1次填寫的調查表為“金標準”,評價自我報告方式進行傷害調查中存在的回憶偏倚情況。其中一、二年級調查問卷中的生字、難字采用漢語拼音,并由班主任進行講解,以確保調查對象提供真實信息。
1.3 傷害的判定標準 小學生傷害的判斷標準[4]為,必須具有下列3種情況之一者:(1)到醫院或校醫室診治;(2)家長或教師做緊急處理;(3)休息0.5 d及以上。
1.4 質量控制 調查方案的設計咨詢了有關學校領導、教師、專家指標客觀,各項標準統一。廣泛查閱文獻,擬定調查表。通過預調查,進行反復修改后采用。統一培訓班主任教師,原始資料收集時,當場檢查調查表填寫的完整性、準確性(是否有邏輯錯誤、漏填、錯填等),發現錯誤立即更改。
1.5 數據的整理與統計分析 將合格問卷統一編號,數據錄入采用Epi Data軟件平行雙錄入。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
2 結果
由表1可見,在2次回答是否受傷害的問題方面,2次回答一致率為82.3%,不一致率為17.7%,且不一致的情況均為第1次回答有傷害,6個月后第2次調查改為沒有發生傷害。不同年級學生該問題2次回答不一致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9.730,P=0.001),其中五年級學生最低,一、二年級學生較高;不同性別學生該問題2次回答不一致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840,P=0.359)。
傷害是有意造成的還是無意造成的問題2次回答一致率為77.1%,不一致率為21.9%,缺失4人份(1.0%)。不同年級學生此問題2次回答不一致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7.808,P=0.003),其中五年級學生最低,一、二年級學生較高;不同性別學生該問題2次回答不一致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020, P=0.890)。
傷害種類的問題2次回答一致率為55.8%,不一致率為44.2%,是所有問題中不一致率最高的。不同年級學生該問題2次回答不一致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9.118,P=0.104);不同性別學生該問題2次回答不一致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077,P=0.780)。
傷害地點的問題2次回答一致率為80.1%,不一致率為19.9%。不同年級學生該問題2次回答不一致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20.360,P=0.001),其中一年級學生不一致率最高;不同性別學生該問題2次回答不一致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700,P=0.192)。
傷害部位的問題2次回答一致率為77.8%,不一致率為22.2%。不同年級該問題2次回答不一致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1.450,P=0.043),其中一年級學生不一致率最高;不同性別學生該問題2次回答不一致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622,P=0.430)。
3 討論
由于國內大多數傷害調查是由被調查者回憶最近1 a的傷害情況,取1 a的中間位置時間6個月為傷害發生的平均時點,故此次調查采取6個月后第2次填寫傷害調查表。
對非致死性傷害的調查常建立在調查對象的回顧性自我報告基礎上,這對于常規生命統計資料是一個很好的補充,但應該充分認識到其存在的偏倚,進行恰當的矯正。Harel等[5]研究結果顯示,隨著回憶時間延長,報告的年傷害發生率會下降,從1個月估算的年發生率24.4 %下降至12個月估算的14.7 %,尤其是年齡小、輕度傷害下降明顯。Mock等[6]的研究也得出類似結論。因此,孫業桓等[7]建議,傷害調查采用回顧性自我報告方式回憶期跨度不宜過長。筆者調查結果也同樣顯示,以自我報告方式進行小學生傷害調查,回憶偏倚確實存在,建議自我報告方式進行傷害調查時應該進行回憶偏倚的矯正或縮短回憶時間跨度。
(致謝:南昌市新建縣某小學校領導及部分班主任幫助進行現場資料搜集工作,在此一并致謝!)
4 參考文獻
[1] 金建玲,廖鵬欽.上海市金山區2003學年中小學生傷害現況分析.上海預防醫學雜志,2006,18(2):64-65.
[2] 馬莉,胡冰.阜陽市中小學生傷害死亡流行病學特征分析.中國學校衛生,2006,27(5):412-413.
[3] 馬文軍,許燕君,李劍森,等.廣東省中小學生傷害流行特征.中國學校衛生,2006,27(1):47-49.
[4] 王聲.傷害流行病學研究內容和方法.預防醫學文獻息,1998,4(3):299,300.
[5] HAREL Y,OVERPECK MD,JONES DH,et al.The effects of recall on estimatmating annual nonfatal injury rates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m J Publ Health,1994,8(4):599-605.
[6] MOCK C,ACHEAMPONG F,ADJEI S,et al.The effects of recall on estimation of incidence rates for injury in Ghana.Inter J Epidemiol, 1999, 2(8): 750-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