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教師多媒體教學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本課使用的教材是初級中學課本人教版《英語》第三冊Unit21,lesson18,這是本單元的第一課時,為聽說課。這一課時的主要內容是復習鞏固以前所學的購物用語,為下面的閱讀理解課作鋪墊。
二、教學對象分析
學生對本課的內容已有初步的認識,能簡單地使用某些購物用語進行交流對話,但缺乏系統的歸納、總結。通過本課的學習,能對以往所學的知識進行系統的歸納總結,達到熟練掌握、使用購物用語,為下堂的閱讀理解課打好基礎。
三、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1)掌握有關購物的日常交際用語。
2)掌握“be worn out”用法。
3)復習有關服裝、日用品的名詞及有關顏色的形容詞(dark…,light…)?
2、情感目標
通過購物的情景教育學生運用禮貌的語言去參加日常活動。
3、發展智力目標
1)在特定的購物情景中掌握用語,通過聽錄音掌握正確的語音、語調,形成良好的語言習慣。
2)通過口、筆頭操練,總結購物的日常交際用語,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四、教學重點
1、“購物”的有關交際用語。
2、“be worn out”的用法。
五、教學策略和方法
情景法、觀察法、游戲法、演示法。
六、媒體的選擇與應用
錄音、投影、實物。
七、教學流程圖
八、教學過程
Ⅰ、Revision
1) Greetings.
2) Duty report(Oral English training).
3) Review shopping expressions.
Ⅱ、Presentation
1) Listen to the tape.
2) Answer the questions about the dialogues.
3) Read the dialogues.
4) Under line some important expressions.
Ⅲ、Practise
1) Students summarize the“shopping expressions.”
2) Read Slide Show I.
Ⅳ、Consolidation
1) Play game, “shopping” in the“Lucky shop” in 13 groups. (One student acts as the shopkeeper, the other as the customer. They perform how to buy things in front of the class. The teacher shows: dark blue suit, light green dress, shoes, T-shirt, jactet, coat, pencils, erasers, schoolbags, PEPSI-COLA and milk on the desk).
2) Sum up.
3) Do Ex2 on page81 of students’ workbooks.
1食品科學實踐教學目標
食品科學實踐教學包括六個環節,分別是社會實習、社會調查、平時作業、實驗教學、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其中重點是平時作業、實驗教學、社會調查和畢業設計。各個環節在食品科學課程中的教學目的和手段均不同(見表1)。在實踐教學中,教師應注重教學的基礎性,激發學生實驗的積極性,在畢業設計的最后階段還應注意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表1實踐環節設置方式設置目的平時作業教師布置鞏固課堂知識實驗教學開設實驗課驗證和鞏固所學課程知識,培訓基本實踐技能社會調查開設教學實習環節學生將課堂知識點對號入座,培養主動觀察、分析、綜合運用食品包裝知識的能力畢業設計畢業實習與畢業設計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食品包裝問題的能力(1)基礎性方面。在食品科學課程實驗中,讓學生動手實驗,深化鞏固課本基礎知識,在學生自己摸索過程中,達到教學培養目標。如對食品材料的鑒別、食品包裝原理實驗和食品技術應用的實驗。(2)實驗積極性,不僅是指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包括提高教師實驗教學的積極性。教師要對實踐教學充滿信心,將熱情貫穿于實踐教學每個環節,帶動學生動手實踐的積極性。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的學習能力進行調查,選擇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在實踐中理解和掌握知識。(3)學生畢業階段的系統性。畢業設計是對學生食品科學學習結果的驗收。教師應當重視畢業設計中階段性知識的實踐教學,引導學生整理升華平時所學的食品科學知識,鼓勵學生進行實踐調查。在畢業設計階段,學生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整合與實踐。(4)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食品科學是近幾年興起的交叉學科,新技術、新成果不斷產生。教師在教學中,要積極鼓勵學生把學科前沿知識,結合生活生產需要融入學習中。事實證明,學生在發揮主觀能動性基礎上開展的食品科學調查,效果明顯。學生通過查詢跨學科知識,結合自己的理解,學習效果超越了課堂教學。
2多媒體在實踐教學中的應用優勢
2.1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實踐興趣在以往的食品科學教學中,教師通常借助靜態圖片向學生講解教學內容,學生憑揣摩和想象理解機械原理和內部結構。對于較難理解的內容,學生在百思不得其解的情況下,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受到打擊。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教師可以形象生動地展示機械操作的原理和食品生成過程中發生的變化,簡單明了,將單調枯燥的學科知識直觀形象地傳遞給學生[1]。例如:講解生物的屠宰過程時,教師利用多媒體教學資源,將屠宰過程視頻播放給學生,展現生豬擊暈、脫毛、劈半等過程。這種反映生產實際的視頻,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減輕了教師備課的壓力。學生在觀看視頻過程中,不斷向教師提出問題,師生高效互動,提高了教學效率。
2.2適應實踐教學信息量大的特點食品科學課堂教學信息量較大,教師如果按照板書畫圖加講解的方式授課,課堂教學效率太低,無法在規定學時內完成課程教學。而課本囊括的內容有限,學生需要了解更多食品科學的實踐知識才能適應目前食品科學市場的需求。如在餅干生產教學中,要講清楚如何在一條生產線上進行全自動化生產,教學信息量非常大。為節省教學時間,教師可以將餅干生產中各個環節的視頻播放給學生觀看,并結合視頻進行講解。在學生到食品生產企業實習之前,開展這樣的實踐教學,效果更好,針對性更強。
2.3有助于活躍課堂氛圍圖像、聲音、動畫、文字等多種信息呈現方式的結合,能夠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教師的啟發下,學生主動投入食品科學課程學習中[2]。教師通過多媒體對學生開展啟發式教學,在學生不懂不會之處,師生進行交流探討,讓學生既獲得了知識,又在心中留下疑問,啟發他們在課下進行二次思考,加深了課堂實驗的效果,鞏固了所學知識。
2.4有助于學生實踐創新專業性強是食品科學學科的一個特點,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實踐創新,探索新理論、新思想、新技術,是本學科真正魅力所在[3]。學生的實踐是創新的實踐,這些新的知識,課本上沒有,也沒有具體成型的教學資料,但是可以通過網絡搜集這些新理論散落在社會各方面的碎片,在課堂上進行展示,啟發學生開展食品科學知識創新實踐研究。
3食品科學多媒體教學的實現
(1)從實踐角度理解教材。在理解教材的同時,教師要從學科特點出發,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為目標,對教學內容進行新的思考。教師要處理好傳統教材與現代食品科學教學之間的關系,堅持理論和實踐統一,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學科知識體系,更要提高學生運用這些知識進行實踐的能力。學科知識體系的建立,要注意知識的逐步傳授和新知識的發展。例如:在“關于食品營養成分的分析調查中”,要求計算好食物的營養成分。食物的營養成分包括維生素類、脂肪類、氨基酸、微量元素等。在6個學時的教學中,如果不對學科知識劃分重點,每個環節、每個知識點都講解,顯然是不可能實現的,教學效果也不盡如人意。在新的教學思維指導下,我們從學生實踐的角度對本節內容重新編寫。學生畢業后,本節課中廣泛運用的知識點是水分和蛋白質類的測定方法。在對分析方法進行重點講解之后,我們給學生播放食物分析過程的視頻。在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實踐運用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后,引導學生從實踐角度對知識進行區分,然后講解分析實驗中的采樣、檢測等具體問題。在教學中,我們配以課堂教學實驗儀器設備進行生動教學,學生的實踐積極性和學習效率得到較大提高。
(2)精心制作課堂多媒體課件。筆者以“凱氏定氮法”檢測食物中的蛋白質為例,介紹食品科學多媒體課件的設計與制作。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我們將檢測過程拍攝下來,剪輯好多媒體教學素材。拍攝之前,我們要思考兩個問題:一是實驗方法的可操作性,二是配套儀器是否與單個實驗相同。拍攝時,要有關鍵點,如蒸餾倒吸和堿化終點、滴定終點等重點問題,要注意對比變化,便于學生從多媒體素材中快速抓住學習重點。多媒體教學的重點是有效傳播知識,所以在制作多媒體課件時,要進行細致認真的思考,根據學生的興趣特點和知識結構進行設計。制作多媒體課件時,教師要對實驗器材、實驗中的注意事項進行延伸[4],使學生在學習中能夠動態思考。同時,要注意課堂之外趣味知識的補充,如行業發展前景等。
(3)提高課堂內容的實踐性。教師在多媒體教學中,要保留和發展傳統教學中的有益手段,把實驗的思考方法教給學生,培養他們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多媒體教學可以結合傳統教學方法開展,如對比、系統分析和實例解剖講解、定性和定量實驗法等。在學生學習實驗原理時,教師要從實驗方法方面引導學生理解知識,把自己的實踐經驗傳授給學生,調動學生開展食品科學實驗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實踐思維。
(4)其他注意問題。雖然多媒體教學有很多優勢,但教育過程不能過分依賴多媒體。在某些情況下,板書教學更簡單,更易于學生理解。開展多媒體教學,要理論聯系實際,直觀展示知識,避免繁復冗長的表達。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選擇適當的教學媒體和教學方法。多媒體能夠承載更多的信息量,但在長時間的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后,學生注意力難以集中,跟不上教師授課速度。為保證課堂教學效率,教師的教學方法應多樣化,增加師生間的互動與交流。
4結束語
多媒體教學是指根據課標與學生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選擇和運用合理的現代教學媒體,精心設計,并與傳統教學手段相結合,以多媒體信息給予學生直觀的學習體驗,形成合理的教學結構,提高教學效率,加速教學成果的轉化,達到最優化的教學效果。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各有所長,但多媒體教學又有不容忽視的特點:
1.小學生的身體發育狀況決定了他們不能長期保持注意力,傳統的課堂學習與多媒體教學各有千秋,兒童思維發展有很大的潛力,直觀的生動感性的多媒體教學,能給予學生豐富的學習體驗。因此,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以及對教學內容的關注度,讓學生處在情景體驗之中,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不斷地解決不同的問題,去探討去追尋各種問題的解決方案,從而活躍了課堂氣氛,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在情境體驗中促進兒童的思維成長,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達到了最佳的教學效果。
2.突出的直觀視聽體驗,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專注度以及學習效率。多媒體既有圖像,又有文字和聲音,能夠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多角度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興趣,完美演繹教學過程。
3.多媒體技術在小學教學中能把教學難點、重點等抽象內容簡易化,通過視覺、聽覺,給學生創設情境體驗,學生在大腦中建立認知回路和圖像記憶,充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發展。
4.在傳統課堂上,教師站在講臺上講,學生坐在下面聽,師生時有互動,教師也會不時在黑板上寫出教學中的重點,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更為明顯,這是傳統教學的特點。
5.隨著計算機價格的平民化以及計算機的普及,越來越多的家長認識到計算機對于教學輔助的重要性,家長們為孩子配備電腦作為學習輔助工具。教師通過制作課外多媒體教學軟件及材料,利用多媒體教學可反復的特性,幫助學生鞏固課堂上學習的知識。
二、新時期小學多媒體教學的問題
1.教師層面的問題
(1)多媒體技術雖然有特有的優勢,但畢竟是教學的輔助手段,其使用的目的也只能是彌補教師傳統授課方式的不足之處,只能是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輔助方法,不能完全代替教師的講解。(2)不少教師過分依賴多媒體教學,忽視了傳統教學對學生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訓練,導致在課程中,師生之間互動能力差,教師幾乎完全放棄了板書。(3)在課件的制作中,一些教師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采用過多的影音材料,整體內容過于花哨,同時信息超量,造成了信息轟炸的局面。(4)有的教師計算機知識短缺,只了解點皮毛,迫于工作需要,硬著頭皮制作課件,采用多媒體教學;因此,許多音頻、圖像處理軟件應用不夠充分,更不能從容解決課堂中的突發問題,多媒體教學的優勢不僅沒能充分發揮,反而降低了教學質量。
2.學生層面的問題
(1)多媒體教學類似放電影,環環相扣,涵蓋的內容多;與傳統的板書相比,速度較快,學生來不及消化,更談不上深入思考。(2)多媒體教學雖然是一種新興的、高科技教學手段,但它只能吸引學生的視覺和聽覺,長此以往,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會下降,容易忽視與他人的交流。(3)使用多媒體教學技術,雖然可以呈現出生動的情景,學生身臨其境更容易理解內容,但減少了學生主動思考的機會,不利于思維能力的培養。
三、將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結合
1.小學生集中注意力能力低、持久性差,上課容易走神。在教學過程中適當運用多媒體,可以在學生精力不集中時,將注意力吸引過來。當講到教學重點時,運用多媒體,可以讓學生加深印象。當講到教學難點時,運用多媒體,可以調動學生的各個感官,激發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
2.根據教學內容的實際需要,對事先制作好的多媒體教學課件要舍得舍棄,與此同時,與傳統的口授、板書等教學方式相結合,提高教學應變能力以及教學的靈活度。一些教學內容并不適宜使用多媒體,不勉強使用多媒體教學課件。
四、結論
【關鍵詞】多媒體教學 翻譯教學 教學改革 教學途徑
在高校翻譯的教學課堂中,如何通過構建高效教學課堂,才切實提升學生的翻譯能力和水平才是需要關注的問題。應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勢,利用生動形象的視頻資料,積極構建出真實直觀的翻譯現場,幫助學生不再受到時間、地點方面的限制,提升學生進行課堂互動的積極性,能更好地將更強的感染力以及視聽感覺帶入到翻譯課堂教學中,能提升課堂的學習氛圍,改變傳統的封閉而枯燥的氣息。另外,利用多媒體教學的優勢,能保證抽象翻譯的形象化處理,進一步保證學生內隱感知力得到提升,具有良好的學習實踐效果。從多媒體視角來審視高校翻譯教學問題,能夠將更多新內涵賦予其中,同時,翻譯教學中多媒體的應用實踐也能豐富多媒體技術的發展和創新。
一、當前高校翻譯教學的局限性
第一,翻譯材料來源有限,教學實踐訓練不達標。翻譯課程在大部分院校中的公共英語的教學并沒有專門開設,更沒有相應的課程設置予以保障。高校英語教師往往感到非常苦惱,也限制了翻譯教學的發展,不能有效進行翻譯理論和知識的傳授,造成高校學生普遍不能接收到正規的翻譯訓練,不能通過必要的措施來提升翻譯能力,具體表現在缺乏必要的翻譯材料,也沒有經過大量的教學實踐過程中,這樣自然很難實現兩種語言的靈活轉換。
第二,翻譯策略往往都通過口頭進行講解,缺乏生動性,提不起學生的興趣。所謂的翻譯活動,就是進行實現兩種語言等值交換的文字過程,通過一種語言能夠將另外一種語言,準確地進行內容和含義的具體表達。這對于翻譯者來說,應同樣具備兩種語言能力,并能明確相關兩種語言所涉及到的文化背景以及內涵信息等,進一步去體現出兩種語言所包含的深層次信息。通過這樣的方式,才能更好地得到最為接近的翻g語言。所以,在具體的翻譯中,要想保證具備較高水平的翻譯,則應重視翻譯者的翻譯技巧和策略、翻譯素養等方面的內容,這也影響著譯語的流暢性問題。分析傳統翻譯教學中,相關翻譯策略都是由教師進行口頭傳授,并不能讓翻譯者體會到兩種語言所涉及到的文化內涵以及具體的語言場景的信息,僅僅片面強調對于語法知識以及詞匯的學習,而不注重語言的實際應用場景方面的內容,忽視語言能力以及文化背景的學習,學生并沒有領會到翻譯技巧,更多則是感受到翻譯的枯燥,并沒有太大的進行翻譯的學習的樂趣。
第三,延續傳統教學模式,限制了教學的多樣性。大部分高校還依舊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進行填鴨式的教學,學生忙著去記筆記,課下要求進行大量的習題反復練習,這種模式下,強調學生進行句法、語法、詞法的記憶和背誦,再通過幾篇文章的翻譯,交給教師進行評閱和分析,然后在進行參考譯文的對此。通過上述的傳統模式學習,學生僅僅掌握比分的翻譯技巧以及翻譯理論,根本不能有效提升翻譯水平,使得翻譯思維能力得不到鍛煉和提升。
二、多媒體化視角下高校翻譯教學的全新內涵
第一,充分突出多媒體平臺優勢,體現出翻譯教學的自由交流的精神價值。在多媒體教學中,應該不斷發揮創新思考的作用,鼓勵學生進行大膽的嘗試和交流,希望他們能自由暢想。利用多媒體教學的優勢,體現出翻譯教學的趣味性與互動性,能在課堂教學中,展示出生動形象的圖片動畫和影音資料,更好進行課堂情景構設,保證學生愿意全身心地投入學習氛圍中,也有助于他們之間的合作交流。比如,在進行口譯教學過程中,可以進行口譯視頻的展示,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進行討論和交流,是否能較為準確反映現場口譯情況,利用小組活動形式,鼓勵每個小組推舉一個新的口譯版本,在班級進行展示和交流,利用這樣的活動,能夠實現課堂互動交流,做好每一個口譯的細節。
第二,通過媒體教學的力量,保證為課堂教學提供豐富多彩的教學資料。在信息時代背景下,教師應該更好地利用信息技術的發展,將互聯網融入教學中,保證課堂教學活動的豐富多彩。利用多媒體豐富的資料庫,保證其充分在社會每個行業領域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尤其體現出其對于教育的重要性。學生可以借此了解到更多的學習材料,能夠利用網絡直接學習美國VOA、CNN、英國的BBC廣播電臺,不斷利用豐富多彩的節目來增添英語翻譯教學的內容。
第三,通過多媒體教學,能夠進一步對于翻譯教學理念進行創新,有效培養學生的翻譯思維能力。為了社會發展而思考如何提升學生的思維水平和能力方面,應該充分重視當前社會發展的趨勢和熱點問題,隨著經濟一體化的加快,各國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日益增多,翻譯人才成為其中不可或缺的內容,這必將翻譯教學推向,對于高校的翻譯教學來說,既充滿了機遇,也充滿著挑戰。當前,翻譯教學中存在很多不足之處,為了進一步滿足社會發展需求,應該重視翻譯教學的改革工作,不斷創新翻譯教學活動。考慮到多媒體教學的優勢所在,應該不斷挖掘其潛力,保證充分發揮其在翻譯教學中的作用,利用兩者結合的優勢,保障翻譯教學的創新性發展。
三、多媒體化視角下高校翻譯教學的更新途徑思考
第一,積極貫徹多媒體教學的理念,切實提升學生的外語思維水平和能力,具備良好的翻譯素養。在具體的翻譯教學中,應該重視語言能力的培養,同時,還應該有效提升語言素養問題,不僅僅要具備必要的語言知識,更應該重視語言背后所蘊涵的文化背景知識,這才是有效提升語言綜合能力以及翻譯素養的正確方法。學生的翻譯素養不僅僅要從傳統的翻譯的理論知識和技巧入手,還應該重視他們的文化思維模式的培養,使其具有較強的對于跨文化的理解力,不斷積極引導學生進行文化交流和傳遞,在此基礎上,才能更好地掌握翻譯的真諦。在了解外國語文化背景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完成翻譯任務,將原文內涵進行充分展示。利用多媒體知識寶庫,不斷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和翻譯素養,這是在翻譯教學中需要注意的一個重要方面。應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的輔助作用,切實加強翻譯教學質,滿足翻譯教學的最佳效果。還應結合實際教學情況來不斷創新發展多媒體教學,摒棄傳統的教學理念,真正實現多媒體的作用和價值。
第二,應該結合多媒體教學本質要求,在進行翻譯教學中,秉承適時、適度、適量的原則。教師在開展外國語的翻譯教學中,一定要結合教學目標,仔細選擇多媒體材料,應該與翻譯理論相互統一,同時,還能從學生實際應用能力出發。如果不注重上述內容,存在著材料違背了翻譯理論的情況,或者兩者之間沒有相互緊密的聯系,這樣教師就不會發揮良好的引導作用,會產生誤導方面的作用,造成翻譯學習中惡劣的影響。所以,教師應該重視多媒體教學中容易出現的問題,發揮其的輔助作用,有效將多媒體和課堂教學進行緊密結合,更好地利用合理選擇翻譯材料,保證教學目標的順利實現。一般來說,應該要求視頻播放時間不宜過長,控制在3分鐘時間左右,在多媒體利用的過程中,總體時間不應超過20分鐘。另外,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也應重視如何開展切入點和抓時機的工作,在應用多媒體教學中應該秉承適時、適度、適量的態度,這樣方可滿足翻譯教學的要求。
第三,熟練掌握多媒體教學的技術,保證充分體現出多媒體模擬現場實景口譯訓練效果。應該指出,傳統的口譯訓練體現出非常枯燥的特點,應該充分發揮多媒體技術的優勢,利用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提升口譯學習興趣。口譯訓練需要綜合聽、說、讀、寫、譯等多項技能,還應該積極調動多方面的感覺器官,在多種不同語言的轉換中,訓練強度比較大,學生往往容易產生疲倦感覺,學習動力和勁頭不足。利用多媒體教學,將抽象的枯燥內容具w化,大大提升教學興趣。同時,利用多媒體教學,能夠輕松實現真實口譯場景的構設,更好對于現場實景進行模擬,但是,這都需要教師應該熟練掌握多媒體制作、操作等技術。
四、結語
通過上述分析,在開展高效翻譯教學工作中,還存在很多方面的不足之處,傳統守舊的教學模式限制了學生進行翻譯學習的積極性,不利于培養他們的良好的翻譯思維。所以,在新的信息時代的引領下,應該充分發揮出多媒體教學的優勢,勇于面對挑戰,積極尋求解決方案,這樣才能保證翻譯人才具有較強的專業性,有利于實現高校教育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偉鋼.淺論高校翻譯教學內容設置的問題及對策[J].人才資源開發,2015,(24).
[2]張曄,姜濤.翻譯意識在基礎英語教學中的滲透與兼容―英語基礎教學與高校翻譯教學銜接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 2008,(5).
提高歷史課堂的教學效果是運用多媒體的最終目的。然而在實際應用中,許多教師從新課的導入到課程的傳授、從課堂練習到課后作業再到內容的講解都是由多媒體來解決。在多媒體上按照預先設計好的課程思路來進行教學,不能根據上課的實際情況靈活調整。沒提及的內容一律不講,未注意到學生的差異。而教師在課堂上的角色也從授課教師變成了多媒體課件的操作員、講解員,多媒體則成了主導課堂的存在。這種教學方式不僅忽視教師和學生的地位,而且缺乏師生間的互動,整個課堂氛圍和教學效果不難想象。
二、合理使用的建議
1.理念、能力的發展隨著多媒體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掌握多媒體的教學手段成為目前教師進行教學的必備技能。想要掌握并運用好這一新的教學手段,教師就必須學習先進的理念,更新自己原有的知識體系,與教材緊密的結合,充分運用多媒體來輔助課堂教學。另外,高中歷史教師需要研究多媒體教學下學生的學習特點與規律,還需要不斷突破多媒體教學中所遇到的各種難點,以求最佳的教學方式。教師制作的課件內容要以教材的重難點為主但不能局限于教材,適當插入能佐證相關史實的視頻、圖片和資料,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知識。教師再以各種活動引導,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訓練能力,從而實現預設的教學目標。
2.課堂地位的明確多媒體與傳統教學手段的基本功能是相似的。它注重的是輔助二字,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實現其教學目標。但在這種課堂中占主導地位的仍是老師,占主體地位的仍是學生。多媒體作為一種現代輔助教學工具,教師應在課堂中巧妙地安排與使用,適時地引入一些教學資源,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同時注意學生的學情變化,根據課堂的需要及時調整,對相關資源進行必要的補充說明,讓學生保持學習熱情,進而主動學習與探究,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如某教師在講授一課時,先以的相關圖片導入,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然后讓學生圍繞幾個問題去進行分組學習,讓學生自主地去分析,在他們回答的基礎上加以總結與延伸。教師、學生、多媒體地位的明確,這是多媒體輔助教學取得較好效果的保證。
3.互動氣氛的加強教師通過與學生的互動可以知道學生的所思所想,從而制定出一套更適合于學生的教學方案。優秀的高中歷史教師在一些示范課中通過多媒體展示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情景資料,或者通過角色模擬、時空穿越、感受生活、演話劇等活動形式來加強與學生的互動,讓所有生都動起來甚至生生互動,從而使整個課堂的氣氛高漲。如某教師在復習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時,首先展示了衣食住行等方面變化的情景資料,然后引導學生用簡要語言從多角度來概括近代社會生活的變遷的特點及影響因素,在師生互動的基礎上讓學生自己討論來概括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的特點及影響因素,這樣的課堂中的氣氛可想而知。
關鍵詞: 高中語文 多媒體 興趣
隨著教學整體改革活動的深入,語文教育出現了廣泛采用多媒體教學形式以達到最優化教學效果的發展趨勢。作為一名高中語文教師,我也多次嘗試應用多媒體技術輔助語文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有了一些粗淺的體會,本文就自己在語文教學中使用多媒體的感受作以淺談。
一、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興趣就沒有求知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學生獲得知識和技能的一種力量。《師說》云:“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在傳統教學中,教師主要是通過“傳道、授業、解惑”將自己的知識、經驗、技能,憑借一本教材、一本教學參考書、一支粉筆、一張嘴,傳授給學生。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也累。而又由于其課堂容量小,一節課下來,學生所得并不多。年復一年,形式照舊,枯燥單一,有些學生失去了學習的興趣,甚至產生了厭倦情緒,這自然會影響學生的成績。而多媒體教學則突破了傳統的語文教學的局限性,它集聲音、圖片、視頻、動畫、文字等于一體,具有圖文并茂、操作簡便、交互性好、信息量大、直觀性強等特點。一些原本看不見摸不著的內容通過多媒體教學可使同學們能夠看得見,摸得著,它能有效地彌補傳統教學手段的不足。也就是說多媒體教學憑借其形象性、趣味性、新穎性,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寬松愉快的學習環境,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在這里,它可以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化呆板為生動,圖、文、音并茂,形象生動,色彩逼真,可以對人的視覺、聽覺、甚至心理觸覺產生全方位的綜合刺激,適合學生的接受特點,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增強教學效果,這是一個口才絕佳的教師,站在三尺講臺上,口干舌燥,歇斯底里也力所不能及的。正所謂多媒體的出現,給傳統的語文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給沉悶的語文教學注入了將新的生命力,讓興趣成為了學生最好的老師。
二、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拓展語文教學的信息資源,擴大課堂容量。
現代的高中語文教學越來越注重對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而要培養學生的語言表現能力就要最大限度地讓學生接收新鮮資料,擴大他們的視野,增長他們的見識。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在有限的時間里,不可能陳列、展示與課文相關的所有知識點,只是根據課文教學有選擇,有目的地側重錄用一些信息。一節課緊緊巴巴,僅板書就要花費大量的時間,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信息資源的最大化,使學生的視野只能局限在一定的范圍內。學生對事物的認識和了解受到了限制,其語言思維能力就不能放得很開闊。而運用多媒體可以節省大量的時間:板書無需再寫,只要用鼠標輕輕點擊,所要板書的內容就投影到大屏幕上了。決不會因為書寫潦草雜亂而帶來視覺困難,可以輕松地做到一目了然,重點突出。而且借助于直觀的形象,有些內容無需長篇大論,學生已了然在胸。如此下來時間節約不少,教師有著充裕的時間講析更多的內容,學生也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問題,課的容量自然加大。
除了完成既定任務外,可以補充閱讀練習,適當地將網絡中優秀的內容引入到課堂上,配以圖像、聲音、動畫等效果,極大地擴大了課堂容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開拓學生思維,引導創新。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創造思維能力。”豐富的聯想和想象是創造性思維的直接體現,它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可以對學生的情感世界進行洗禮,完成感染――打動――共鳴的情感歷程。想象和聯想是創新的翅膀,語文教學中要鼓勵學生開拓思維,展開豐富的想象,鼓勵他們大膽質疑,大膽創新,敢于發表不同的見解,這是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一個重要手段。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能呈現出各種生動有趣,靈活多變的畫面,有效地誘發學生的創造興趣,驅使他們更積極地開展創造活動。
四、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為學生朗讀激發豐富的情感。
朗讀是書面語言的有聲化,具有移情、激趣,引起共鳴的作用。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文章是口語訓練起步,也是一條重要的途徑。新大綱明確提出:“朗讀是閱讀教學中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各年級要重視朗讀,充分發揮朗讀對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常聽常讀好文章,可幫助學生吸取人類語言精華,積累佳詞好句、精彩的語段,開拓視野,發展思維,準確地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運用傳統的教學手段指導朗讀,在情感的調動、情境的營造、意境的復現等方面都難以調動學生入情入境。多媒體教學可使課文的語言材料變成可感的聲音,讓課文中的語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滲透到學生心里去,從而使學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此外,教師指導朗讀時,還可利用多媒體的動畫功能,對一些關鍵詞語、優美段落進行閃爍、變色,放大等技巧處理,讓學生反復品讀,深入揣摩,從而提高朗讀能力。
五、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實現師生之間的有效交流。
【關鍵詞】初中語文多媒體
一、初中語文多媒體教學的原則
1.科學性原則。多媒體教學嚴格按照大綱要求,運用統計科學的系統、控制、信息理論和思維科學的右腦智力開發及全腦學習理論。初中語文的學習側重于語言的應用和內容的理解,多媒體的使用將音、圖等多種元素加入課堂內容.既豐富了課堂的氣氛,也打破了語文的枯燥,促進了學生的智力開發和色彩的辨析,對美的訴求,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教學中.實現了理性材料與感性材料的相結合。
2.先進性原則。在多媒體教學中,要與時俱進。《國家教育中長期規劃》(2010-2020年)中明確指出,鞏固九年義務教育水平,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注重品行培養,激發學習興趣。深化課程與教學方法改革,推行小班教學。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同時多次進行課本的重新調整,使學科課程、活動課程以及潛在的課程相結合,減輕學生負擔,提高教學質量。多媒體的教學應用,打破了傳統課堂教學的格局,形象化認知多學知識,減輕了學生的負擔。
3.可操作性原則。在語文課程安排中,一堂課的時間是40分鐘。針對于個體的記憶特點,學生的高度集中時間在25分鐘左右,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高度集中地有效時間內完成授課內容,合理安排時間,規劃重點內容,且減少了板書的書寫,可以擴展知識量,具有可操作性。
二、多媒體教學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
很多學生對語文教學不感興趣,尤其是步入初中后,語文課程內容相對于小學語文而言,增加了難度,有的學生一時無法適應,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出現了無法投入、厭學等現象。針對這種情況,語文教師可以從教學方式上稍作改動,運用多媒體改善學生對語文課堂教學的態度。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充分利用多媒體在教學中的優勢,播放一些相關的動畫、視頻、音頻等教學資源,將以往抽象的知識變為具體的動態展示,將偏于理性的論述變為感性的直觀展示。這樣能夠極大地調動學生的感官,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中學習成長。例如我在講授《孔乙已》時,通過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了一段同名的電影片段,將孔乙己的形象活靈活現地展現在學生眼前,無論是自恃知道“茴字有四樣寫法”的迂腐,還是“竊書不能算偷”的狡辯,亦或是“排”出九文大錢的神態,學生都能從中直觀地感受到封建社會底層文人地位的低卑、性格的迂腐以及難以名狀的不可救藥。這樣的教學形式遠比教師干巴巴的口頭講述要生動得多,比教師生搬硬套的講解要省力得多,讓學生在課堂上有身臨其境之感,不僅能對教學內容一目了然,還能實現素質教育理念中所倡導的“在樂中學”。
三、多媒體語文教學的優點
基于現代網絡和信息技術的多媒體教學,廣泛吸取了各類藝術手段的長處,如繪畫的形象,音樂的美感,電影電視善于表現過程等,極大地豐富了課堂呈現的內容和形式。在這種現代化手段下,可以把抽象的具體化,模糊的清晰化,不可重復的反復呈現,罕見的變得常見……使教學者、教學媒介和受眾真正達到三位一體。具體來說,具有如下優點:
1.使教學內容形象化,彌補學生生活經驗的不足,從而使傳統的學習環境變得豐富、輕松。多樣化的表現手法,可以渲染一種喜聞樂見的、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從一定程度上消除學生聽課造成的疲勞和緊張,使學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交互促進、共同發展;讓學生在更好的狀態下,自主積極地學習,從而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例如有的老師教《駱駝祥子》一課,用一段視頻呈現烈日下黃包車夫的艱辛生活,對學生理解祥子的生活進而理解全文的中心思想是大有裨益的。
2.提供學生探索的情境,開拓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創新精神是語文教學的任務之一。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是與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聯系。在用多媒體進行語文教學時,可以構造特定的教學情境,引發學生無限的遐想,激發學生無窮的聯想和想象,從而使他們思維高度活躍而引發創新的火花,產生出前所未有的思維活力與創造靈感。
3.強化印象,因材施教。多媒體教學材料可以反復呈現,強化學生的感知,從而提高學習效果。此外,教師還可根據學生的智力狀況及思維特點,各班的認知結構水平、學習能力來設計教學軟件,控制教材內容顯示的次數、時間和順序,進行因人而異的教學。尤其是現代E-learning的迅速發展,使得個性化教育的實現更上一層樓。
將現代教育技術―――多媒體運用到語文教學中,既是對語文課堂傳統落后的“填鴨式”教學模式的挑戰,也是新時期教育變革的必然趨勢。多媒體教學改變了學生被動接受式的死板教學方式,為學生創設了趣味十足的教學環境,有利于學生實現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給學生課堂注入了新的活力。與此同時,多媒體改變了教師在教學中的地位,使教師從傳授者變為了知識的引導者,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從而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具體的教學需要充分發揮多媒體在教學中的作用,以適應當前的教育教學改革新形式的需要。
參考文獻
[1]馮穎.用建構主義學習觀指導中學語文教學實踐[J].語文教學,2007.
21世紀是信息時代,也是知識經濟時代,它要求人才具有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為適應21世紀知識經濟時代的需求,英語教學就必須成為素質教育,成為一種可持續發展的和終身的學習。英語學習對于人們來講日趨自覺化,英語已經作為一項必備素質要求著每個現代人,對于21世紀的高校學子們尤其如此。
一、多媒體教學實踐的迫切性長期以來,英語教學使用以結構主義理論為基礎的傳統教學方法使大學英語教學費時費力,收效甚微。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認為語言是一個封閉的系統,在教學方法上強調的是對語言內部結構的認知,教師主要是以傳授知識為主,采用的是“填鴨式”的教學方法。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對學生英語語言運用能力和交際能力的培養,降低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只能死記硬背,成為紙上談兵的“考試機器”。因此,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現代大學英語教學的發展。隨著人們對語言本質認識的不斷加深,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外國語是學習文化科學知識、獲取世界各方面信息與進行國際交往的重要工具。語言教學的目的、目標也隨之不斷地修正。近十幾年來流行的交際法強調語言的社會交際功能和使用功能。我們已清楚地認識到英語教學的實質就是培養學生英語交際能力。
二、多媒體教學實踐的必要性人類是通過聽覺、視覺和觸覺等感覺來獲得新知識的。看書、看報可以獲得知識,收聽廣播、聽報告也可以獲得知識,摸一摸,嘗一嘗,或聞一聞也是增長見識,獲得知識有多種途徑。但是通過比較單純的視覺或聽覺所獲得的知識信息往往只能是個大概,細節很容易被遺忘。相反,通過看電視、看電影所獲得的知識信息就不那么容易遺忘了,因為電視、電影綜合利用了人們視覺和聽覺的作用。海倫的老師沙莉文教她記“water”這一單詞時,不僅在她的手上寫了又寫,還讓她親手去感受水這一物質。失去聽覺、視覺及表達能力的海倫在老師的幫助下,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觸覺,學會了用手指和別人交流。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一旦學會跳繩、跳舞或包餃子,即便是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不練習,也不會忘記。那是因為我們在學跳繩、跳舞、包餃子的時候,先是“聽”要領,接著再“看”示范,最后自己又進行一些反復地實踐,全方位地訓練后才真正掌握。這種通過聽覺、視覺和運動所獲得的知識技能是持久的,即便是在某一段時間里完全將它擱置一邊,它也不會喪失。因此,通過多媒體圖、文、聲一體的視、聽、說全方位訓練,學生學習一定會取得很好的效果。在傳統的英語教學中,常常是老師精疲力盡,口干舌燥,學生應接不暇,疲憊不堪。
一支粉筆、一張嘴巴應付一堂英語課,老師將大部分精力都消耗在體力方面,這樣,教師就不可能有更多精力在課內創造更多的情景,讓學生能夠真正體味西方文化,感覺置身西方文化環境。因此,要讓學生在更高層次上認識、掌握英語,形成運用英語語言的能力并有機會運用自己學到的語言材料,教師除了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現代化的科學手段也不容忽視。創造更多的情景僅僅靠一臺錄音機顯然是不夠的,它只能讓聽覺這一感官受到刺激。在學習的過程中如果不能夠最大限度地、全方位地利用我們的感官及能力獲取知識,往往就會事倍功半。那么,怎樣提高英語教學的效率,做到事半功倍呢?大學英語教育工作者經過多年研究、實踐,普遍認為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為英語教學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多媒體教學已經成為一種新的、有效的教學方法。教學中老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在給予學生正確導向,幫助學生樹立“語言就是一種社會實踐”的觀念。學生學習的不僅僅是朗朗上口的地道發音,更應是潛移默化的文化及思想。在語言這一工具的承載下,所反映的文化才是我們真正想探求的。只知道什么時候說Hello,GoodMorning和Bye-bye的人永遠不能和懂得怎樣適時地表達Sorry的人相提并論。同時,我們可以借助電腦、投影儀等軟硬件向學生展示圖、文、聲、像相結合的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幫助學生提高英語交際能力。這些能力應包括五方面內容:掌握語法知識;提高聽、說、讀、寫的能力;選擇與所處語境相適宜的話語;明確交際者之間的關系———根據對方的身份、地位、社會場合,說出合乎自己身份的話語;了解社會文化知識。多媒體教學手段可以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形成學習動機。它提供的圖文聲像并茂的交互式學習環境有利于學生養成主動發現、主動探索、主動研究的英語語言學習方法。這種融聲、光、電于一體的多媒體教學方式充分調動了學生多種感官的參與,使他們能夠全身心地投入,調動其非智力因素,消除英語學習過程中的緊張感和焦慮感,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同時,計算機網絡提供了交互式學習模式,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在詩歌教學中,應充分運用多媒體教育技術,給學生創設詩歌閱讀情境,加強學生詩歌教學的朗讀指導、訓練,充分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提高對詩歌的感受力,讓學生感受詩歌的意境,開啟詩歌學習的大門。例如在講授何其芳的《秋天》時,首先通過多媒體展現不同名人對于秋的不同感受,悲秋的有秋瑾的“秋風秋雨愁煞人”,宋玉的“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杜甫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王維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喜秋的有劉禹錫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那么。今天我們所學習的何其芳的《秋天》又是表達出一種對秋天什么樣的情懷呢?接著,在背景音樂的烘托下,運用多媒體課件手段出示畫面和音樂,老師范讀課文,讓學生在優美的畫面和動聽的配樂朗誦中感受秋天清遠的意韻和收獲的喜悅,這樣就成功的完成了對這篇課文的初步感知。再接著,老師講運用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生自己讀、小組讀、齊讀、重點賞析反復讀等,進一步體會詩歌的語言美、韻律美、意境美等,讓學生在詩歌的魅力之中沉浸。
二、運用多媒體教學,把握詩歌層次,體會思想感情
通過反復閱讀課文后,學生已經對課文有了初步感知,接著,通過多媒體呈現詩中對于秋天的描寫畫面,農家豐收圖:清晨朝露未唏的時候,有位農人來到幽谷,丁丁的伐木聲震蕩山谷;田野里發散出稻香的氣息,金黃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個身影在揮鐮割稻,晶瑩的汗珠濕透衣衫;果林中還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飄香,沁人心脾,摘下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禮物,放進背簍,這份喜悅要與親友一起分享;霜晨歸漁圖:清晨的江面還彌漫著冷冷的霧氣,可以感受到些許的涼意。遠遠地有個漁人搖著船槳向岸邊駛來。依稀可見船篷上掛著層白霜,漁人熟練地撒下魚網,網上的青鳊魚就像烏桕葉,閃著銀色的光澤。歸航了,江面上傳來動人的漁歌,還有陣陣爽朗的笑聲;少女思戀圖: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嗚叫聲,溪水清澈見底。羊兒的咩咩聲陣陣傳來,秋天的美景讓人賞心悅目,牧羊女卻失去了往日的活潑。夏日里的笛聲悠遠、綿長,怎不見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誰能猜得透?通過對詩歌三幅圖畫的具體感知與鑒賞,學生對詩歌的內容熟記于心了。
三、運用多媒體教學,品味語言,領悟詩歌魅力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詩歌教學中體會詩歌語言的魅力,提高學生語言表達和鑒賞能力是極其重要的一環。在教學《秋天》這首詩時,我嘗試利用多媒體表示出詩中重點字詞句再進行對比教學,首先將詩進行縮減,把詩中的形容詞和修飾語抽掉,詩句就成了“震落了露珠/伐木聲飄出幽谷/放下鐮刀/用背簍來裝瓜果/秋天棲息在農家里”,讓學生通過大屏幕把改后單薄的詩句與原詩句做比較,學生深深地感受到了所缺失詞語的妙處,接著再結合語境,進行仔細的品析。另外,也可以將本詩與美國狄金森的《秋景》進行對比閱讀,比較兩首詩的異同,在對比鑒賞中完成對《秋天》這首詩的深刻領會。
四、運用多媒體教學,發揮想象,感受詩歌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