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楊師群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課程集群 慕課 卓越工程師計劃
中圖分類號:G64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x.2015.10.013
The Practice of Modular Courses Clusters and Mooc in the Plan
for Educating and Training Outstanding Engineers
CHEN Hang[1][2], LIU Lingfeng[2][3], ZHANG Jiande[1], XUAN Hui[4]
([1]Nan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omputer Engineering Institute, Nanjing, Jiangsu 211167;
[2]Key Library of Computer Network and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1189;
[3]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 Technology, School of Software, Nanjing, Jiangsu 210003;
[4]Nanjing Institute of Railway Technolog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Center, Nanjing, Jiangsu 210031)
Abstract Software engineer training programs for excellence in teaching arrangement put forward new demands. Here the use of thinking of organizing courses modular curriculum clusters, increase the use of Mu Course curriculum flexibility, students self-learning ability. These allow sufficient time for the teaching in the enterprise launched a comprehensive training program, and to lay a solid theoretical knowledge base.
Key words courses clusters; MOOC; outstanding engineer plan
0 引言
為落實教育部提出的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①改革工程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創新能力強、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工程技術人才,必須對原有的培養模式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②IT行業發展迅速,新技術層出不窮。為使高校的計算機專業課程設置能跟上行業需求,增強學生在就業市場上的競爭力,新專業選修課程將不斷開設。如何科學合理地利用有限的學時,為校企聯合培養的實踐教育環節打下扎實的理論基礎并保留足夠的學時,是研究的重點之一。
本文將課程集群和慕課(MOOC)③的概念引入到培養計劃中。有關課程被精心整合成為課程體系,打破原有課程間的界限,避免知識點的重復講授。在課程體系的基礎上組建教學團隊,定期組織教師共同備課,交流教學經驗,使教師能全面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態。采用教學團隊負責制,將課時和教學內容的調整權限更多下放給教學團隊(負責人),使得教師能更科學更靈活地組織教學,使課程安排能緊跟業界技術發展變化做動態調整。同時教學團隊的組織也為慕課課程的運作打下團隊基礎。
1 模塊化課程集群的內涵
課程集群是以現代教育思想和理論為指導,對教學計劃中相互影響的教學內容和相關課程,進行重新規劃和設計,整合成有機的課程集群。課程集群是針對明確的教學目標和任務,通過精心設計的課程計劃才能得到的。它由若干個課程模塊組成,各課程模塊具有對應的教育目標和綜合化的教學內容體系。④
課程集群中的課程模塊不是原有課程體系中課程的簡單疊加或串聯,而是相關課程經重新設計整合而成,課程間呈現綜合化的有機樹狀結構,而不是傳統的線性結構。⑤樹狀結構的課程體系能夠更好地展現課程間的關系,更利于課程內容的調整更新,教師能更方便地在原有課程集群中增設新的交叉學科課程模塊。這非常有利于對計算機科學中不斷涌現的新技術而展開的課程調整。課程集群之間具有相對獨立性,而課程集群內的課程經過高度整合。課程間有明確定義的“接口”。教學內容具有模塊化的特點,便于組織與管理。
2 慕課的優勢與特點
慕課是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的縮寫,其具有大規模、開放性和基于網絡的三大特點。⑥慕課的學習和教學過程具有開放性、參與性、互動性的特征,慕課中的學習者可以有多樣化的學習路徑,根據自己的興趣決定各個學習單元的順序和時間。學生通過網絡展開討論和交流,以教學資源為起點,以學習者產生的內容為中心,形成關聯主義的群體學習路徑。⑦而慕課教師除了通過提供在線的視頻和文本的教材外,還通過在線答疑與學生交流互動,關注學生的學習體驗。每個學習單元都有對應的小測驗來檢查學習者的學習成果,運用計算機自動分析評估教學成果,并給出下一步學習的建議。慕課課程不是由單獨某個教師負責授課,而是由一個完整的課程團隊來運作,課程運行之前進行周密的準備,課程運行中投入大量時間分析學生的學習數據并提供反饋,調整學習單元設置布置。⑧
3 計算機課程集群中慕課的運用
計算機軟件專業是一門理論性與實踐性緊密結合的課程,隨著信息技術的而不斷飛快發展,計算機軟件專業課程也在不斷增加,例如編程語言的教學就從Pascal語言、C語言逐步演變為C++語言、JAVA語言。編程環境從PC機端的軟件開發擴展到單片機端的嵌入式開發和手機等移動終端的軟件開發。傳統的基礎課程如操作系統、編譯原理、數據結構等是軟件專業的不可或缺的基礎,而新的實用性課程如JAVAEE、安桌、IOS和嵌入式程序設計課程可以大大增加學生的就業競爭力。越來越多不斷更新的課程對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都造成了壓力,在對課程集群的設計也造成困難。將慕課合理整合到軟件專業課程集群中是一個合理的辦法。嵌入式拓展模塊、數據庫拓展模塊、軟件測試拓展模塊中的課程,學生可以采用慕課的形式在課余實踐完成學習,只要通過精心組織的考試,就能獲得學分。
4 結束語
軟件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要求學生既要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又有良好的工程實踐能力,還能緊跟技術發展趨勢。因為需要在有限的學時內,合理而密集地安排課程,這對教學安排有著極高的要求。運用模塊化的課程集群能夠合理安排課時,整合相關課程教學,提高學習效率。慕課課程使得學生能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運用課余時間完成學習任務。這一方面增加課程安排靈活性,另一方面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最終達到軟件卓越工程計劃中培養符合社會經濟和科技發展需要的軟件工程師的目標。
注釋
① 林健.“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通用標準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
② 林健.談實施“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引發的若干變革[J].中國高等教育,2010-09-03.
③ 斯蒂芬?哈格德,王保華,何欣蕾.慕課正在成熟[J].教育研究,2014.5.
④ 王嘉才,楊式毅,于倩,李靈.課程集群化建設的研究與實踐[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3(2):71-86.
⑤ 王嘉才,楊式毅,霍雅玲,于倩.課群及其質量檢查評估指標體系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9:71-75.
熬夜前要知道的12個提醒:不要吃泡面來填飽肚子,脂肪、鹽太多。盡量以水果、面包、清粥和小菜來充饑。有熱的東西吃最好(冬天熬夜的同學對此肯定更有體會)。開始熬夜前,吃點維生素B族,有助于改善能量代謝、緩解疲勞。提神飲料,最好以綠茶為主,熱水也很好。熬夜前千萬記得卸妝或者把臉洗干凈。注意保暖,不要凍著肚子。第二天的早飯一定要吃飽,不要吃涼的食物。熬夜之后,第二天中午時千萬記得打個小盹。
長期熬夜者的日常保健:1. 營養上要補充量少質高的蛋白質、脂肪和維生素B族食物,如牛奶、牛肉、豬肉、魚類、豆類等,也可吃點堅果如核桃、大棗、桂圓、花生等,可以更好地應對疲勞。熬夜工作者要供給充足的維生素A,所以要多吃胡蘿卜、韭菜、鰻魚等富含維生素A或胡蘿卜素的食物,直接吃點魚肝油也不錯。2.加強鍛煉身體,熬夜中如感到精力不足或者欲睡,就應做一會兒體操、打一會兒太極拳或到戶外活動一下提高血液中的氧含量。3.調整生理節律。常年熬夜者應根據作息時間表,并不斷修改至適應,比如起床后喝一杯咖啡,晚餐后早點上床睡覺等。4.消除思想負擔。常熬夜者切忌憂慮和恐懼。5.熬夜之后,最好的補救措施自然是“把失去的睡眠補回來”。
“外食族”特點:外賣也好,親臨餐廳也罷,反正我是“廚房絕緣體”。你忙了一整天,中午吃的兩口外賣,還沒有回味出什么味道,晚上還得陪客戶吃飯,唉,已經不記得有多少天沒在家吃飯了……或者你是嫌在家做飯太麻煩,垂涎于飯店大廚們的手藝。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成為世界的第二大經濟體,但是人均水平仍然很低,還有一部分百姓生活在貧困的環境中,物質條件急需我們去改善,特別是地區發展不平衡,貧富差距越來越大。面對這樣的現狀,國家提出了“十三五”期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我們可以說,沒有弱勢群體的小康,就沒有全面社會的小康。那么,我們該怎樣來幫助弱勢群體呢?我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考慮:
一、從根本思想上去轉變
中國幾十年來的經濟改革,使得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長足的進步,這是可喜的局面。然而滋生了部分黨政領導以及社會中的人的麻痹思想,他們認為中國已成為經濟大國,我們已經富裕起來了,沒有什么貧困地區、貧困老百姓,即使有,也是很少部分。于是乎對弱勢群體的扶持政策減少了或者說沒有了。使得社會中的貧困與富裕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社會矛盾就越來越尖銳。因此,我們必須從思想上去轉變。轉變原來的看法,轉變原來的扶弱方式。比如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是我們社會解決幫扶弱勢群體的關鍵。因為它能為弱勢群體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這是生命之線,這是和諧之線。
二、建立較完備的解決弱勢群體社會保障問題的制度
1.完善失業保障制度
失業保障制度是用來保障下崗與失業百姓的生活的,但我們畢竟是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從而遺留了許多不足的地方。如同樣是下崗、失業,但得到的保障費用是不一致的,甚至差別很大。同樣地區之間這樣的差距更大。為此,為了體現公平、正義、平等,我國應實現保障對象的一體化。所謂保障一體化,就是打破不同體制企事業職工之間的身體界限,真正達到同等的社會待遇和勞動保障。
2.完善養老保險制度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國力越來越強,國家財政收入也就越豐足。為了體現公民的公正、平等,我們黨和政府就理所應完善養老制度,打破地方差異,打破所有制企事業職工之間的差距。而一個重要舉措就是提高養老保險的統籌層次,這樣弱勢群體就越能得到妥善安置。這不再受市、市統籌的限制,形成更高級別的統籌,社會保障資金的伸縮力就越強。
3.完善醫療保險制度
由于我國的醫療保險制度不完善,許多家庭因病而返貧的現象屢見不鮮。“不敢看,看不起”成為影響社會的穩定的一個不和諧現象。那些弱勢群體就更不用說了。他們大多數根本交不起錢,即便交了,醫院中需要補充的那部分錢也交不出來。為此,我們的醫療保險要向弱勢群體傾斜,發揮醫療保險取富濟貧的作用。絕不能讓因病而返貧或因病更貧的現象出現。
4.健全社會救助制度
(1)實行經濟救助。改革開放以來,經過幾十年的財富積累,政府、社會組織以及個人在這方面都有了充足的儲備,完全有能力和義務去幫助弱勢群體。這樣做到了“讓一部分先富裕起來,后帶動其他貧困之人富裕起來”的共同富裕的景象。我國黨和政府運用發達的多媒體廣泛動員,使全社會形成一個幫助弱勢群體的氛圍,特別是引導社會力量,這是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實踐證明這支力量在扶持弱勢群體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2)實行法律援助。一個社會的公平、公正、平等要能良好的體現,必須有法律的援助。而弱勢群體之所以走向貧困,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法律不到位。他們的權益有時無法得到保障。他們遇到的不公平無法申訴,無法得到公正的維護。因而我們必須去完善法律援助制度。2003年9月1日,《法律援助條例》正式實施,它促進和規范了法律援助工作,為弱勢群體提供了法律保障,使得援助有法可依。
關鍵詞:新農村;信息素養;創新意識
中圖分類號:G40文獻標識碼:A
信息化背景下的新農村建設,農村干部群眾信息素養和創新意識的培養尤為重要。農村干部群眾的創新意識的培養是新農村建設的關鍵因素。培養、引導農村干部群眾逐步具備一定的信息素養,對于創新意識的培養和新農村建設都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一、當前農村干部群眾信息素養現狀
據國家統計局測算,我國目前的信息能力很低(約6.17分),僅為美國的8.6%、韓國的15.3%、巴西的40.2%,處于世界較低水平,特別是在信息資源開發與利用能力、信息化人才與人口素質、國家對信息產業發展的支持狀況等方面均為最低。
而據中國互聯網絡中心(CNNIC)統計數據顯示,截止到2005年底,農村僅占互聯網用戶總數的14%,農村互聯網用戶的比例與我國農村人口的比例形成了強烈的反差。我國互聯網用戶目前主要集中在城市,互聯網主要為城市人群所服務。
當前中國農民的信息素養具體是怎樣的呢?筆者于2007年7月對山東省17地市的部分縣(市)、鄉鎮、農村基層干部群眾進行了問卷調查,主要針對農村干部群眾的信息技能與信息需求方面作了抽樣問卷,從調查結果來看,農村的電視機、固定電話的普及率較高,分別達96.3%和99.1%,但計算機的擁有量卻是非常的低,目前僅達到0.1%左右。而會使用、操作計算機的人員僅有1.8%,經常上網瀏覽信息的僅有1%,所以信息化離農村還很遙遠。他們獲取信息、收集資料的途徑以熟人或朋友的介紹居多,其次是通過電視而獲取信息,主動上網獲取信息的人很少。這也反應出經濟能力對信息需求的制約。在調查中我們看出,越是較發達地區、經濟收入越高者,對信息的需求量越大。
二、我國農村信息服務體系的現狀
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三農”問題,提出要進一步加強農業信息化建設,農業與農村信息化建設穩步健康地開展起來,信息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
農業信息網站和信息中心建設取得很大進展,農業信息新技術的運用推動了農業信息化升級。隨著網絡技術的普及,農業生產、科技以及管理和市場信息通過網絡得到傳播。衛星數據傳輸系統在農業領域得到應用,農業專家系統、模型系統、智能信息系統等得到開發和利用。
但是在涉農信息服務體系方面存在問題:一是網站遠離或者脫離農村,服務對象并不針對農村黨員干部;二是服務特色不明顯,針對性強的服務內容數量少,針對農村黨員干部需要的服務內容非常少;三是服務定位不準,農民需要的有效供給不足;四是服務深度不夠,服務增值量太小,信息的有效性低,信息的增值量太小。
當前農村干部的信息素養較低,涉農信息服務體系又不健全,造成農村信息服務不通暢。市場信息對于農業和農村的流通體系、服務體系和支持保護體系都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對于農村經濟有不可限量的作用。因此,對農村黨員干部群眾信息素養的培養尤顯重要。
三、農村干部群眾信息素養與創新意識培養
1.建立高水平的農業信息服務人才隊伍。國務院《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中指出,農民信息素養教育是科學素質的重要內容,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前提條件。國家“十一五”規劃提出:要 “加快發展農村教育、技能培訓和文化事業,培養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除重點培養高素質農業信息專業人才外,還要著重加強對農村基層干部和農業技術人員的信息技術培訓。
2.完善涉農信息服務體系。健全三級信息服務組織機構,尤其在村設立信息服務點,配備信息員負責信息的傳遞、交流、服務等工作。完善涉農網絡服務功能,提高涉農網絡信息服務的增值性,開發信息資源,拓展信息資源增值深度。
3.促進信息進村入戶。利用計算機網絡、通信網絡、廣播電視網絡、報刊雜志等多種媒體形式,為農民提供更舒適、更便捷及時的信息服務,涉農服務全面考慮接受者的實際條件,讓廣大農村干部群眾通過各種方式獲取信息。
4.建立面向新農村建設不同主體的信息素質教育體系。首先,利用覆蓋全國的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網絡,搭建農村網絡教育平臺,開展農村信息素質教育,提高農村干部群眾的信息意識和接受運用信息的能力。其次,通過政府的引導與教育培訓,充分發揮農業科技信息機構以及農業院校的優勢,開展針對農村科技人員的信息素質教育培訓,使農村科技人員切實掌握如何利用網絡資源,合法獲取、篩選、組合、優化、共享網絡信息資源,創造科研新成果。第三,通過基層黨校和農業信息機構,加強農村基層干部的信息素質教育。第四,加強信息應用和服務力度,強化農村群眾的信息意識,培養和擴大農村干部群眾的信息需求。
參考文獻
[1] 佚名.信息化與三農問題研究. 2005-08-16.http://.cn/show.aspx?id=661
&cid=8.
李適
爽節在重九,物華新雨馀。
清秋黃葉下,菊散金潭初。
萬實行就稔,百工欣所如。
歡心暢遐邇,殊俗同車書。
至化自敦睦,佳辰宜宴胥。
一、引言
羊群效應最開始描述的是動物(牛、羊等)的群體性活動,經常會出現羊群中的羊(從羊)效仿頭羊的現象,后來這個概念被人用來形容一種非理性現象。這個非理性現象后來被金融學家描述金融市場中的一些行為:出于信息不充分和缺乏了解,投資者很難對市場未來的不確定性做出合理的預期,往往是通過觀察周圍人群的行為而提取信息,在這種信息的不斷傳遞中,許多人的信息將大致相同且彼此強化,從而產生的從眾行為。簡單來說,就是投資者在進行金融決策時害怕失誤,于是他們會傾向于模仿市場上絕大多數人的投資決策。羊群效應作為一種從眾心理,其被認為是造成金融市場劇烈波動的原因之一。
近些年來,學者們對于股票市場與基金市場羊群行為的研究已經日漸成熟,對于期貨市場鮮有研究。期貨與股票基金存在著某些共性,基本可以認為我國期貨市場也存在著羊群行為現象。同時,上海作為我國的金融中心,其發展對于我國期貨市場來說具有導向性作用,探究上海期貨市場的羊群行為最具有代表性。在這種情況下,加深對上海期貨市場羊群行為的認識、理解和研究是十分有意義的:一是為監管機構管理期貨市場提供理論依據,出臺更有效的政策;二是對廣大的期貨投資者予以警示,避免由于自己的非理性造成更大的損失。
二、文獻綜述
在羊群效應的研究中,國外學者多集中在基金市場和股票市場上。Scharfstein和Stein(1990)提出了基于聲譽的理論,他認為基金經理和分析師們為了保持自己良好的聲譽,忽視自己所擁有的信息,做出與大多數人相同的決策[1]。Lux(1995)提出了模仿傳染模型,他認為投機者為了獲得高于平均收益率的收益,會模仿其他的投機者,而這種模仿會傳染給其他投機者,從而造成市場泡沫的出現[2]。Christie和Huang(1995)運用收益率分散度(CSS
D)方法來測度羊群效應。如果市場存在著羊群效應,那么個股收益率將趨近與市場整體收益率[3]。Chang,Cheng和Khorana(2000)基于Christie和Huang的研究,改進了其測量這種接近度的模型,提出了橫截面絕對偏離度(CSAD)這個概念,并對美國、日本、香港、臺灣和韓國資本市場進行了實證檢驗[4]。與他們不同的是,Guarino和Ci
priani(2014)采用了一個新的模型對紐約證券交易所的羊群效應進行了檢驗,發現買方羊群效應占2%,賣方羊群效應占4%,羊群效應也是造成市場非理性的重要原因[5]。
國內學者們對于羊群效應的實證研究多集中于股票市場。宋軍和吳沖鋒(2001)運用分散度方法對我國股票市場羊群效應進行了實證研究,結果表明我國股票市場羊群效應程度較為嚴重[6]。孫培源和施東暉(2002)基于宋軍和吳沖鋒的研究,發現分散度方法存在著先天的缺陷,建立了一個更為可靠的模型,并以此來對我國股票市場進行羊群效應的檢驗[7],結果證明我國股市存在著一定程度上的羊群效應。董志勇和韓旭(2007)提出了一個GCAPM模型,并得出了不同于傳統CAPM的結論:如果投資者對某一資產組合存在羊群效應,那么該組合的預期收益率將與市場上的平均預期收益率呈現非線性關系[8]。梁艷艷和劉棟(2012)采用CSAD方法對我國開放式基金持有的股票的日數據進行分析,結果發現我國開放式基金存在顯著的羊群效應,上漲階段的羊群效應比下跌階段的羊群效應程度小[9]。
與研究股票市場和基金市場的學者相比,國內外學者在期貨市場領域對于羊群效應的研究還是不夠。馬良華和吳瓊(2005)運用CH模型,分別從整個市場和品種分類兩個角度對我國6個期貨交易品種5年內的數據進行分析,結果發現我國期貨市場并不存在明顯的羊群行為[10]。羅孝玲和彭青(2007)通過協整檢驗和因果關系檢驗對我國大豆期貨市場進行了分析,發現我國大豆期貨市場存在羊群行為[11]。邵永同和高旺盛(2009)對我國小麥期貨市場進行了羊群效應實證分析,結果表明我國小麥期貨市場的羊群效應不明顯[12]。劉榮金(2011)運用CSAD方法,對我國股指期貨市場進行了實證分析,證明我國股指期貨市場存在著不顯著的羊群效應[13]。姜翔程和肖放(2015)運用CSAD模型對我國螺紋鋼期貨市場在牛市和熊市中是否存在羊群效應分別進行了實證檢驗[14]。結果發現羊群效應在熊市中的表現要明顯多于牛市,而在市場處于震蕩階段則不存在羊群效應。
根據對近些年的相關文獻進行梳理,可以看出:首先,國外學者要比國內學者研究羊群行為更加深入。我國對羊群行為的研究還停留在借鑒國外先進方法對國內市場進行檢驗的階段,理論研究也不是很足。其次,學者們多集中于對股票和基金市場的研究,對期貨市場鮮有涉及。最后,在研究方法的選擇上,學者們多運用CSSD和CSAD兩種,但是最近幾年運用CSAD方法的明顯多于CSSD,原因在于CSAD方法相對于CSSD對市場的波動與個體收益率之間的刻畫更加精準。
三、關于期貨市場羊群效應證明的研究設計
為了能夠準確的檢驗出羊群效應,Chang,Cheng和Khorana在2000年提出了一種方法,即Cross-Sectional Absolute Deviation of Returns(CSAD),通過該方法,可以準確的衡量出個體收益率與市場整體收益率的關系。例如,當期貨市場存在著嚴重的羊群效應時,單個期貨合約與期貨市場整體收益率會趨于相同,也就是說投資者的行為存在著一致性。其表達式為:
CSADt=|Ri,t-Rm,t| (1)
其中,Ri,t是單個期貨合約i在t交易日的收益率,Rm,t是t交易日上海期貨市場整體收益率,N是期貨市場上交易的品種數目。考慮到市場上漲時與市場下跌時結果可能會不相同,因此我們將上漲的市場和下跌的市場分開來研究,即對這兩個市場分別建立模型:
CSADtup=?琢1+?茁1up|R|+?茁2up(R)2+?滋t (2)
CSADtdown=?琢2+?茁1down|R|+?茁2down(R)2+?滋t (3)
其中,CSADtup和|R|分別是市場上漲時的橫截面絕對離散度和市場收益率的絕對值,CSADtdown和|R|分別是市場下跌時的橫截面絕對離散度和市場收益率的絕對值。根據孫培源和施東暉(2002)基于CAPM對CCK模型的研究:當市場不存在羊群效應時,個股收益率的橫截面絕對偏離度與市場投資組合的平均收益率應當是線性關系。當市場存在羊群效應時,收益率離散度將會隨著市場收益率的增加而減少,或者是以遞減的速度增加。因此,當實證結果或顯著為負時,可以判斷市場存在著重度的羊群效應。當?茁2up或?茁2down顯著為正時,可以認為市場存在著中度的羊群效應。
(一)數據來源
目前,我國上海期貨交易所有14個交易品種,本文選取這14個品種的日收盤價與日成交量數據進行實證分析,樣本期間為2011年1月4日至2016年1月11日,得到數據976個。數據來源于《Wind資訊金融終端》。本文采用Eviews7.2統計軟件實證研究以及Excel2013對樣本數據進行處理與分析。
(二)數據處理
根據期貨的交易特點可知,成交量和持倉量最能反映出投資者的投資行為,本文選取更具說服力的日成交量作為權重來編制每個品種的日價格指數:
Pi,t=?籽i,t?琢i,t (4)
其中,Pi,t為期貨i在交易日t的價格指數,?琢i,t為期貨i在交易日t的收盤價,?籽i,t為期貨i在交易日t的成交量占當日總成交量的比重,i的取值范圍為1至14。根據每個品種的價格指數,得出市場價格指數:
Pm,t=Pi,t (5)
根據每日市場價格指數和每個期貨的價格指數,得出每日市場收益率Rm,t和每種期貨的日收益率Ri,t:
Ri,t=lnPi,t-lnPi,t-1
Rm,t=lnPm,t-lnPm,t-1
根據市場收益率的正負,將樣本分為上漲的市場樣本和下跌的市場樣本,并分別對方程(2)、(3)進行多元非線性回歸。
本文將上述公式所計算出的每日CSAD值與市場收益率繪于圖1中。從圖中可以看出,無論市場上漲還是下跌,CSAD與市場收益率之間并不存在明顯的線性關系,初步判斷我國上海期貨市場整體上存在著羊群效應。下面進入更深層次的分析。
(三)平穩性檢驗
在進行回歸分析時,通常有一個數據平穩性的假定,如果數據不平穩,進行回歸的話會產生偽回歸。因此本文在對方程(2)、(3)進行回歸前,要對各個變量的數據進行平穩性檢驗,本文運用ADF方法對序列進行平穩性檢驗(見表1)。
(四)異方差檢驗
根據殘差平方序列的偏相關函數圖,方程(2)的偏相關圖在8期之后出現截尾現象,滯后期選擇8期。
根據結果顯示,方程(2)的F統計量與卡方統計量的P值均小于0.05,拒絕原假設,說明方程(2)殘差序列存在條件異方差。方程(3)的F統計量與卡方統計量計算的P值均大于0.05,不能拒絕原假設,方程(3)不存在ARCH效應。
經過上述檢驗,發現方程(2)殘差具有ARCH效應,因此本文將建立殘差具有ARCH效應的CCK模型來檢驗。
四、對期貨市場實證分析的結果
從表4中可以看出:?茁1up為正但不顯著,表明橫截面絕偏離度隨市場漲幅的增加而增大;?茁1down為負也不顯著,表明橫截面絕對偏離度隨市場跌幅的增加而減少。
?茁2up和?茁2down系數都顯著為正,?茁2up在1%水平上顯著,?茁2down在5%水平上顯著,可見無論市場上漲還是下跌,CSAD和Rm,t都呈非線性關系。根據二次函數的特征,當市場上漲時的臨界值為=3.6%,當市場下跌時的臨界值為||=10.05%。可見,當市場收益率小于臨界值時橫截面絕對偏離度CSAD才會下降。在我們的樣本期間,市場漲幅度小于3.6%的樣本占到了上漲樣本的30.84%,市場跌幅小于10.5%的樣本占到了下跌樣本的44.78%。
以上得出的數據均可以在實際中得到證實:2016年,螺紋鋼期貨1605合約高開高走,倉量不斷刷新紀錄,這難道沒有追漲的因素存在嗎?仔細分析便會發現,自從2015年的股災,我國股票市場依舊低迷,大量的存量資金無處投資,此時恰逢國家出臺供給側改革等相關政策,推高了商品期貨市場。螺紋鋼、熱軋卷板等期貨價格的走高,不乏需求回暖的可能,但也存在著投機分子追漲的可能性。2015年7月8日,期貨市場除黃金等少數幾個品種外集體跌停,特別是銅、鋅等有色金屬暴跌,可能源于投資者對于經濟層面上的擔憂,但如此一致的跌停是非常不理智的,投資者缺乏一個準確的判斷,導致殺跌的現象發生。
五、結論
本文運用Chang,Cheng和Khorana(2000)所提出的模型,以2011年1月4日至2016年1月11日共976個交易日為樣本,對我國上海期貨市場進行羊群效應實證檢驗,得出以下結論:
首先,從整體上看,我國上海期貨市場存在著羊群效應。目前在我們國家的期貨市場個人投資者、機構投資者與套期保值者比例非常不協調,造成非理性現象市場發生,羊群行為也不例外。
【關鍵詞】體育群體 體育意識和能力 培養 互動 探究
在我國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大學生顯然已經成為了我國經濟、科技等各方面發展的未來主要動力,然而世界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對于大學生的各個方面的要求都在提高,身體素質的好壞就是其中之一。然而身體的好壞除了合理膳食保持心情之外,運動才是其中的關鍵。運動可以強身健體,這是人人都知道的。然而很多大學生對于體育運動并不是非常熱衷,這也讓很多的體育老師非常的頭疼的事,如何讓學生可以主動的喜歡體育運動,并且如何培養出學生終身的體育意識,是目前體育教師研究的課題。
一、目前我國大學生體育意識現狀
1.主動型。這類學生大概占總人數的三分之一左右,這類學生對體育運動積極性較強,興趣濃厚,主動性強。這類學生根據不同目標意識又分為三類:a.競技型,此類學生一般對某項運動偏愛,并且多數掌握某一項體育運動技巧,喜歡在競技中展現自己;b.娛樂性,這部分學生多數性格開朗,愛好活動,將運動作為調節生活和心情的手段,在運動的選擇上隨意性大,興趣多變;c.健身性,此類學生運動目的很明確就是為了強身健體,選擇運動項目明確,并且一般都與室友朋友一起鍛煉。
2.被動型。此類學生大概占五分之一左右,他們沒有正確的體育意識,對體育運動不熱衷,缺乏體育鍛煉,身體素質較差。除了在體育課上以外基本不參與體育運動,就算在體育課上,對于很多教學任務都很難完成。
3.情感型。此類學生大概占一半左右,他們進行體育運動的目的一般為宣泄心理的怨氣,愉悅身心,想通過運動增加交流、增加情感,并且通過運動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質。
二、體育群體對大學生體育意識和能力的影響
1.體育群體可以培養大學生主動參加體育運動的意識。目前我國的大學生單個的個體都不是太喜歡參加課外的體育活動,除了一些主動喜歡參加體育運動的大學生外,一般的大學生都會選擇把課余時間用在讀書學習、上網娛樂、逛街購物甚至回寢室睡覺休息上。這就涉及到一個原因,就是其他的活動可能以單個的個體就可以完成,或者單個個體就可以得到身心的愉悅,而大部分體育活動以單個個體的形式去進行可能不會達到愉悅的心情,甚至會出現無聊乏味狀態。例如一個人跑步,一個人打籃球,都會讓人感覺到無趣乏味。但是如果以群體的形式進行體育運動,產生的效果就大不相同了,形成群體就可以形成競技比賽,并且在運動中有說有笑,整個過程不僅達到體育運動的效果也達到了心情放松的效果,由此就更增加大學生主動去參加,甚至喜歡去參加體育運動的意識。
2.體育群體可以存進大學生之間的友誼交流。在高科技發展的今天,網絡已經進入到了千家萬戶,特別是在大學寢室中更是人手一部電腦,但網絡的出現同樣也帶來了一些弊端,例如同寢室的同學平時基本上很少交流,大家所有的交流都會利用網絡和手機來完成,如此一來本來在大學中關系最親密的室友也變的關系不溫不火,并且長期的依賴電腦而不進行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也會給學生造成自閉,不愿意接觸人等現象。而體育群體的組成、活動,就可以增加學生之間的交流,讓學生在沒有電腦、沒有網絡、沒有手機的情況下,一起參加競技,在競技中配合、交流,同學之間一起流汗、一起享受勝利的喜悅以及失敗的不甘,從而加強學生之間的友誼。
3.體育群體可以增加大學生的身體素質。目前眾多的大學生不喜歡參加體育運動,而長時間的不參加體育運動對身體素質就會存在一定的影響,加上現在社會上大部分人都存在亞健康狀態。并且通過很多實際現象也可以看到,目前很多畢業之后的大學生由于工作壓力過大、應酬過多,并且長時間的不參加體育運動,身體就會慢慢地出現很多的不良癥狀,從而直接影響到身體健康。
4.體育群體可以避免和調節大學生心理障礙。對于社會不斷前行的腳步,社會上很多的人都會存在不同的心理問題,大學生也一樣,身為天之驕子的大學生也不是事事都完美,潛在的眾多壓力也對大學生的心理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并且環境也有很大影響,比如很多大學生沉迷于網絡世界不能自拔,產生一種網絡綜合癥,甚至很多大學生因為各種壓力而患上憂郁癥。
大學生都是我國發展的主力軍,所以身為體育教師一定要理解自身職業的定義,體育運動并不是可有可無的事情,而是關系到學生身體素質的關鍵。鑒于群體活動的優勢,體育教師可多協調學校進行多種的課外體育比賽,加強學生身體素質和友誼的同時,也可以使學校呈現一種潮氣蓬勃、熱情洋溢的氣氛,從而豐富整個校園的體育文化。
參考文獻:
[1]張鐵雄.體育群體對培養大學生體育意識和能力的互動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3(2).
[2]鄭海娟,張淼.大學生體育意識和能力的調查與思考[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2(5).
一、前言
金融市場中的羊群行為(Herding Behaviors)是一種特殊的非理性行為,它是指投資者在信息環境不確定的情況下,行為受到其他投資者的影響,模仿他人決策,或者過度依賴于輿論(即市場中的壓倒多數的觀念),而不考慮自己的信息的行為。由于羊群行為涉及多個投資主體的相關性行為,對于市場的穩定性、效率有很大影響,也和金融危機有密切的關系(Choe et al, 1999;Kaminsky et al,1999),因此,羊群行為引起了學術界和政府監管部門的廣泛關注。
已經由許多關于羊群行為的模型,如Scharftstein et al(1990)提出的聲譽羊群行為(Reputational herd)模型、Bikhchandani et al(1992)提出的信息流(Informational Cascades)模型、Banerjee(1992)提出的序列性(Sequential)羊群行為模型,這些模型從不同角度對于羊群行為的效率、理性等問題進行了探討。相對于理論研究,已有的羊群行為的實證研究比較薄弱。比較有代表性的研究是Lakonishok et al(1990)對于美國證券市場養老基金的羊群效應的研究。該文提出了用買賣雙方交易量的不均衡來測度羊群行為,這種方法被后面的許多學者引用,并得到了一些改進。例如,Wermers(1999)對他們的羊群行為的定義進行了修正。
目前市場中的各種基金(如西方的養老基金和共同基金、中國的證券投資基金)使用他人的資產投資,受到一定程度的監督和制約,因此必須定期公開持倉信息和交易信息,而其他投資者則沒有這種義務公開信息。Lakonishok et a1(1990)和Wermers (1999)提出的羊群行為的測度只能考察前者而不能考察后者的羊群行為,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用公開的數據(價格)來研究羊群行為成為一個很重要的問題。William等(1995)對該問題作了研究,他認為如金融市場中確實存在羊群行為,大多數個人投資者的看法趨向于市場輿論,那么一個合理的推斷是:羊群行為顯著時的個股的收益率將不會太偏離市場的收益率。因此可以用分散化指標(即個股收益率對于資產組合平均收益率的標準方差)來度量羊群行為,該指標對個股收益率相對資產組合的平均收益率的接近程度進行了定量化處理。
Bikhchandani et al(1992)的理論模型認為在市場價格波動大(此時信息不確定性很大),投資者最可能跟從市場輿論,此時羊群行為應該最明顯。本文將對該模進行檢驗。即通過檢驗市場價格波動很大和波動平均水平下的分散化指標的相對大小來檢驗羊群行業的存在性。本文的結構如下:第二、三部分說明羊群行為的檢驗方法和使用的數據,第四、五部分分別使用中國和美國的日收益率數據來檢驗羊群行為。第六部分。
二、羊群行為的檢驗方法
1.分散度指標
設資產組合S總共有n只股票,ri是股票i的收益率,是n只股票的平均收益率。S的收益率的分散度定義為:
(1)該指標通過定量化個股收益率和資產組合收益率的一致程度來刻畫羊群行為的關鍵特征。當整個市場行為完全由羊群行為決定時,價格應該一致移動,分散度為0。如有一只股票的收益率偏離市場收益率,分散化程度增加。用分散度來測度羊群行為具有一個最大的優點,即它需要的數據容易獲得且計算方法簡單,這是其他羊群行為測度所不具有的。但是它也存在一個缺陷,即它是對投資者羊群行為的一個很保守的測度,低估了羊群行為的程度。只有當大多數投資者對于所有股票都表現出強烈的羊群行為時,大多數股票的收益率才可能表現出趨同性。William(1995)認為在回歸系數為正時,理性資產定價模型成立,不存在羊群行為。但是他沒有充分考慮分散度測度的保守性。本文認為正的回歸系數并不能直接拒絕羊群行為的存在。分散度的絕對值意義不大,有意義的是分散度的相對大小。因此在對檢驗結果進行時,應充分考慮該偏差的存在,并將重點放在相對值的比較上。比較分為兩個方面進行,一是將中國市場數據和美國市場數據進行比較,得出我國羊群行為和美國羊群行為的差異;二是將市場收益率極低和極高時的羊群行為進行比較,得出投資者在兩者極端情況下的行為模型差異。
2.市場壓力下的羊群行為檢驗
在市場存在壓力(價格波動劇烈)時,理性資產定價模型和羊群行為模型的區別最為明顯。理性資產定價模型認為由于不同的個股收益率對于市場收益率的敏感程度不同,市場壓力將導致分散化程度增加。而羊群行為模型認為在市場壓力的情況下,分散化程度減少。本文將使用日收益率來計算分散度指標。
使用下面的回歸方程來檢驗極端收益率下的分散度和一般收益率下分散度是否存在差異:
(2) 其中CLt和CHt為表示市場是否為極端波動的啞元變量。系數α表示的是樣本中啞元元素所包括區域外的平均分散化指標。由于市場壓力并無統一標準,我們使用兩個標準(1%和5%)來定義極端的市場變化。1%(5%)的標準將CLt,CHt限制在收益率分布函數的1%和5%的最低和最高的區域。CLt和CHt定義如下:
用rmt表示市場在時間t時的收益率,用rm(pl)和rm(ph)表示市場收益率分布的p分位數。在1%標準時,pl=0.01,ph=0.99;在5%的標準時,pl= 0.05,ph=0.95
如rmt≤rm (pl),CLt=1;否則, CLt=0。
如rmt>rm (ph),CHt=1;否則, CHt=0。
如果β1
三、數據
中國市場的上市公司個股和大盤的收益率數據來自由香港理工大學中國與金融研究中心和深圳市泰安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聯合開發的《中國股票市場研究數據庫》(China Stock Market & Accounting Research,簡稱CSMAR),該數據庫按照國際標準數據庫(CRSP和COMURSTAT)的調整技術計算個股收益率,對于上市公司的紅利、配股、拆細等因素都進行了相應的調整,使得回報率數據具有可比性和可信性。采樣區間從1992年1月2日到2000年12月31日,包括了滬深兩地所有上市公司的日收益率和月收益率數據(采用不考慮現金再投資的收益率)。資產組合的收益率按照平均加權方法計算,分散化指標根據公式(1)計算。為了檢驗行業中的羊群行為,對于行業資產組合也分別計算了分散化系數,按照 CSMAR的分類標準公司將所有上市公司分為6類 (金融、公用事業、房地產、綜合、、商業)。
美國市場的數據來自由S&P公司提供的COM PUSTAT數據庫,我們選擇構成標準普爾500 (Standard & Pool500)指數的500只在美國證券市場交易的股票為樣本。為與的數據具有可比性,取樣時間為1992年1月到2000年12月,與中國證券市場的取樣時間一致。行業資產組合按照COMPUS- TAT的部門(economic sector)分類標準公司將所有上市公司分為10類(能源,材料,,服務業、零售業、醫衛、、信息技術、遠處通訊服務和公用事業)。表1給出了分散度的平均水平、標準差和用來這些統計數的平均公司數。
中國市場日收益率的分散度指標平均值為2.43%。從行業分布來看,金融業的分散度最低,只有1.66%;工業的分散度指標最高,平均分散度為2.45%。在美國市場中,整個市場日收益率的分散度平均值為1.71%,從行業上看,信息技術類的分散度指標最大,公用事業類的分散度指標最小。
四、中國市場羊群行為的檢驗結果
在5%的水平上,所有行業的回歸系數β1和β2顯著為正,按照行業分組的子樣本的回歸系數也分別顯著為正。即在市場收益率為5%的極端高水平時個股收益率表現出明顯的分散;在市場收益率為 5%的極端低水平時,個股收益率也表現出明顯的分散。
在1%的標準下,所有行業的回歸系數β1 (0.01)顯著為正,且大小約為β2(0.05)的兩倍。也就是說,如果市場收益率為1%的極端高水平時,個股收益率表現出更加明顯的分散。這表明,在市場極度上漲時,個股趨向于分散的狀態,羊群行為減少。這和我國的大牛市中各行業、各板塊輪流上漲,輪流領漲的現象吻合。β1(0.01)為負值(在統計上不顯著),按行業分組的子樣本的回歸系數β1(0.01)有兩個為負,四個為正。即市場收益率處于1%的極端低水平時,個股收益率反而表現出一定的集中。這表明在市場大幅度下跌時個股也許開始時趨向于分散,但是隨著熊市的進一步深化,個股收益率反而表現出一致下跌的趨向。這個結果支持在中國市場的熊市中存在廣泛的羊群行為。
比較β1和β2的相對大小,我們發現在5%的標準下,所有行業的β2約為β1的3倍,按行業分組的樣本中β2也均大于β1;在1%的標準下,所有行業的β1為負而β2顯著為正,按行業分組的子樣本中各行業的β2也都大于β1。因此,中國市場中市場極度走高時的羊群行為低于在市場極端下挫時的羊群行為。
從中可以推斷,在市場大幅下挫的時候給投資者帶來的拋售壓力明顯大于在市場上升時的給投資者帶來的購買沖動。在市場大幅下挫時,大盤的走低使得大部分投資者當心自己的持有的股票價格也會大幅下挫,于是紛紛拋出股票,這種賣方的羊群行為反過來使得許多股票價格同時下降,這樣形成了價格下降和拋售羊群行為之間的正反饋。但是在市場大幅上升時,固然有一些投資者看好市場,大幅增倉,但是也有些投資者也許當心價格已經太高,不愿跟人。因此此時投資者的行為相對分散,跟風行為低于在熊市中的羊群行為。
對于這種行為模式進行更深入的思考,可以發現投資者在市場大幅下挫和在市場大幅上升時的行為差異來源于投資者對于損失和收益的不同態度。 Kahnemen,Tversky(1979)提出了著名的期望 (prospect theory),其中一個最重要的發現是投資者對待損失和收益的態度存在明顯的差異,一定數量的損失帶來的負效應大于同樣數量的收益帶來的正效應。即,投資者在損失區域的風險厭惡程度大于在收益區域中的風險厭惡程度。可以用期望理論的觀點來解釋本文的結果:在市場大幅下挫中,投資者的損失厭惡程度大大增加,因此導致了上述的群體性拋售行為,在市場大幅上升時,投資者的收益偏好程度卻沒有對應地增加,因此導致了上述的相對分散的投資行為(有購入也有拋售)。
五、對美國市場羊群行為的檢驗結果
下面以構成美國標準普爾500指數的500只股票為對象,研究美國股票市場羊群行為的特征,以比較中國市場和西方市場的羊群行為的特征上的區別。表3給出了對美國標準普爾500股票分散度的日收益率回歸結果。
在極端10%和5%的水平上,全部行業以及分行業的子樣本的回歸系數β1和β2都顯著為正(在置信度為1%的水平上)。即在大牛市和大熊市中的羊群行為程度都比較低。這個結果和中國市場的不一樣。比較表4和表3可發現,中國的t統計值大部分都小于美國證券市場的t統計值,而且使用中國的數據的檢驗發現β1為負值(雖然在統計上不顯著)。因此可認為以美國為參照對象,我國個股收益率對于市場收益率的羊群行為程度高。這個結論定是地說明了相對于西方投資者比較成熟的投資理念,我國投資者的理性意識還不健全,跟風等各種非理性行為現象比較突出。該結論和對中國證券投資基金的羊群行為研究結果(宋軍,吳沖鋒,2001)一致。
在兩種標準下β1
另外,我們對于中國市場和美國市場的月收益率數據也進行了計算和檢驗,結果和各自的日收益率的結果大致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