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地質學研究意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中職院校;建筑;設計
Abstract: vocational schools in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has a certain scale, how to better strengthen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schools in our country has become a problem, this paper first vocational middle school as a case stud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vocational schools in architectural design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s and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Keywords: vocational schools; Architecture; design.
中圖分類號:C4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一 項目概況
浙江省寧海縣地處甬(寧波)、臨(臨海)地區交界處,是全國經濟百強縣、全國生態示范縣、浙江省教育強縣。寧海縣第一職業中學始建于1985年,是浙江省示范性職業學校,寧波市首批文明學校,寧海縣再就業培訓基地。全校現有34個班級,1686名學生,在職教職工百余人,學校目前占地37畝,隨著浙江省經濟技術產業鏈的不斷發展,企業對能夠直接上崗滿足作業要求工人的需求量也在逐年擴大。寧海縣第一職業中學現有校園及校舍已遠遠不能滿足使用要求,且建筑多年未進行過加固修繕,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已基本無法滿足學校的教學用途。在此基礎上,修建新校園已成為一種必然趨勢。
寧海縣第一職業中學新校址選址于寧海縣城關躍龍街道溪南范家村旁溪南教育園區內。溪南教學園區規劃總用地約470畝。校區規劃用地面積100696平方米(約151畝)。基地南面為柔石中學用地,西面為寧海技工學校用地。
二 總規劃布局
在規劃布局中把教育園區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考慮,三個學校是其三個組成部分。教育園區的中心地帶是三個學校的中心廣場,在這里規劃設置了三校共享的一些設施。這塊中心廣場是整個教育園區的“中庭”,同時也是促進三個學校相互聯系的重要紐帶;該公共區域南北側的兩個出入口成為整個教育園區對外的形象入口。
寧海縣第一職業中學在設計中緊密結合教育園區的規劃,充分利用并分析園區內的路網關系和建筑分區布局,由此分析推斷校園內的主次軸線和空間序列。在分區布局規劃中,首要遵循教學區、實驗區、共用設施向中心區域靠攏這一原則,其次將生活輔助設施沿布置,做到教學區與生活區、運動區之間分區明確,以避免各區之間相互交錯而產生影響。
按照一次規劃分期建設的思路、結合學校的使用要求,以及地形特點等各種有利因素,設計前對校園內的功能分區和建筑物組團關系作了合理安排。從學校的使用功能分析,將學校分為教學實驗區,運動區和后勤生活區三大功能區塊,其中教學實驗區是學校的主要功能區和核心,其它兩部分起配套輔助作用,為核心區服務。教學實驗區由教學樓、行政綜合樓、圖書館、實驗樓等幾部分組成。運動區由400米標準田徑場、看臺、球場等組成,后勤生活區由五幢學生宿舍、師生食堂及后勤設備用房等組成。根據用地情況,三大功能塊在平面上按左、中、右并行的方式展開,互不干擾又聯系方便,運動區由于大部分需要三校共享,所以與圖書館一起靠近中心區域,以便于其他兩校師生使用,教學實驗區居中,與運動區及生活區聯系均較方便,起到了核心作用,也避免了校園道路對它的影響,生活區靠東面設置,并有其獨立的出入口,以避免對教學區產生干擾。
結合主次校門位置的合理安排,在校園空間設計上用軸線和路網來合理組織空間流線,引導人流關系,由于北面的濱溪大道是將來人流集散的主要方位,所以將主校門設在沿路上,前面對著景觀帶和南門大溪,視野十分遼闊,從入口到校園有坡道解決地形高差的問題,整個地形南高北低,利用地形優勢將校園風貌充分展現。南北主軸線位于教學區與運動區之間,并與柔石中學的主軸線相呼應,成為教育園區的另一條南北軸線。學校另在東面和西面設置了兩個次要出入口,東校門利用原有道路修建,其對景為體育場館部分,東校門主要用于生活區出入口,包括食堂的貨物運輸也從東校門出入。西校門位于園區內的中心廣場上,便于學校之間的交流,也可以作為教學區的出入口,如考慮到將來與技工學校合并,只需將此門去掉,便可連成一片了,與西校門正對的是學校的主教學樓群。
“以人為本”的設計思想是貫穿整個設計的主旨。通過主校門和中心廣場,人們可以感覺到校園的整體面貌,雄偉挺拔的主體建筑群,可供師生課間休息、交流的連廊,連廊兩側設有中心花園和樓間休憩綠地。空間的趣味性和導向性都很強。學生宿舍成組布置,并在周圍設有休憩、閱讀、鍛煉場地。行政樓靠近校門,管理、對外聯系、停車都比較便利。環境和景觀設計是在設計中思考的另一個重要問題,結合到功能分區和建筑空間關系,在相對區域中心、入口處、轉折點和主要建筑物前部均設置了景觀點,以實踐以人為本,環境育人,教育育人的設計理念。在環境設計中還利用了周圍水網密布的有利條件,將水景引入校園,產生流動的美感。
三 各部分設計
1、圖書館
作為綜合性的圖書館,館內設置了報告廳、階梯教室、校園網絡中心、演播室、舞蹈室和特殊教室,另外還按需加設了校園網吧。圖書館的空間布局應該充分滿足使用要求,經過測算,實際使用面積約幾百平米即能滿足,在設計中將原實驗樓中與實驗室無關的一部分功能轉移到圖書館中。在一、二層增加了校園網吧和展覽廳,校園網吧可供三校學生共同使用,以便于管理,圖書館的組成內容和體量比較復雜,已成為名副其實的綜合樓。圖書館位于獨立的一塊地段上,它的正面向著運動場,西面連著園區中心廣場,視野較為開闊,所以對造型要求較高。在方案設計中綜合了多種造型元素,用現代構成的方法組合成一組和諧空間形態,直上二層的大樓梯和前后通透的平臺、展廳都顯示出它“歡迎、共有、參與”的姿態,表現了公共空間的一種開朗和豁達。圖書館為五層局部六層框架結構建筑,底層層高4.2米,頂層層高7.8米,其余層高3.6米,主體檐口高度26.88米。
2、實訓用房
實訓用房是職業院校組成中較重要的一部分,功能復雜。除各類實驗室外,尚有音、體、美等特殊教室,演播室和階梯教室、報告廳等。考慮到實訓用房的體量較大,圖書館體量相對較小,所以本項目將其中一部分與實驗用房實訓內容無關的空間轉移到圖書館中去,這樣,實訓用房主要以實訓教室為主,其中的機械加工類實驗室荷載大,振動大,且噪音對其他用房也產生很大的影響,所以在設計中將其獨立放置,與教學區分開。在設計中將實訓用房與教學樓之間用連廊連接,一起組成完整的教學空間。機械實驗樓因跨度大,在設計中采用鋼結構拱形屋面,為了使主體造型活躍,并增加空間的趣味性,將其分為三個部分并前后錯位布置,且沿道路延伸方向順序布置。實驗樓為五層框架結構建筑,層高3.7米,主體檐口高度19.70米。
3、教學用房
教學樓主要由教室和教師辦公室組成,在設計中考慮到教師與學生的互動關系,將教師辦公室部分與學生教室一并布置,在方案的設計中也考慮了教師休息區的設計,將教師休息區設置在相對安靜的空間處,這樣也易于獨立管理。教學樓內共設置60間小教室,為了增加空間趣味性,將其分為兩幢圍合成半開放的內院格局。教學樓西立面正對園區中心廣場,所以將它處理成一個呈對稱格局的形式入口。教師辦公室也有良好的朝向并通過連廊與教室和實驗樓有方便聯系。教學樓主體為五層框架結構建筑,層高3.7米,主體檐口高度19.70米,總建筑面積。
4、宿舍樓
學生宿舍共有五幢,分為兩種類新,短的一種每層12間,長的每層20間,每間計劃安排7-8人,可居住2400人,學生宿舍均采用單外廊式,每間均配有陽臺,端頭的用東西陽臺,每間配有足夠壁柜,衛生間和盥洗室在北面,設置數量根據人數測算。學生宿舍屋面采用鋼筋混凝土坡屋面貼英紅瓦,以杜絕漏水,隔熱也較好。坡屋面經過變形處理有較好的造型效果。立面以灰白二色涂料為主,底層貼仿石磚作基腳,總體在簡潔中求變化,取得協調一致。學生宿舍為六層磚混架構,層高3.3米,主體檐口高度19.80米。
5、食堂
食堂位于校園東北角,與東校門相近,運輸車輛和貨運均從東校門進出,由于處于下風向,可以避免它對教學區和生活區形成影響,食堂為三層框架結構建筑,局部四層,學生食堂可分為上下兩個,均帶有獨立的廚房系統,以利于相互競爭,改善質量。學生餐廳主要從南面進出,與生活區和教學區聯系方便,可供2400人同時就餐。三層餐廳中間抽柱、屋面采用網架結構,形成較大空間,可以兼作集會。廚房設于東面,通過備餐間與餐廳相連,聯系方便又防止串味,廚房的初加工間和庫房、職工更衣等統一設在一層,貨物通過貨梯運至二樓廚房。教師餐廳位于北面二、三層。食堂在造型設計中采用了比較強烈的大塊面的虛實對比關系,以取得公共大空間整體感。食堂一、二層高3.7米,三層高3.6米,四層高3.2米,主體檐口高度18.0米。
查看更多《河南醫學研究》雜志社信息請點擊: 《河南醫學研究》編輯部
基礎研究
(385)金屬硫蛋白1h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中的表達及預后分析 許林平 張瑞芳 馬臣 樊青霞 買玲
(389)d-二聚體與腫瘤標記物聯合檢測在食管癌中的價值 汪芳 趙立群
(392)益賽普對神經病理性疼痛大鼠痛覺過敏的影響 馬婕妤 陳彥青 李保林
(396)膜聯蛋白a2在肝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表達研究 劉海潮 張水軍 郭文治
(399)磷脂酶cε1蛋白在不同部位胃癌細胞中的表達 張偉 栗粟 柴軍輝 康海涵 張占東 姬社青 花亞偉
臨床研究
(403)c-met在喉鱗狀細胞癌中的表達及意義 彭春麗 黃瑋 萬保羅 馬嵩
(406)6例雙原發癌臨床分析 王吉恒 張占東 張永磊 馬飛 花亞偉
(409)必蘭用于乳牙麻醉效果觀察 韓東超 牛志英
(411)抗苗勒氏管激素早期預測卵巢儲備功能的研究 王瑜 韓玉芬 張晨靜 王志勇
(414)省級燒傷網絡運行效果評價 蘇衛國 牛希華 婁季鶴 邱長虹 陳志堅 李延倉 李永林
(416)地佐辛用于痔上粘膜環切術后硬膜外鎮痛效果的臨床觀察 呂東東 袁峰
(419)picc導管血流感染癥狀分析與對策 田愛萍
(421)糖尿病患者硅油注入術后早期高眼壓的因素分析 劉曉丹 李秋明
(424)單鼻孔經鼻蝶鞍垂體瘤切除術療效觀察及并發癥處理 徐丹 張智峰 宗盛華 楊波
(427)卒中單元對急性腦梗死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的影響 楊燕輝 段繼香 王東洋 甘海珍
(429)地佐辛復合丙泊酚用于無痛腸鏡麻醉的臨床觀察 程靜 董鐵立 李姍
(432)抗菌藥物合理使用動態監測系統的應用 王娟 陶華 張慧芝 張穎
(434)鼻聲反射對兒童osahs手術的臨床療效評價 馬菲 趙玉林 程慧娟 劉蕾
(437)38例局灶增生硬化性iga腎病患者的療效觀察 黃忠 肖靜 趙占正
(440)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的療效觀察 祖瓔玲 張?莉 房佰俊 符粵文 周健 魏旭東 宋永平
(443)淺談聯合用藥預防剖宮產產后出血 潘新玲
(446)心理干預對隆乳術患者負性情緒障礙的影響 白娟娟 劉會范
(449)自體cik細胞回輸治療皮膚惡性腫瘤預防性護理干預分析 程藝 劉會范
(452)側臥位機械通氣治療肺內ards臨床觀察 安艷麗
(454)圍絕經期癥狀的影響因素分析 黃銀娟 史惠蓉
(457)舌粘膜尿道成形術治療復雜性尿道下裂的手術配合 張國玲 原影 劉中華 范志強
(460)二期翻修術治療髖關節置換術后假體周圍晚期感染 王振 金毅 鄭稼 劉珂
&
nbsp; 預防研究
(462)國產hiv抗體尿液診斷試劑盒(膠體金法)性能研究 劉俊華 任蘊慧 劉麗麗 王光陽 趙文利
(464)鄭州某高校女教職工脂肪肝患病率及危險因素分析 張麗娜 王凱娟 周彥生 宋傳清 張有改 史健翔
(468)洛陽市大學生面部蠕形螨感染及影響因素研究 趙可 巴點點 楊菁 李翔 劉淼淼 王新彩
(471)肝癌患者生活方式與飲食危險因素調查 趙永飛 王貴吉 裴迎新 杜曉燕 李超 孫華磊
醫藥信息
(474)臨床醫師應知的新抗生素 無
衛生管理
(475)河南省醫學科技創新人才工程考核指標評價體系構建研究 王慧慧 李向旭 聶偉 關方霞 雷霖 尹姍姍 胡凱
(479)河南省醫院床位使用效率分析 張瑜 李芳冰 田慶豐
醫藥信息
(481)關注肢端肥大癥的診治進展和未來——2012年醋酸奧曲肽微球(善龍)肢端肥大癥專家研討會紀實 無
衛生管理
(482)河南省高層次衛生人才現況分析 尹姍姍 聶偉 雷霖 李立 王慧慧 胡凱 關方霞
(485)職業健康監護系統在職業健康管理中應用價值的探討 蘇冬梅 王晶 馬良慶 時松和 關方霞
(487)口腔正畸學研究生綜合素質培養的探討 張月蘭 張志偉
(489)河南省城市醫院收入結構與動態分析 李芳冰 慕曉 田慶豐
綜述
(492)創傷性腦損傷后內源性神經干細胞的變化及作用 宗盛華 楊波 關方霞
(495)盤狀半月板損傷治療研究進展 李光曦 許建中 田科
(499)頸動脈內膜切除術的研究現狀 王曉濤 翟廣 張智峰 陳鑫璞 張風江 劉獻志
(503)2012年度河南省醫學科學技術引進獎獲獎目錄 無
【關鍵詞】學業評價,地方院校,彝族大學生,機制
一、加強彝族大學生學業評價機制研究的現實意義
首先,加強彝族大學生學業評價機制研究,能夠進一步實現教育公平。少數民族大學生作為我國高校學生群體的特殊組成部分,由于受其自身民族文化、家庭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通常會成為教育公平實現過程中的弱勢群體。受教育起點的公平并不代表教育公平的全部,其中還包括了受教育過程公平和教育結果公平。雖然少數民族大學生在教育起點實現了教育公平,但是在受教育過程中,少數民族大學生在享受各種教育教學資源和公正評價學業成績等方面很難得到公平對待。通過對彝族大學生學業評價機制進行深入研究,不僅可以提高學校對彝族大學生為代表的少數民族大學生受教育過程的重視程度,而且還可以加大對少數民族大學生學業評價和教學改革的力度,使這些學生能夠享受到科學合理的學業評價,逐步實現少數民族大學生教育過程和教育結果的公正公平。
其次,加強彝族大學生學業評價機制研究,能夠推動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學業評價改革。地方本科院校基本上都有少數民族大學生,如何開展科學合理的少數民族大學生學業評價工作、充分培養少數民族大學生學習動機、提高少數民族大學生學習積極性,是這些院校發展面臨的重要問題。彝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人數較多的一個民族,通過對彝族在校大學生學業評價問題進行研究,了解影響彝族大學生學業成績的各種因素,制定適合彝族大學生學業評價指標體系,建構行之有效的學業評價機制,這樣既可以為地方院校開展少數民族大學生學業評價改革工作提供借鑒經驗,又可以為建構少數民族大學生學業評價機制提供研究思路、方法和模式。因此,以地方院校彝族大學生學業評價機制為例,探索少數民族大學生學業評價機制,具有一定的現實推廣和應用價值。
再次,加強彝族大學生學業評價機制研究,有利于地方院校深化教學改革和提高學生學習質量。學業評價是以一定的標準對學生學習的效果的評價,是對學生學習效果和教師教學效果的綜合評判,對學生改進學習策略和教師改進教學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對彝族大學生學業評價進行研究和改革的目的,既是為了優化少數民族大學生學業評價機制,又是為了改革教學過程中的各種弊端,使少數民族大學生能夠樂學、善學。有效的學業評價機制不僅可以準確的衡量少數民族大學生學習學習效果和學習水平,而且還可以發現日常教學過程中的各種問題和不足,而傳統的整齊劃一的學業評價體系,難以為常規課堂教學改進提供有效地反饋策略。因此,以彝族大學生學業評價為切入點,深入探究少數民族大學生學業評價機制,對深化地方院校教學改革和提高學生學習質量意義深刻。
二、地方院校彝族大學生學業評價的問題分析
(一)地方院校學業評價目的重鑒別選拔、輕診斷激勵。在我國,地方院校受應試教育傳統的影響,學生學業評價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鑒別和選拔,通過對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定,根據綜合成績的高低,劃分學生的優良中差的級別,對于評定優良的學生將會獲得更多的重視和表揚,而評定為中差的學生往往會成為教師批評和訓斥的主要對象。在享受優質教育資源和各類獎項評定選拔時,綜合成績的評級將成為主要的參考指標,學習中下等的學生通常被排斥在外。這種以鑒別和選拔為主要目的的學業評價,背離了教育評價的本質屬性,學業評價既是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判,又是對學生學習態度和學習方式的診斷,幫助學生了解學習過程中的各種問題,鼓勵學生激發學習動機、改進學習策略。地方院校彝族學生學習基礎相對較差,學習動機和學習能力有限,學習成績往往低于漢族學生。在綜合成績評級和選拔過程中,由于評級較差、難以通過選拔,彝族學生就會產生自卑情緒,甚至會出現厭學心理。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應該重新審視學業評價的目的,轉變學業評價取向,充分發揮學業評價的學習診斷功能和促進學生學習的激勵功能。
(二)地方院校學業評價的方式重結果、輕過程。地方院校學業評價方式通常是以單一的考試制度為主,無論是課程學業評價或是學生綜合素質測評等其它評價,往往是在任課教師給出相應分數或等級后就基本上結束了這一階段的評價工作。這個單一的終結性評價結果,通常會成為學生期末學習成績鑒定、各類評優評先獎項的主要依據,而學校并沒有將這個評價結果應用于幫助學生分析和發現以往學習過程中的問題和不足,完全沒有發揮出學業評價的發展。學業評價不僅僅要關注學生學習結果,更要關系學生學習的過程。地方院校的這種終結性評價方式雖然簡單實用,但是沒有使學生充分重視學習的過程,學生對學習效果也沒有真切的認識,無法通過考試結果來改進學習策略。特別是對于彝族學生而言,加強對學習過程的監控與評價,比單一的終結性成績評價更有意義。因此,地方院校應切實考慮到彝族學生學習的基礎、能力和特點,變革學業評價方式,重視學生學習過程的發展性評價。鑒于此,把評價貫穿于課堂教學的過程中的理念有助于促發學生學習的內部動機,使學生注重學習的過程,形成一種學習過程決定學習結果的觀念。
(三)地方院校學業評價的標準強調共性統一、忽略個性差異。在我國,地方院校長期以來形成的學業評價制度,十分強調評價標準的統一性,這種統一性集中表現為評價內容的統一和評價方式的統一。一方面,學業評價內容的統一。一般來講,主要是圍繞教師、教材和課堂, 將知識技能作為評價內容, 用統一的內容和尺度評價所有的學生。這種內容和尺度上的統一,具有不可規避的弊端。這種評價通常會忽視不同學生的原有學習基礎,尤其是彝族學生學習基礎相對較差,在學習同等內容的情況下,彝族學生往往在上課時忙于記筆記,考試前又要忙于背筆記,不利于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有效掌握和應用。另一方面,學業評價方式的統一。傳統的學業評價主要是以書面考試成績考評為主要方式,這種方式注重理論知識的考查,忽視學生實踐能力的應用于培養,尤其是對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積極性、創新能力產生了不利影響。綜上所述,這種評價內容和評價方式較為統一的評價標準,嚴重忽視了學生個性化發展和自主多元發展的內在需求,不能夠全面的、多維度的考評學生的學習效果,限制了學生積極主動、活潑開朗、具有鮮明個性的全面發展。
三、建構多維度和多層次彝族大學生學業評價機制的建議
(一)樹立以人為本的學業評價理念。
樹立以人為本的學業評價理念,是建構多維度和多層次學業評價機制的重要前提。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逐步深入到教育教學改革的各個環節之中,并被廣泛的接受和推廣。然而,受傳統工具理性評價理念的影響,地方院校學生學業評價活動呈現出單一、僵化的特點。學業評價主體更加關注的是全體學生平均學習成績的高低和及格率,忽視了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人本地位,忽略了學生個體之間差異和學習水平,而對于評價結果缺少深入分析,相應的評價反饋與改進工作不到位。這對于被評價的彝族等少數民族大學生而言,由于這些學生學習基礎薄弱、學習成績相對較差,很容易使其產生自卑心理,無法激發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轉變傳統的學業評價管念,樹立以人為本的學業評價理念意義深刻。要體現以人為本的學業評價變革,需要做出兩個轉變:一是高校學業評價應具有發展性、個體性、人文性的生命特征,應從科學主義走向人文主義,從知識本位轉向生命本位。二是高校學業評價要體現所有學生利益相關者不同的價值訴求,由一元評價向多元評價轉變。
(二)建立科學合理的學業評價體系。
建立科學合理的學業評價體系,是建構多維度和多層次學業評價機制的重要舉措。在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中,少數民族大學生數量與日劇增,如何有效開展少數民族大學生學業評價工作,是深化教育改革和確保教育公平的重要任務之一。要建立科學合理的彝族大學生學業評價體系,應該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第一,實施學業分層評價。在全校學生學業評價體系內,根據彝族等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狀況和學習特點,通過對這些學生進行深入的調研和,以及在多元評價主體共同協商的基礎上,建立適合少數民族大學生學業評價的標準、評價模式與評價方法。這種分層評價體系的建立既要確保能夠科學、全面的考察彝族等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學業狀況,又要確保學業評價工作開展的規范性和公平性。第二,改革傳統的考試制度。考試評價歷來是學生學業評價的一個重要類型,即使在英美等高等教育發達國家,考試仍然被作為大學檢驗學生學習成績的主要手段。為了確保考試制度能夠推動科學合理的學業評價體系的建立,首先要改變一考定終身的思維定勢,提高過程考核的比重,合理分配平時課堂表現、測驗成績和期末成績的比例,將過程考核與結果考核進行有機結合。其次要強化教師的指導作用,尤其是對彝族等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學習指導,通過項目合作與任務驅動的方式,提高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對這類學生合作學習與探究學習的能力考核。
(三)完善評價反饋機制和激勵機制。
完善評價反饋機制和激勵機制,是建構多維度和多層次學業評價機制的基本保障。開展學業評價的目的不僅僅是對學生學習狀況和學習效果的考查,更重要的是通過學業評價為學生調整學習策略提供幫助,也為教師有效開展教學提供參考。首先,要建立有效地評價反饋機制。評價反饋機制是學業評價體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確保學業評價診斷功能發揮的重要保證。學校要成立專門的學生學業評價反饋小組,由教學管理部門、教學院分管領導、相關的任課教師、輔導員、學生代表組成。小組成員要根據每學期的學業評價結果,深入探討學生學習過程和教師教學過程中的各種問題,尤其要針對彝族等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學業評價情況,分析影響這類學生學習動機、學習方式、學習效果的種種因素,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反饋建議和意見。其次,要建立評價激勵機制。如果說學業評價反饋機制是提高學生學習效果的外在退力,那么學業評價激勵機制就是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的內在動力。建立學業評價激勵機制需要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方面,根據評價結果,給學習優秀的學生提供更多的參與教育社會實踐、深入企業實習的機會,以此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另一方面,變革獎學金制度,通過分層學業評價,針對彝族等少數民族大學生建立專門的獎學金評價制度,通過物質與精神雙重獎勵,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動機,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馬戎.大學生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探析[J].新西部,2010(6),p159.
[2]王成軍.大學生學業評價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大學?研究與評價,2009(9),p27.
[3]楊銀梅.大學生就業與高校學業成績評價芻議[J].教育與職業,2007(6),p69.
[4]劉聲濤,劉偉香.我國高校學業評價研究文獻分析[J].理工高教研究,2010(6),p57.
[關鍵詞] 中職 機電一體化專業“金字塔"遞進法 教學
機電一體化專業教學是根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要求,結合專業特點制訂總體及各個具體實踐教學環節的教學目標的集合體。是包含目標體系、內容體系、管理體系和保障體系等有機聯系的實踐教學體系。是一個以目標體系為導向驅動,以內容體系合理配置具體教學內容結構,以管理體系反饋和調控整個體系信息,以保障體系保證整個體系有效運行的有機整體。在運行中各組成要素既能發揮各自的作用,又能相互作用,協調配合,構成實踐教學體系的總體功能。
“金字塔”遞進法在中職機電一體化專業教學的應用(見圖示),能夠有針對地進行中職院校實踐教學和管理,培養學生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以提高學生的職業理想、職業道德、專業知識、技術應用能力及實踐動手能力,打造實用型技術技能人才。
一、第一學期的金工實訓――奠定“金字塔”基礎層
第一學期里,在完成教學大綱的教學計劃的同時,安排學生到實習基地進行不少于3周時間的金工實訓。目的是通過鉗工、焊工、車削加工以及鑄造、磨削等實訓,讓學生對其專業將要從事的工作情況及其專業相關的車、鉗、銑、焊接等工種的基本操作規程進行初步了解,以增強對其專業的感性認識和興趣。此外,還可以組織學生參觀線切割、電火花、數控及加工中心等加工設備,讓學生進一步感知專業相關行業的的博大精深和自動化程度。以此鞏固學生的專業學習基礎。實踐教學體系是由實踐教學活動中的各要素構成的有機聯系整體,具體包含實踐教學活動的目標體系、內容體系、管理體系和保障體系等要素。目標體系是專業根據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的要求,結合專業特點制訂的機電一體化專業總體及各個具體實踐教學環節的教學目標的集合體。在機電一體化實踐教學體系中,目標體系起引導驅動作用。內容體系包括各個實踐教學環節(實驗、實習、實訓、課程設計、畢業設計、技能認證等)通過合理結構配置呈現的具體教學內容。管理體系是指管理機構和人員、管理規章制度、管理手段和評價指標體系的總和。它在整個體系中起到信息反饋和調控作用。
二、第二學期的基礎實訓――固牢“金字塔”根基層
第二學期里,結合機電一體化專業教學計劃及大綱要求,安排學生進行金相實驗、熱處理實驗等金屬材料部分的實訓和材料實驗、機械制圖測繪、Auto CAD等力學部分的實訓。幫助學生了解金屬材料的組織結構、機械性能及力學性能,掌握改變金屬材料機械性能的方法;讓學生不僅能看懂零件圖和裝配圖,還能測繪零件圖和裝配圖,并掌握在電腦上運用Auto CAD繪圖的技巧,以培養學生的實踐應用和操作能力。
三、第三學期的基礎實訓――掌握“金字塔”核心層
第三學期里,安排1~2周時間的機械設計基礎實訓,以培養學生綜合知識及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通過電機線圈繞制和控制實訓、單片機實驗與實訓、PLC實驗與實訓及Master CAM實訓等培養學生掌握和應用電學方面知識的能力及電學方面的動手能力;并通過數控車、銑的動手能力以及切削機床拆裝能力的實訓,幫助學生加深對機床結構和加工范圍的了解;還要進行數控設備的編程和基本操作能力的實訓,學習、了解并實訓UG、Pro/E。有實訓和師資條件的,還可安排學生了解并掌握線切割、電火花及加工中心等自動化程度較高的加工設備的操作實訓,以開拓學生的專業視野,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四、第四學期的技能考證――邁向“金字塔”頂層
第四學期里,最好安排兩個月時間的技能考證實訓,使每個學生能夠考取至少1~2個由國家勞動部門頒發的勞動技能中級操作證書,以檢驗學生之前的學習和實訓成績及知識運用能力,促進學生對所學專業的從好奇興趣愛好的轉化,提高學生對自己能力結構的認識,增強學生自主調整,深化學習實踐的能力。還可鼓勵學生根據自身能力申請考取高級證書。
五、第三學年的專業實訓――登上“金字塔”頂層
在整個的第三學年里,學院可以根據學生所掌握的勞動技能水平,有目的和針對性地安排學生在校外實訓基地和專業對口的合同企業單位實習,以發揮、拓展、提高學生的技能運用能力,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
最后的畢業設計,在學院圖書館資料參考和老師的專業輔導提供全力支持的基礎上,由學生根據三年所學后獲得的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結合實習獲取的實踐經驗,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設計課題,以使畢業設計與答辯成績達到最優化。進而保證向社會輸出高技能、高素養的職業技能人才。
六、結語
中職機電一體化專業“金字塔”遞進法教學,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鞏固學生的基本素養和知識結構,加強對學生動手能力、綜合能力及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形成學生進出的良性循環。但在實踐中還需不斷完善“金字塔”遞進法模式。需根據中職院校各自的師資、實訓等條件制定相應匹配的教學計劃和大綱,編寫具有本校特色的機電一體化專業實習教材,以明確各實習階段的實習目的、內容、方(下轉第82頁)法及考核要求,保證實習過程的連貫性、實習階段目標的遞進性;還應建立雙師型和高技能技師構成的高質量實訓指導教師隊伍,以增強實訓教學組織管理能力,提高實訓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盛秀兵.試論機電一體化教學的改革[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10(10)
關鍵詞:地理環境;中學生;體質;比較
中圖分類號:G84.5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2808(2012)02-0115-04
青少年人群對于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都是重要的自然資源,特別是中學生正處于第二性征發育的高峰期,不僅身體機能快速增強,而且身體形態也隨之急速改變。為此,改善中學生體質健康工作,已成為國家發展計劃的重中之重。
我國地域遼闊,地區差異性顯著。不同地域居民受地理環境,氣候環境及生活習慣等方面的影響,其體質健康水平也存在差異。近年來,有關地理環境差異與成人體質的研究較多,但以中學生為研究對象的相關報道較少。因此,研究對遼寧省14個地級市(6個沿海城市、8個內陸城市)為調查區域進行測試,旨在了解地域差異與中學生體質間的內在關系,為結合地域特征有針對性的改善中學生體質狀況,提供參考。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2009年6月在遼寧省14個市(6個沿海城市、8個內陸城市)中隨機抽取城、鄉初中二年級各兩個班級的平均年齡15歲的學生共計2319人,其中,沿海男生573人,女生494人;內陸男生661人,女生591人。
1.2研究方法
1.2.1測量法測量標準及器材均是依據《2007年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中的要求進行,其中包括身體形態、身體機能和身體素質三大方面,具體測試指標如下:
(1)身體形態:身高、體重、克托萊指數;
(2)身體機能:肺活量、肺活量體重指數;
(3)身體素質:立定跳遠、1000m(男)、800m(女)、擲實心球(男)、1min仰臥起坐(女)。
1.2.2數理統計法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與分析。計量資料以Mean±SD,組間采用MannWhitney(u)檢驗,P
2研究結果
從表1、表2可見,沿海地區中學生無論男、女的身高指標均顯著高于內陸(P0.05);沿海地區中學生組肺活量與肺活量體重指數均顯著高于內陸地區中學生組(P
3討論
地理環境的差異對不同地域的氣象活動,生活環境均會產生較大影響。人類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環境中,機體必然要做出不同的反應來適應各種不同的變化,因而形成了帶有地域特點的體質類型。特別是處于生長發育高峰期的中學生,除先天遺傳因素影響外,后天的地理環境差異也是對體質產生影響的重要因素之一。
3.1不同地理環境對中學生身體形態的影響
身體形態是身體的概觀性特征,包括器官的外形結構、體格、體型和姿勢[3]。通常用克托萊指數(身高/體重×1000)來評價身體形態的發展狀況。本研究結果與中學生體質健康評分表對照發現,除內陸地區女中學生的體重平均值超重外,其余各組正常。通過對沿海地區與內陸地區中學生身體形態的比較發現,無論男女,沿海地區中學生的身體形態各項指標均高于內陸,特別是身高顯示出統計學意義。究其原因如下:
一是飲食結構的影響。初中二年級正處于青春期階段,這個時期的學生出現了第二性征,且垂體、甲狀腺激素分泌較多,生長發育活躍。同時期對各種營養的需求也相對較高,在滿足自身熱能需求的同時,優質蛋白、各種維生素及礦物質也不可缺少,飲食結構與飲食習慣成為了這一時期的重點。不同的地理環境產生了不同的飲食結構,相對于內陸地區以畜、家禽、糧食、干果為主的飲食結構,沿海地區對海產品的攝入量更大[4]。沿海地區蘊含各種豐富的海產品,為處于生長發育期的中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優質蛋白、礦物質及多種維生素。二是經濟因素的影響。通過對遼寧沿海與內陸地區經濟實力對比關系演變的實證考察發現,遼寧沿海6市憑借自身沿海的優勢,經濟實力方面逐步超越內陸地區[5]。經濟的發展水平直接決定著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經濟收入增長,生活水平提高,飲食、醫療、體育鍛煉等方面趨于合理。
3.2不同地理環境對中學生身體機能的影響
身體機能是人的整體及其組成的各器官,系統所表現的生命活動。身體機能也稱心肺機能,具體包括心血管系統機能和呼吸系統機能[6]。肺活量是指一個人全力吸氣后所呼出的氣體最大量。肺活量是一種常見的反映呼吸機能的指標,它和身高、體重、胸圍成正相關[7]。其中體重的影響最大,為排除體重對肺活量的影響,客觀評價學生肺活量水平,《2007年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中選用了肺活量體重指數。調查結果顯示,遼寧省中學生的肺活量與肺活量體重指數等級較低。針對研究結果顯示出的沿海地區中學生肺活量與肺活量體重指數平均值顯著高于內陸的原因可能有如下3方面:
3.2.1身體形態的影響有研究表明肺活量的大小與身高、體重和胸圍呈正相關關系,尤其體重對肺活量的影響最大,體重是綜合反映人體質量的指標,其中不僅包含了身高、胸圍等形態指標的共同作用,表現出人體胸廓大小的情況,還存在著肌肉系統和脂肪變化的因素[8]。調查結果顯示,沿海地區中學生的身高和體重均高于內陸地區。可以證明,沿海地區中學生肺活量及肺活量體重指數高于內陸地區中學生,身體形態占優是影響因素之一。
3.2.2體育鍛煉方式的影響人體運動時肌肉產生二氧化碳刺激呼吸中樞,使呼吸加深,頻率加快[9]。同時,迷走神經和交感神經調節活動的加強,刺激了膈肌、肋間外肌、胸鎖乳突肌、背部肌群和胸部肌群的收縮,使得心肌收縮力量增強。發達的心肌收縮能力能夠增強人體呼吸時的深度,而呼吸肌力量是影響肺活量的重要因素,可以講,耐力好的人肺活量指數也高。以往研究表明,游泳運動可以增強呼吸肌的力量,增加肺的容量[10]。沿海地區由于其獨特的地理環境,為游泳運動開展提供了便利條件。1000m跑/800m跑測試用以評價學生的心肺功能和耐力水平。本研究顯示,沿海地區中學生的男1000m,女800m成績均顯著高于內陸地區中學生,這表明沿海地區中學生的呼吸肌力量好于內陸地區中學生,這可能與沿海地區中學生長期進行游泳運動的原因有關。
3.2.3空氣質量的影響隨著社會的進步,工業大規模興起,交通運輸工具成倍的增加空氣質量受到了極大的污染。大量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氫化合物等對人體有害的物質被排放到空氣當中。而人需要呼吸空氣以維持生命,一個成年人每天呼吸大約2萬多次,吸入空氣達15~20m3。因此,空氣質量的好與壞對肺部有著直接的影響。相比較而言沿海城市在海風的作用下空氣流通較快,同時海水還會吸附一部分空氣中的雜質,所以空氣質量成為沿海地區中學生組肺活量與肺體指數顯著高于內陸地區中學生組的原因之一。
3.3不同地理環境對中學生身體素質的影響
身體素質是人體為適應運動的需要所儲存的身體能力要素,是人體肌肉活動基本的能力表現。身體素質的發展水平不僅取決于肌肉本身的結構和功能特點,而且與肌肉工作時的能量供應、內臟器官的機能水平以及神經調節能力有關[8]。身體素質主要包括力量、速度、耐力、靈敏和柔韌等,本研究主要對身體素質中的力量素質(立定跳遠、男子擲實心球和女子仰臥起坐)和耐力素質(男子1000m跑和女子800m跑)進行調查。結果顯示的沿海地區中學生身體素質各項指標均顯著高于內陸地區的原因如下:
一是蛋白質攝入量的影響。蛋白質是細胞組織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營養要素。被譽為“生命中第一重要物質”[11]。海產品富含豐富的蛋白質,多屬于易消化蛋白質。由于海產品蛋白質組成松弛、易于變形,水和性好,食用后極易被機體酶作用、消化、吸收率也高。從蛋白質的氨基酸構成來看,海產品的蛋白質多屬于優質蛋白質,人體必需氨基酸含量高,接近于人體需要的氨基酸模式,營養價值較高[12]。因此,地處沿海,能夠更多攝入海產品中優質蛋白質是沿海地區中學生身體素質好于內陸地區中學生的影響因素之一。
二是體育鍛煉方式的影響。中學生的鍛煉方式基本以韻律操、球類、游戲等,此種鍛煉方式雖然增加了趣味性,提高了柔韌性和靈活性,但是耐力素質和力量素質還是很難提高。沿海地區的中學生借助其地理優勢經常會進行游泳運動。而游泳對人體有著其他運動項目無法比擬的健康效益。水的浮力可以為血液循環創造良好條件,并使全身肌肉充分鍛煉平衡發展;水的阻力可以增加骨骼肌的力量和體積;水的導熱性能可以消耗人體多余熱量能夠促進代謝和消化機能的提高;水的低溫能改善體溫調節機能,增強人體的抗寒能力[13]。因此,體育鍛煉方式的選擇會對沿海、內陸地區中學生的身體素質可能產生重要影響。
4結論
沿海地區中學生身體形態均處正常范圍,而內陸地區女中學生有超重現象;受不同地理環境、蛋白質攝入量、空氣質量、體育鍛煉方式等因素的影響,沿海地區中學生的身體機能與素質指標均顯著好于內陸,但均未達到優秀水平,處在良好、及格范圍較多。提示,內陸地區處于生長發育快速期的中學生除加強體育鍛煉外,應注意飲食的合理搭配,多食用能夠提供更多優質蛋白、礦物質及多種維生素的海產品。
參考文獻:
[1]國家體育總局.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EB/OL].[2011-7-18]..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學生體質健康網.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EB/OL].[2011-8-20]./front/news. dotag=shownews&type=3
[3]蔡志強,高潔,楊光.代謝綜合征與大學生體質現狀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11,47(1):142-144.
[4]陳華.海島與內陸3~6歲幼兒體質地域特征與飲食結構的比較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30(4):513-515.
[5]徐雷,白玲.遼寧沿海經濟帶與內陸地區經濟實力對比關系的演變[J].渤海大學學報,2010(5):100-104.
[6]孫慶祝.體育測量與評價[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86.
[7]曾紅卒,謝謙梅.大學生體質健康手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
[8]郭建萍.2007年太原市城區12~16歲少年兒童肺活量及與形態指標相關性分析[J].預防醫學論壇,2010,16(6):520-521.
[9]王瑞元.運動生理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2.
[10]劉亞云,黃曉麗.游泳運動[M].湖南: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13.
[11]劉士軍.人體所需的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全典[M].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2006:3.
[關鍵詞]醫學 實踐教學 質量保障體系
[中圖分類號] G64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5)01-0150-02
教學質量是一所大學的核心競爭力所在,對一所擁有醫學教育的地方綜合性大學而言,教學質量同樣是高等醫學教育的生命所系。2013年原柳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與原廣西工學院合并組建廣西科技大學,成立了廣西科技大學醫學院,綜合性大學的學科優勢為醫學教育的快速發展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和機遇。特別是在地方綜合性大學,如何結合高等醫學教育實踐性強的特點,建立和完善醫學實踐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提高醫學教育教學質量,是一個值得我們重視的問題。
一、高等學校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內涵
教育的根本任務是人才培養,所以,高等學校教學質量即為高等教育所培養的人才滿足社會需要的程度和促進學生身心發展的程度,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即是實施人才培養質量管理所需的組織結構、程序、過程和資源的總和。高等學校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是在全面質量管理思想指導下,由高校建立的特殊的質量管理系統,旨在持續改進和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強調教學質量管理的全過程性和全員性。同時,通過教學質量保障來實現組織學習,促進組織不斷適應新的環境。[1]
二、實踐性強是高等醫學教育的特殊要求
高等醫學教育具有許多獨特的方面,實踐性就是其最顯著的特點。醫學是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學科,醫學教育是理論與實踐的科學綜合。在鞏固理論教學成果,提高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培養學生創新性實踐能力等方面,實踐教學具有其他教學環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2]目前我國醫學教育中,已經具有實驗教學、臨床見習、臨床技能訓練、臨床實習等多種實踐教學形式,并且相比于其他專業具有更長的實踐性課時,其實驗課(實踐課)與理論課之比達1∶1,實踐教學的人、財、物投入也較大。但在綜合性大學,醫學教育這一特殊性往往沒有被充分認識,從而影響了醫學實踐教學的質量。自1992年起,我國通過“共建、合并、調整、合作”為主要形式的多種改革途徑,組成了一批擁有醫學教育的綜合性大學,通過20多年的實踐,也顯現了綜合性大學舉辦醫學教育的某些不足和缺陷,特別是綜合性大學對醫學教育的特殊性重視不夠。為了提升醫學生的臨床實踐能力,深化綜合性大學醫學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全面提高醫學人才培養質量,2012年5月,教育部、衛生部下發了《關于實施臨床醫學教育綜合改革的若干意見》(教高[2012]6號)[3],文中強調要大力推進臨床實踐教學能力建設,包括加強臨床教師隊伍建設和臨床教學基地建設,特別對舉辦醫學教育的綜合性大學提出明確要求,文中要求舉辦醫學教育的綜合性大學要遵循醫學教育規律辦學,加強醫學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建設,保證醫學人才的培養質量。
三、構建地方綜合性大學醫學實踐教學質量保障體系
(一)建立和完善實踐教學體系
打破原有的課程界限,按照功能相近、學科相關的實驗課優化重組實驗教學內容和實驗課程體系。如基礎醫學實踐教學體系的建立,就是建立基礎醫學實驗教學中心,下屬4個實驗室:即形態學實驗室、機能學實驗室、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實驗室和醫學生物學實驗室。其中,形態學實驗室由人體解剖學、組織胚胎學、病理學和神經生物學的教學實驗室融合而成;機能學實驗室由生理學、病理生理學和藥理學教學實驗室融合而成;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實驗室由人體寄生蟲學、醫學微生物學和醫學免疫學的教學實驗室融合而成;醫學生物學實驗室由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和醫學遺傳學的教學實驗室融合而成。由形態學實驗、醫學機能學實驗、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實驗、醫學生物學實驗四大模塊組成覆蓋基礎醫學全部學科的全新的實驗課程體系。
在臨床實踐教學體系構建方面,我校重組了臨床技能實踐教學內容,編寫和出版了跨學科集教、學、訓、考、賽為一體的特色教材《臨床實用基本技能》,對學生進行系統、規范的臨床技能訓練,針對性強;同時我們還編寫了與教材配套的輔助教材《臨床實踐技能實訓指導手冊》、《臨床基本技能操作考核評分標準》等,并與后續的臨床實習結合在一起,將臨床基本技能訓練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
(二)加大投入,改善醫學實踐教學條件
加大實驗教學儀器設備的投入,以“高起點、高水平、高效益”的標準建設基礎醫學實驗教學中心。建立形態學顯微互動教學實驗室、網絡化機能教學實驗室、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實驗室和醫學生物學實驗室等,構建了網絡實驗教學體系。投入500萬元構建了模擬醫院,模擬醫院為學生提供了與真實醫院環境、情景相似的學習環境和教學條件,最大限度做到教學與臨床實際需要的“零距離”。開設了囊括學生就業崗位所需要的各項臨床技能和國家執業醫師資格技能考試內容在內的50余項實驗實訓項目。通過模擬醫院平臺,學生有足夠的機會進行充分而系統的訓練,有效地提高了臨床技能教學質量。
(三)改革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更新教學手段
根據人才培養的要求,更新實驗教學內容,摒棄陳舊性、驗證性實驗,開發出一批綜合性、設計性和研究性實驗,以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和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注重教學方法的改進和教學手段的更新,積極探索將PBL與RISE等教學法引入教學活動中,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建立網上虛擬實驗室、仿真實驗室、網上醫學圖片自學自測考試系統,使學生能利用網絡進行自主學習,給學生提供了打破時空界限、自主學習、個性化學習的平臺。實現了教學觀念、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上的重大改革,為各學科間教學內容的相互滲透創造客觀的條件。改進醫學實踐教學考試方式,注重對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考查,增加實踐教學考試成績在學生成績中所占的權重。
(四)構建醫學實踐教學管理體系
實踐教學由主管副校長統一領導,教務處協調,醫學院全面負責,并設有主管副院長、醫學院教學辦、系(院)副主任的分級管理機構。建立健全實踐教學管理制度,使實踐教學工作有章可依,有軌可循,在規范運行中保證質量。建立網絡實驗教學管理平臺,實現多級互動的實驗室工作信息、儀器設備管理、經費管理和實驗教學安排等綜合信息管理系統平臺,在實驗室管理上發揮較大的作用。
強化各級教學督導功能,醫學院和各系(院)建立相應組織機構,各臨床實習教學基地也均有分管領導,并成立科(醫)教科負責臨床實習教學管理。專家督導內容包括:檢查教學計劃和制度、查閱教學檔案、考核授課質量、開展示范教學、組織師生座談會、問卷調查和考核評價學生等,實現對實踐教學質量多層次、全方位、全過程的監控。
(五)加強實踐教學教師隊伍建設
加強實踐教學師資隊伍建設,注重培養、配備高水平的教學師資力量。制訂各項教學制度,如實驗預試制度、聽課制度、評教制度、試講制度、集體備課制度等,多環節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開展青年教師實驗技能操作大賽,提高教師的實踐技能。充分利用附屬醫院的臨床教學師資資源,做好臨床教師的遴選工作,建立穩定的臨床教學“雙師型”師資隊伍。
(六)加強臨床實習教學基地建設
醫學教育的后期臨床實習是醫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培養提高自身綜合能力的重要時期。按照國家《普通高等醫學院校臨床教學基地管理暫行規定》[4],應嚴格臨床教學基地準入制度,不斷拓寬臨床教學基地建設渠道。目前我校共有附屬醫院4家,教學實習醫院130多家,分布在全國各地,形成了覆蓋全國的省(區)、市、縣三級實習網絡,為培養具有高技能醫學人才奠定了堅實的實踐基礎。
[ 注 釋 ]
[1] 陳玉棍,代蕊華,楊曉江,等.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概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2-14.
[2] 黃孝天,劉剛,梁尚棟,等.基礎醫學本科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的實踐與思索[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2010(1):107-110.
為了改變中職生不愛學習的現狀以及傳統呆板的課堂教學,作為專任教師,我們不斷嘗試采用各種不同的教法,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轉變他們懶動手的課堂現狀。基于這個教改的背景下,課題組萌發了本課題研究的想法,嘗試將遞進教學法應用到中職計算機專業一體化教學中去。
二、理論依據及意義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B.S.布盧姆,在美國J.B.卡羅爾“學校學習模式”的基礎上,創建了適應學生個體差異的掌握學習教學理論。該理論提出了掌握學習教學的核心思想是必須變革傳統的教育觀念,關心每個學生的發展,讓所有學生掌握在復雜社會中求得自身發展所必須具備的知識和技能。依據布盧姆及其同事對掌握學習教學實施步驟的論述,掌握學習教學的程序概要為:為掌握學習定標、定向,為掌握而反饋-矯正,為掌握而分等。布盧姆掌握學習教學理論給小課題組提供了很好的理論依據。
三、研究的對象、目標、內容
(一)研究的對象
本課題研究的對象是中等職業技術學校計算機專業13級平面1班、平面2班和網絡班、14級平面班、網絡班、動漫班的學生,以13平面1、網絡班、14動漫班為實驗班,13平面2班、14平面班、網絡班為對照班。
(二)研究的目標
嘗試通過利用遞進教學法,設置多個層次的教學目標,使學生在專業課程一體化教學中能有所收獲,改變計算機專業學生學習現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郵植僮饜巳ぃ提高學生參加市技能競賽的成績。
(三)研究的內容
1. 將課堂的一體化實訓目標分割為多個教學目標,使不同層次的學生能找得著自己能舉手可及或跳一跳就能觸及的目標,各取所需,從而提高學習興趣。2. 在教學活動中融入實用的專業知識學習和技能訓練,逐步完善課堂活動評價體系,促進專業教學水平的提高。
四、課題研究的方法、主要階段、步驟及過程
(一)研究的方法
1.采用資料收集法、文獻法了解當前我國對于遞進教學法的研究現狀及支持本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2.采用問卷調查法、訪談法了解我校計算機專業學生對一體化教學中學習操作技能的看法、困惑。3.采用課例研究法、集體研討法,以觀摩課等形式進行研討,探尋設置適合不同層次的學生的學習目標的做法。
(二)課題研究的主要階段、步驟及過程
本課題研究從2014年5月立項到2015年5月結題,共分三個階段。
1.準備階段(2014年5月―2014年7月)
(1)文獻資料研究
課題組深入學習了《布盧姆的掌握學習教學理論》 《分層遞進教學法在計算機基礎課上的應用》 等有關的文獻資料,找到了進行本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也比較深入地了解了當前別人在這方面的研究成果的利用。利用學習到的知識以及此前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積累的經驗,對該課題的研究目標、范圍、方法等進行了反復思考并作了具體的分析,初步理清了下一階段研究的思路。
(2)進行調查調研和分析
課題組成員根據學生的學習現狀設計了前期《調查問卷》。2014年7月,利用學生放假前的時間對13級計算機專業學生就分層遞進教學法進行前期問卷調查,以問卷的方式讓學生獨立回答;9月份對14級計算機專業學生進行前期問卷調查,兩次共發出227份問卷,回收問卷227份,回收率為100%,有效問卷227份,有效率100%。
(3)選定實驗班,制訂研究方案
經過充分的文獻資料研究、調研、訪談和討論,課題成員統一了研究的思路,制訂方案,選定實驗班。以13平面1班、網絡班、14動漫班為實驗班,13平面2班、14平面班、網絡班為對照班。經過一個學期多的實施,在2015年4月份進行總結。通過遞進教學,希望能提高計算機專業課程理實一體化教學的效果,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
2.實施階段(2014年8月―2015年3月)
(1)制定分層遞進教學策略及操作的具體要點(2014年8月)
1)教學目標分層遞進
結合教材內容與學生的學習接受能力,為每個層次的學生量身打造相應的教學目標,它包括基本目標、應用目標、拓展目標。
2)教學內容分層遞進
為了與教學目標對應,將理實一體化課堂的知識點劃分為基本知識點、提高性知識、拓展性知識。基本知識點是最基本、最直接的部分,是專業課必不可少的部分;提高性知識是在基本知識的基礎上稍微變轉后的部分;拓展性知識是前兩者的提升和發散,要求會更高。
3)實訓練習分層遞進
在教學過程中,因為目標和內容是分層的,所以實訓練習也相應地劃分為不同層次:基本練習、提高練習和拓展練習,它們層層相扣,由淺入深。基本練習是該專業課中每位學生都要掌握的技能,單一的技能,只需要直接應用知識;提高練習是在將多項單一的技能合并應用才能做出作品的,要求能靈活結合、應用知識點;拓展練習是在靈活應用知識后,進行自我提升的練習,會插入一些課外的知識,以培養牢固掌握專業技術的人才。
4)教學對象分層遞進
根據分層遞進教學需要,教學對象也需要進行分層。首先對學生進行摸底,了解學生以前的學習和作業的完成情況后將他們分為ABC三層。對于不同層次學生作業有不同的要求,C層次學生只要完成基本練習,達到掌握基本知識和技能的目標,學有收獲,有成就感,逐步培養學習和動手興趣。B層學生要求完成基本練習,收獲了成就感后,要求繼續完成提高練習,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并努力向A層靠攏。A層學生除了要完成基本練習、提高練習以外,要挑戰拓展練習,將已有的知識進行提升,這一層次的學生是專業學習和技能精英,一般都比較靈活,接受能力強,應多點要求他們進行創新和創意練習。
5)評價體系分層
在本課題研究的策略中,每一層次的評價都分為A、B、C、D四個等級,A為最高,D為最低。對于C層學生來說,完成基本練習一半以下的評D;完成一半的評C;全部完成基本練習評B;嘗試去做提高練習的評A。對于B層學生來說,只完成基本練習的評D;完成基本練習、提高練習一半以下的評C;完成基本練習和全部提高練習評B;嘗去做拓展練習的評A。對于A層學生來說,只完成基本練習的評D;完成基本練習、提高練習一半以下的評C;完成基本練習和全部提高練習評B;完成包括拓展練習在內的所有練習的評A。
在這個評價體系中,每一層次的學生都能被評到A級,主要體現出鼓勵學生努力向高一層次靠攏的思路。只要學生能表現出本人的努力,就能爭取到評A級。同時,評價分別由學生評價、小組長評價、教師評價組成。
6)分組合作策略
在將學生劃分層次后,再將不同層次的學生重新組合成三人或三人以上小組,由技能較好的組員擔任小組長,開展互幫互學,小組內各層次組員互相合作學習、討論、交流,互相幫助,解決疑難問題,也充分發揮A層次的學生的能動性,提高其職業素養和團隊精神。
(2)按照分層遞進教學策略進行教學(2014年9月)
課題組成員按照計劃在實驗班的計算機專業一體化課堂中有序進行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出現問題時互相進行研究,尋找解決辦法。
(3)中期研討,檢查分層遞進教學法實施的效果,對分層遞進教學法進行調整改進后繼續實施。(2014年12月)
課題組教師認真開展研究,將在研究過程中的心得體會形成論文、案例、課例等,并積極編寫校本教材。
3.總結階段(2015年4月―2015年5月)
對照課題方案進行全面總結,實驗班與對照班的教學效果進行對比,做好相關資料的整理和成果匯編工作,撰寫結題報告。
五、課題研究的主要成果與成效
(一)成果一:培養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專業技能。學生通過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和實訓練習,主動向高一層次發展,減少了厭學的情況,也保證了學習的量。(二)成果二:自研究開展以來,學生學風得以改善,促進教學質量和學生專業素質的提高,特別是精英學生的技能提高得很快。學生參加省市學科競賽、江門市中職學校技能競賽的成績獲得突破。2015年參加江門市中職學校學生技能競賽獲得二等獎3人次,三等獎10人次,參加競賽的學生全部獲獎。(三)成果三:教師的組織教學、教研能力得到了發展。(四)成果四:逐步完善形成一體化教學中進行分層遞進教學法評價辦法,有效地補充了專業教學的評價體系。(五)成果五:撰寫了研究報告、論文、課例、案例、反思等,編寫校本教材,開展公開課和觀摩課。
六、研究的反思
(一)存在問題
(1)由于在教學過程前對學生進行了分層,在實施過程中明確了不同層次學生應該完成的不同層次要求的實訓練習,所以容易導致貼標簽效應,引起個別學生的抵觸情緒。(2)部分A層或B層學生在完成相對容易的基本練習、應用練習后不再主動向更高層次任務挑戰。(3)C層次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不強,有應付式學習的現象。(4)在分組進行練習過程中,有些小組長未能發揮小組長的作用,只顧著自己的練習,不能很好地幫助到小組成員。(5)在研究過程中缺乏有效的理論和實施支持,我們摸著石頭過河,難以提煉高質量的研究成果。
【關鍵詞】 2型糖尿病; 非酒精性脂肪肝; 血脂異常; 胰島素抵抗
中圖分類號 R587.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5)19-0016-02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yslipidemia and insulin resistance i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ssociated with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Method:57 patients of T2DM with NAFL and 55 patients of simple T2DM were selected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The serum lipids,blood sugar and insulin resistance in two group were compared,logistic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use to analyze.Result:The triglyceride,fasting insulin,2 h postprandial insulin and HOMA-I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P0.05).The triglyceride,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tin and HOMA-IR were the independent influence factors of NAFL.Conclusion:There are obvious dyslipidemia and insulin resistance in T2DM with NAFL patients.
【Key words】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yslipidemia; Insulin resistance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NAFL)發病率明顯增高,流行病學資料顯示該病在全球范圍內發病率高達17%~23%,在肥胖和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中更是高達75%[1]。目前認為脂代謝紊亂與胰島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在NAFL及T2DM的發生發展中起重要作用,并被認為可能是NAFL的繼發性改變[2]。本文旨在初步探討T2DM合并NAFL與血脂異常、IR之間的關系,為T2DM合并NAFL患者臨床防治提供參考。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3月-2014年10月筆者所在醫院收住的T2DM合并NAFL患者共57例作為觀察組,其中男33例,女24例;年齡28~67歲,平均(51.3±10.6)歲。另選擇同期入住的55例單純T2DM患者作為對照組,男30例,女25例;年齡27~67歲,平均(51.6±11.2)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T2DM均符合中國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關于T2DM的診斷標準,NAFL均符合中華醫學會肝臟病學會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學組制定的關于NAFL的診斷標準[3-4];將其他原因如酒精、藥物、甲狀腺功能紊亂、妊娠引起的脂肪肝以及自身免疫性肝病、病毒性肝炎、嚴重感染、惡性腫瘤、糖尿病急性并發癥等情況排除在外。
1.2 方法
觀察和記錄所有患者血脂指標[包括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總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以及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糖化血紅蛋白(HbA1c)、空腹胰島素(FIns)、餐后2 h胰島素(2 h Ins)。FPG、2 h PG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測定,FIns采用化學發光免疫法測定,血脂指標和HbA1c采用美國貝克曼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進行測定。胰島素抵抗指數(HOMA-IR)計算公式:FPG×FIns/22.5。
1.3 統計學處理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NAFL與血脂、HOMA-IR間的檢驗采用相關分析和多元回歸分析,以P
2 結果
2.1 兩組觀察指標的比較
觀察組患者TG、FIns、2 h Ins、HOMA-IR均高于對照組,而HDL-C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T2DM合并NAFL與血脂及胰島素指標的關系
以NAFL為因變量,TG、FIns、2 h Ins等為自變量,Logistic多元回歸分析結果顯示,NAFL與TG(r=0.495,P
3 討論
NAFL是一種臨床常見的慢性肝臟疾病,以肝細胞脂肪變性及脂肪過度蓄積為主要特征,其發病與肥胖、脂代謝紊亂、高血糖等多種因素有關,美國臨床內分泌醫師學會將NAFL列入代謝綜合征的重要組分,并明確指出IR是代謝綜合征發病的中心環節[5]。研究也顯示NAFL多繼發于IR相關的肥胖、T2DM、血脂異常等情況,認為IR在NAFL的發病機制中占重要地位,而且NAFL患者多存在脂代謝紊亂狀態,提示血脂異常在其發生和發展過程中也具有一定作用[6]。本研究顯示T2DM合并NAFL的觀察組患者TG均高于未合并NAFL的對照組患者,而HDL-C低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研究認為NAFL既能降低胰島素抑制內源性葡萄糖生成作用,又能降低胰島素敏感性,當肝臟脂肪含量超過10%時,第一時相胰島素分泌量則出現下降[9]。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FIns、2 h Ins、HOMA-IR均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T2DM合并NAFL患者具有明顯的脂代謝紊亂現象及較嚴重的胰島素抵抗情況,針對該類患者的治療除了積極調節血脂外,選擇合理藥物改善胰島素抵抗也應視為重要的治療環節,這有助于改善患者預后。
參考文獻
[1]何蘭杰,尹采君,周會麗.體檢人群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流行現狀及其與代謝綜合征的關系[J].寧夏醫科大學學報,2011,33(2):141-146.
[2]張秀芳,唐宏霞,董陸玲,等.新診斷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與代謝綜合征關系研究[J].河北醫藥,2014,36(17):2633-2634.
[3]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J].中國糖尿病雜志,2012,20(1):S1-S37.
[4]中華醫學會肝臟病學會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學組.非酒精性脂肪肝性肝病診療指南(2010年修訂版)[J].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10,19(6):483-487.
[5]張喜婷,胡玲,王寧,等.2型糖尿病并發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危險因素及其與糖尿病大血管病變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2,15(4C):1332-1334.
[6]黃紅革,楊華.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患者同型半胱氨酸與胱抑素C的相關性研究[J].山西醫藥雜志,2013,42(3):325-326.
[7]張昌龍.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相關因素及其它與胰島素抵抗的關系[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4,35(14):2107-2108.
[8]李文斌,李健,張微,等.2型糖尿病患者非酒精性脂肪肝病與血清尿酸水平相關性的研究[J].中國糖尿病雜志,2013,21(3):220-222.
[9]孫治華.新診斷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胰島素抵抗和胰島β細胞功能特點分析[J].新醫學,2014,45(6):412-424.
[10]章怡.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相關因素及其與胰島素抵抗的關系[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3,17(24):124-125.
1引言
現代醫學被認為是循證醫學,影像功能對于疾病的診斷越來越明顯,但是由于每種成像技術都有自己的成像原理、清晰度以及信息反饋等特性,影像的融合為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了最佳的路徑。為了使圖像融合精確,首先要解決圖像嚴格對齊問題,也就是圖像配準的過程。
2 醫學圖像配準與低秩矩陣恢復
2.1 醫學圖像配準的概念
對于人體的同一部位的一組圖像,將它們進行一定的幾何變換 ,使這幾幅醫學圖像上的對應點達到空間上的匹配。
2.2 圖像配準的步驟
步驟如下:幾何變換--插值運算--優化算法--相似性測度。
2.3 低秩矩陣恢復
低秩矩陣恢復又叫稀疏與低秩矩陣分解,指的是從被嚴重破壞的矩陣中找出主元素從而恢復矩陣。
隨著不斷的研究,低秩矩陣恢復被轉化為凸優化的問題。利用表達式強大的矩陣恢復功能,配合增廣拉格朗日乘子法,能夠快速處理矩陣恢復。
2.4 低秩矩陣恢復在醫學圖像配準中的應用
低秩矩陣恢復的原理可以被應用在醫學圖像配準上,因為自身的圖像具有線性相關的特質,其拉成的列向量組成的矩陣A符合低秩矩陣恢復的條件。
配準原理及過程:
假設n幅圖像….,待配準,圖像大小一樣,幾何變換參數為….,,自適應權重。
首先變換得到低秩矩陣
現有的理論指出當為正且單調遞增時收斂,這樣便可以解決凸優化問題,迭代輸出從而實現圖像配準。
3 實驗結果分析
以一組MRI圖像為例,圖像大小為 80×80像素,圖中白色部分作為剖析點。圖像 001.bmp―014.bmp以及圖像 018.bmp―050.bmp是原始圖像,而015.bmp、016.bmp、017.bmp是由圖像001.bmp、002.bmp、003.bmp 旋轉若干角度得到的(順代表順時針旋轉,逆代表逆時針旋轉)。以下為三組實驗數據,旋轉角度不同,實驗環境為 MATLAB R2010a結果如下:
第一組數據:條件:3張圖像,將圖像 001.bmp―003.bmp 依次順5°、順7°、逆5°旋轉后,得到015.bmp―017.bmp。結果:用時 400.3591 秒,收斂目標函數值為 12.3418。配準效果良好。
第二組數據:條件:10 張圖像,將圖像 001.bmp―010.bmp 依次順5°、順7°、逆5°、順5°、順7°、逆5°、順5°、順7°、逆5°、順5°旋轉得到圖像 015.bmp―024.bmp。結果:用時 546.5667 秒,收斂目標函數值為 13.8。配準效果良好。
第三組數據:條件:25 張圖像將圖像 001.bmp―025.bmp依次順5°、順7°、逆5°、順5°、順7°、逆5°、順5°、順7°、逆5°、順5°、順7°、逆5°、順5°、順7°、逆5°、順5°、順7°、逆5°、順5°、順7°、逆5°、順5°、順7°、逆5°、順5°旋轉得到圖像 026.bmp―050.bmp。結果:用時419.3510 秒,收斂目標函數值為 14.9724。配準效果良好
結論:對于同一組具有相似性的圖像,基于低秩矩陣恢復的配準方法可配準任意張數的未配準醫學圖像,具有良好的準確性和魯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