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宏觀管理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收聽率;指數;指標;評估;廣播;頻率
從上個世紀30年代尼爾森公司成立和BBC對聽眾進行每日調查開始,關于廣播傳播效果的分析與描述就越來越被“數字”所替代。按麥克盧漢的洞見,“統計學”一開始就是“作為一種說服手段”①而興起的?!坝脭底终f話”幾乎成為每個廣播人不得不面對的選擇。
但是,“如何用數字說話”或“用數字說什么話”卻是業界倍感困惑的一大難題。劉燕南博士所指的“缺乏對收視率數據進行再分析的能力,也就是說不善于‘剖析’數據,只能被動地、表面化地接受調查機構給予他們的原始數據或簡單結論。有的在嘗試數據的深度分析時,還出現一些錯誤”②,可謂抓住了癥結。實際狀況的確是:“兩頭有待加強,中間尤其欠缺”?!皟深^”指委托專業公司定期地開展收聽率調查(前端)和實際應用于各種廣播業務(后端),“中間”指在對原始數據進行深入研究和分析的基礎上,建立科學完整的、為大多數從業者所接受的、有顯見意義的、有本土特色的廣播評估體系(前后端的鏈接)。這種鏈接是對資料的整理,“是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過程中的悟性階段”。③2001年4月在廈門召開的有8家單位參加的首次全國性“廣播節目評估研討會”,④應該算作該領域學術攻堅的發軔。但“路漫漫其修遠兮”,這決不是一兩次會議能夠解決的問題。
目前,收聽率(基本上是“原始形態”)已經成為廣播對內對外、對人對節目經營管理的基本“坐標”,顯現出越來越多的“貨幣”的味道。主要被用于這么幾個方面:
1.廣播節目的評估標準,也就是質量好壞的認知,據此編排節目。
2.編播人員的考核依據,也就是報酬多少的區別,據此獎“優”懲“劣”。
3.引進節目的評價尺度,也就是標價高低的定奪,據此購銷“精品”。
4.聽眾構成的分析數據,也就是市場定位的研判,據此尋找“目標群”。
5.時段等級的劃分界限,也就是廣告貴賤的確定,據此“招商引資”。
6.頻率實力的綜合比較,也就是整體競爭的砝碼,據此統領上述節目、市場、廣告等諸方面的綜合“戰役”。
由此看來,頻率整體的收聽率狀況的研究似乎是基礎和出發點,也是歸宿。盡管“既具備媒體知識背景又熟悉收聽率分析策劃的專業人士”⑤不愿看到這樣的情景,但它還是在實際運作中屢見不鮮:不同的頻率幾乎在同時不同的收聽率報告,都公然稱自己是“第一”,且相互譏嘲對方“信口開河”(頻率成為管理者偏頗的戰利品);商家在廣告投資前進行的調查往往問出的第一句話是“哪個電臺(指的是頻率)收聽率高”或“你們聽得最多的是哪家電臺”(頻率成為商家無知的犧牲品)……與其讓瞎子摸象,不如直接說出“象”是什么。古代有一句話叫“大象無形”,是說至高至大的意象是難以描述的。頻率整體的收聽率狀況恐怕不在此列,應該是可以描述和必須描述的。迅速建立一套具備“4A”原則(準確性、可接受性、可信性、可操作性)的頻率綜合評估體系,是實際的需要,也是整個廣播節目評估體系中不可或缺的基礎部分。曾有研究者提出“綜合考評一個臺”,⑥但沒有把收聽率的數據作為考評的依托,而局限于模糊的“意見”。上海電視臺建立的所謂“電視綜合評估指數(包括頻道指數、電視臺指數和節目評估指數”),⑦應該算是傳媒在此方面的先行實踐者,盡管它還有若干可商榷之處。
本文試圖構建的“廣播頻率綜合評估指數和指標”,是衡量廣播頻率整體收聽走勢、收聽規模及專業屬性的綜合數群體系,它包括“頻率指數、人氣指標和專業指標”等三個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系的部分。所謂“指標”是綜合反映收聽率情況的絕對數、相對數或平均數?!爸笖怠笔欠从呈章犅省白儎印钡闹笜?。這一數群體系的確立,有助于對一套頻率的發展前景、成長性及波動軌跡、市場定位及份額等,在宏觀層面上予以把握,使決策者、商家和從業人員在應用收聽率時有相對準確的坐標軸。
一、當期指數
當期指數,是反映同一頻率不同時期收聽率變動的相對指標。把當期單位時間收聽率的平均數,與基期單位時間收聽率的平均數作比較,并將兩者的比值乘以基期的指數值,即為該頻率的當期指數。當期,指本次報告期;基期,指過去某次報告期;單位時間,一般為15分鐘;單位時間收聽率的平均數,也就是把頻率開機狀態所涵蓋的所有單位時間的收聽率相加,再除以單位時間的個數。
公式為:
當期指數=當期單位時間收聽率的平均數÷基期單位時間收聽率的平均數×100
當期單位時間收聽率的平均數=(D1+D2+D3+…Dn)÷n
基期單位時間收聽率的平均數=(J1+J2+J3+…Jn)÷n
例如:把南京人民廣播電臺音樂頻率(以下簡稱“FM105.8”)2001年7月調查的每15分鐘收聽率相加,再除以96個單位時間(音樂臺開機時長是24小時,也就是96個15分鐘),得出單位時間(每15分鐘)收聽率的平均數為1.20。同理,可算出1998年10月的單位時間(每15分鐘)收聽率的平均數為1.1。如果我們把1998年10月的報告期作為基期,把2001年7月的報告期作為當期,那么2001年7月的當期指數則是:1.20÷1.1×100≈109.09。
要注意的是:
1.基期一旦確定是不應輕易改變的。如被西方新聞媒介引用最多的股票指數——道瓊斯股票,以1928年10月1日為基期,未聞有改。而當期通常指的是最近(新)的一次,也可特指某一次(但必須加時間為定語)。
2.當期指數可反映該頻率不同時期總的收聽狀況,可作縱向的歷史比較;但不能把不同頻率的當期指數橫向地來比,因為不同的頻率有各自不同的基期,即便報告期相同比較起來也是毫無意義的。
3.指數可作為單個節目的參照,但不是每個節目都與指數呈同向、同比率波動?!耙粋€市場指數,要它符合所有商品,是不可能的。”⑧
4.公式中的N為什么是全部開機時間所涵蓋的單位時間(一刻鐘)的個數,而不是一部分?因為只有這樣,當期指數才具有普遍操作的一致性。上海電視臺選取40個節目,對它自己是可運作的,但對其他電視頻道就不一定可行,有的電視頻道恐怕還沒有40個節目。廣播更是如此。股票中的指標股不是個數的問題,而是“盤子”的大小問題。⑨
圖1是FM105.8以1998年10月作為基期而統計出的1999年3月、1999年7月、1999年12月、2000年4月、2000年7月、2000的10月、2001年1月、2001年4月、2001年7月共9次當期指數的比較曲線圖。圖2是南京人民廣播電臺娛樂頻率(以下簡稱“FM104.3”)以2000年4月作為基期而統計出的2000年7月、2000年10月、2001年1月、2001年4月、2001年7月共5次當期指數的比較曲線圖。
根據兩套頻率不同的歷史當期指數比較曲線圖,進一步甚至可畫出各自不同的均線或回歸線或上升/下降通道等。單就圖1和圖2,我們對兩套頻率的波動幅度和運行軌跡已經一目了然了。
二、人氣指標
傳播學界在解釋“黃金時段”的概念時,一直默認了所謂的“方便是金”的觀點,即“這一時段對于絕大多數觀眾的方便性”。⑩筆者認為,事實上一套頻率的高收聽點總是分布在該頻率的黃金時段或次黃金時段;反過來說,只有高收聽點的時段才稱得上是黃金時段。不同的頻率具有各自不同的黃金時段,因而也就具有不同的開發內容和打造策略。從歷次調查的結果來看,FM105.8的首選黃金時段是中午,而FM104.3的首選黃金時段是早間。一套頻率的“口碑”來自于占據著該頻率黃金時段的品牌節目和新開發的高收聽點的節目。描述這些時段和節目,也就是在描述一套頻率的基本面和主導面。有了這些基本面和主導面,頻率之間的進一步比較就大體可以進行了。
人氣指標,是描述同一時期不同頻率主導收聽率或稱黃金收聽率差異的絕對累計數。把當期或某報告期位居前列的48個單位時間的收聽率累加,得出這48個時段的總收聽率,也就是所謂的毛評點(GRP),即為該頻率的人氣指標。
公式為:人氣指標=P1+P2+P3+…P48
例如:FM1058在2001年4月的報告期中,位于前48位的單位時間收聽率分別是12:00-12:17(7.01)、12:15-12:30(6.78)、12:30-12:45(6.07)、12:45-13:00(5.09)、07:00-07:15(4.94)、06:45-07:00(4.00)……累加后的值為11856,該報告期的人氣指標即為11856。同理可算出FM1043同期的人氣指數是108.43。而FM105.8在2001年7月的報告期中人氣指數是99.57;FM1043同期的人氣指數是111.07。據此,便有了一個較客觀的比較圖形(圖3):
要注意的是:
1.單位時間的個數(樣本數)至少是48,因為它正好占一個24小時播音的頻率的50%開機時間,也就是單位時間總個數96的一半。香港股票市場最具權威性和代表性的股票價格指數——香港恒生指數,選取33種股票價格,是因為它們的總值占全部在港上市股票總值的65%以上。樣本數太少,不具備普遍的代表性,甚至有鼓勵只注重個別“人氣節目”而忽略頻率整體水準之嫌;樣本數太多,則無法準確地反映名牌節目對一套頻率的人氣帶動的實際狀況。所以,“一半”似乎是一個合適的數字。
2.人氣指標既然主要用來比較不同頻率的收聽狀況,那么參與比較的頻率除了必須選取完全相同的單位時間個數作為被除數以外,還特別要注意必須處于相同或大致相同的報告期。拿FM1058今年某期的人氣指標與FM104.3去年某期的人氣指標作比較,是沒有意義的。
3.為什么不簡單地用開機時間的平均收聽率來作為“橫向類比標準”,是因為各頻率開機時間長度有異。即便開機時長相同,開發的時段也不同。況且廣播頻率的收聽率在2:00-5:00基本可忽略不計,機械地計算開機的單位時間個數是不對的。
4.當然,人氣指標也可輔地用于一套頻率自身來比較歷史的、縱向的收聽狀況,但這不是設計者的初衷,因為當期指數用于此類比較更全面。
[page_break]
三、專業指標
專業指標,是檢測頻率專業屬性強弱、好壞及偏差度的相對差數。把體現被測頻率專業屬性且收聽率居前的若干個節目的一刻鐘平均收聽率相加,除以樣本節目的個數,再減去整個頻率一刻鐘收聽率的平均數,即為該頻率的專業指標?!叭舾蓚€節目”,相對于不同的頻率數目可能不一樣,但必須至少涵蓋48個一刻鐘。
公式為:
專業指標=(Y1+Y2+Y3+…+Yn)÷n-D
例如:FM104.3和FM105.8在2001年7月的報告期中,最能體現娛樂頻率和音樂頻率的專業屬性,且收聽率居前的若干個節目的一刻鐘收聽率均值如下表:FM104.3取了12個節目,FM105.8取了14個節目,但所取的樣本節目所涵蓋的一刻鐘的個數是相同的,都是48個。把上表左欄FM104.3的12個節目的一刻鐘均值相加后除以12,得出0.27,用0.27再減去當期整個頻率的一刻鐘平均收聽率1.35,即算出當期頻率的指標為-1.08。同理可算上表右欄FM1058的當期專業指數:14個節目的一刻鐘均值相加后除以14,得出0.97,用0.97再減去當期整個頻率的一刻鐘平均收聽率1.20,專業指標為-0.23。
FM104.3FM105.8
節目中含一刻鐘個數專業節目名稱一刻鐘收聽率均值節目中含一刻鐘個數專業節目名稱一刻鐘收聽率均值
4拉風八點檔2.664華人音樂世界2.16
8沖動無限2.004環球音樂航班1.99
2就在MTV(下午)1.504歐美金曲榜1.84
4非常年輕1.482民歌新世紀1.49
4尖峰時刻1.112音樂前線1.22
4鳳凰制造1.034新碟試聽間1.07
4整鼓二人轉0.694金曲大比拼0.98
2狗仔報道0.594流行旁邊0.81
6石瑾樂園0.584今夜星光燦爛0.62
4篇篇情0.552東方不老歌0.49
2就在MTV(上午)0.554新樂天書0.45
4沖動無限0.244鉆石經典0.40
4流行經典0.04
220世紀流行經典0.02
48累計一刻鐘均值0.2748累計一刻鐘均值0.97
要注意的是:
1.專業指標的預警界限值為0,正數值越大,說明該頻率的專業化程度越強;反之,負數值越大,說明該頻率的專業化程度越弱。一旦出現負數,即可認定該頻率的專業定位出現偏離。由頻率專業指標的計算方法,可同樣算出其他非該頻率專業的類型節目(如新聞、綜藝娛樂、交通服務、經濟等)的綜合指標。
2.專業指標既可用來歷史地衡量一個頻率專業化程度是在加強還是在減弱(只需簡單地比較不同報告期專業指標數值的大小即可),也可橫向地比較不同頻率的專業水平的高低(但報告期的時間必須相同或大致相同)。
3.不同頻率之間,構成其專業指標的樣本類型(也就是節目類型)當然不同;但同一個頻率,構成各報告期的各專業指標的樣本類型(也就是節目類型)卻應該是完全相同的。FM104.3永遠以娛樂類節目為其專業指標的樣本,FM105.8則永遠以音樂類節目為其專業指標的樣本,除非它們改變呼號。
4.不同報告期的樣本會發生變化。當節目改版以后或收聽率位居前列的節目發生變動以后,這種情況就會發生。但這不影響專業指標橫向、縱向的比較。
5.樣本的確定需要科學的分析和實事求是的態度,“公開”是保證這兩方面得以實現的前提。
由上述當期指數和人氣指標、專業指標構成的頻率綜合評估體系,為節目評估體系、廣告評估體系和聽眾市場評估體系提供了框架和思路,也必將成為其不可或缺的參照系。它是廣播收聽效果反饋從調查到應用的中間環節的首要部分,其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會在不斷完善的基礎上逐漸顯現出來。(文中所有原始數據均來源于央視調查咨詢中心。)
注釋:
①[加]麥克盧漢:《麥克盧漢精粹》,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419頁。
②⑤劉燕南:《電視收視率解析》,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19頁、第20頁。
③姜秀珍:《新聞統計學》,新華出版社1998年版,第59頁。
④周步恒等:《建立科學規范的節目評估體系》,《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1年第6期。
⑥宋友全主編:《中國廣播受眾學》,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8年版,第251頁。
⑦⑨孫澤敏等:《電視綜合評估指數原理及運用》,《收視率透析》,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0年版,第63頁。
未來趨勢預測:從現在到2010年,四川的降水量比20世紀90年代多,洪澇災害比90年代重。1999~2003年,是洪澇由少到多的時期,洪澇重,2004~2007年洪澇較輕,2008~2010年洪澇重。
關鍵詞:四川洪澇災害特征趨于預測
一、前言
四川省包括四川盆地(以下簡稱盆地)和川西高原。每年的4~10月都有不同程度的洪澇災害發生,這是我省主要的、對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生命財產危害嚴重的一種氣象災害。四川省的洪澇分為嚴重洪澇和一般洪澇,嚴重洪澇只發生在四川盆地,但它包含在一般洪澇中,一般洪澇遍及全省。過去,有很多人研究過四川盆地的洪澇災害,但沒有人研究四川全省的洪澇災害,四川洪澇災害的基本情況如何?還不太清楚,為防治和減輕洪澇災害的危害提供依據,我們對四川洪澇災害的若干特征進行了分析,并預測了1999~2010年洪澇災害的發生趨勢。本文統計洪澇災害的降水資料是四川各氣象站1951~1999年的降水資料,劃分洪澇災害的標準,是甘孜和阿壩兩州(以下簡稱甘阿地區)、盆地、攀枝花市及涼山州(以下簡稱攀西地區)用于日常業務的洪澇標準。
二、洪澇災害的標準
四川的洪澇災害主要由暴雨和大暴雨引起的,它是其成災的形式,其次是地形復雜,植被覆蓋率低。因為四川的地形復雜,各地暴雨的標準和成災的降水量不同,所以不同地區洪澇災害的標準也不同。
(一)一般洪澇災害的標準
盆地和攀西地區:單站任意連續三天的總降水量≥150.0mm為一次洪災。
甘阿地區:單站任意連續3天的總降水量≥50.0mm,或者日降水量≥30.0mm
算一次洪澇災害。
(二)四川盆地嚴重洪澇災害的標準
四川盆地內,一次嚴重洪澇災害的標準是:在5~9月,5月有連成一片的2個及以上的站,6~9月有連成一片的3個以上的站,它們在相同的連續3日
內,每個站3天的總降水量都≥150.0mm。
三、四川洪澇災害的若干特征
四川洪澇災害的特征,分為一般洪澇的特征,它包括了四川盆地嚴重洪澇與一般洪澇相同的特征;嚴重洪澇獨有的特征。
(一)一般洪澇的特征和四川盆地嚴重洪澇與一般洪澇相同的特征
1.一次澇洪災害發生時,降水強度大,降水量多且集中。
盆地和攀西地區,單站連續3日總降水量,最小為150.0mm,最大在150.0mm以上,盆西、盆北和盆東山區普遍在200.0mm以上,有的站在300.0mm以上。甘阿地區,單站日降水量的最小值為30.0mm,最大值≥35.0mm。
2.洪澇災害突發性強,來勢猛,危害大,災情重,不但危害源地還波及下游。
洪澇災害有很強的突發性,不象旱災那樣由輕到重,它來勢兇猛,往往使人來不及預防和躲避,所以災情嚴重。它導致山洪爆發,河水陡漲、破壞植被、沖毀和淹沒良田、建筑物和交通設施,淹死人、畜,如1981年7月9~14日,盆地西部和中部發生的歷史上罕見的洪澇災害,災區內有43個縣連續3天的總降水量超150.0mm,暴雨中心內有7個縣連續三天的總降水量超過300.0mm;這次洪災,使許多河流出現了歷史最高水位,其中四川盆地內長江段水位居200年來的第三位,出現了100年一遇洪峰,有119個縣(市)受災,受災人口1,500多萬,工農業經濟損失達25億元左右。
在山區,特別是甘阿地區和攀西地區,洪澇災害還引發泥石流,對農田和房屋、交通等造成毀滅性的破壞。
洪澇災害不但危害源地,還波及下游。如1981年7月9~14日,盆地西部和中部發生的歷史上罕見的洪澇災害,盆地西部和中部是洪澇災害源地,受到危害,它還波及到下游的長江沿岸,造成長江上、中游的大洪水。
3.發生頻繁,年平均發生次數分布不均,甘阿大部和盆西邊緣多,其余地區少。重災年多。
洪澇災害發生頻繁,全省年平均發生次數為0.3~3.1次,其中甘阿地區0.5~3.1次,攀西地區0.2次以下,盆地0.3~1.7次,多為0.5~1.7次。最大值出現在高原上雅礱江中游兩岸,年平均發生次數2.0~3.1,次大值在大渡河和岷江上游之間地區,年平均發生次數1.3~2.2次。全省年平均最大值3.1次,出現在九龍,最小值0.3次,出現在古藺。
重災年多,1951~1999年,四川出現的重洪災年有以下14年:1955、1959、1961、1968、1973、1974、1975、1978、1980、1981、1982、1983、1984、`1989
年,占總年數的26%。
4.各月發生頻率地理分布不均,甘阿大部和盆地西部邊緣多,其余地區少。
四川的洪澇災害發生在4~10月,主要在7~8月,各月的地理分布不均,但6—9月分布趨勢的特點相同,①高頻率出現地區:高原上雅礱江中游和阿壩州中部,盆地區在盆西邊緣的北川—安縣—江油一帶和雅安—樂山一帶;②5、10月分布趨勢相同,高頻率區在甘阿地區,為5~20%,盆地區和攀西地區大部無洪澇災害,出現洪澇災害的地區,發生頻率低,為2~3%。③4月僅個別站有洪澇發生,頻率也低。
各月洪澇災害的最高頻率都在甘孜州南部的雅礱中游江兩岸。
5.洪澇災害開始時間(月)地理分布不均
洪澇災害開始期,全省為4~8月。甘阿地區為4~6月,大部5~6月,分布呈區域性,但錯落有序;攀西地區6~7月,大部在6月;盆地區在4~8月,大部在5~6月,其中盆地北部和渠江下游東岸以5月為主,出現在8月的僅古藺一縣,除此以外的其余地區多在6月。
6.洪澇災害結束期(月)地理分布不均
全省洪澇災害結束期為7~10月,大部在9、10月。甘阿地區在8~10月,大部在9、10月,其分布是:石渠在8月,雅礱江以東的地區主要是10月,以西地區是9月。盆地區為7~10月,大部在9、10月,其中敘永在7月,岷江、沱江中游之間的地區和宜賓、瀘州南部及廣安地區在8月,南江到蓬溪一線以東的地區在10月,除此以外的其余地區在9月。攀西地區在7~9月。從表1可知,在洪澇期內,各代表站各月洪澇災害發生頻率的差異很大,基本呈正態分布。最高頻率出現月,盆地在7、8月,多在8月;攀西地區出現在8月;甘阿地區主要在7、9月。
7.在洪澇期內,各地各月發生洪澇災害的頻率差異很大,洪澇災害的高峰時間主要7、8月。
從表1可知,在洪澇期內,各代表站各月洪澇災害發生頻率的差異很大,基本呈正態分布。最高頻率出現月,盆地在7、8月,多在8月;攀西地區出現在8月;甘阿地區主要在7、9月。
表11951—1999年四川各代表站4~10月中各月洪澇災害出現頻率(%)
站月
名34567891011
成都00041515000
雅安004750611700
廣元004930111100
綿陽000921211200
北川0031379532600
樂山001193335900
自貢00051214200
內江00471511400
宜賓0007119200
達川002494720
南充0007117000
西昌0000022200
甘孜00215137920
理塘0011845291010
馬爾康00165536233920
阿壩25142649261920
黑水02126863204670
8.洪澇災害有階段性和持續性
洪澇災害的階段性,是指全省和其中的一個地區的洪澇災害在一段時間(連續數年)發生次數多,一段時間(連續數年)發生次數少(見表2)。
表2四川各地1951—1999年各時段洪澇次數
站名
1951~19591960~19691970~19791980~19891990~1999
馬爾康815142416
松潘51091412廣元537116
綿陽65693
遂寧30342
樂山898107
雅安141812119
宜賓44221
合計4556558557
1951~1999年,四川大部分地區各年代的變化與全省的變化基本相同,50年代少,60年代多,70年代少,80年代多,90年代少,其中80年代最多,但由于四川地形復雜,個別地區的變化與全省變化不同步。
洪澇災害的持續性,是指一個站連續出現洪澇災害的年數≥2年。全省持續年數,除馬爾康2~11年外,其余地區2~7年,多為2~4,極個別站的洪澇不持續(見表3)。
表3四川省1951~1999年主要站洪澇災害持續時間和年數
馬爾持續時間54~5860~6169~7173~8385~9498~99
康持續年數52311102
甘持續時間59~6170~7177~7981~8486~8798~99
孜持續年數323422
松持續時間54~5560~6171~7578~8082~8486~8792~9597~99
潘持續年數22533243
廣持續時間61~6272~7779~8388~92
元持續年數2655
綿持續時間56~5967~6875~7881~8487~88
陽持續年數42442
南持續時間無
充持續年數無
內持續時間61~6369~7072~7486~87
江持續年數3232
宜持續時間58~5968~6973~74
賓持續年數222
雅持續時間51~5254~5658~6366~7075~7883~8587~93
安持續年數2365437
(二)四川盆地嚴重洪澇獨有的特征
四川盆地嚴重洪澇的特征,除了與一般洪澇的相同特征外,還有其獨有的特征。
1.分布趨勢獨特。五江(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渠江)上游多,下游少,西部三江(岷江、沱江、涪江)上游比東部兩江(、嘉陵江、渠江)上游多,所以分布趨勢是西北多,東南少,從西北向東南減少。全盆地嚴重洪澇的年平均發生次數為0.1~0.8次,五江上游為0.2~0.8次,下游為0.1~0.2次。西部三江上游0.2~0.8次,東部兩江上游為0.2~0.4次。全省出現嚴重洪澇最多的地區是盆地西北部,無嚴重洪澇區在盆地內長江以南的地區。
2.每次洪澇都是成片的區域性的,范圍大。一次洪澇出現在連成一片的2~3個及以上的站內,所以是區域性的,范圍大。
3.主要出現在7月。.嚴重洪澇期(5~9月)內,各月都有有嚴重洪澇發生,但集中在7月。各月的出現頻率和排次:7月39%,排第一位;8月27%,排第二位;9月18%;排第三位;6月10%,排第四位;5月6%,排地五位。
回首過去的百年,人類借助工業革命以來蓬勃發展的水利科學知識與工程技術手段,大規模興庫筑堤,修閘建泵,整治河道,發展水文測報與洪水預報調度系統,形成了前所未有的防洪工程體系,空前地提高了控制洪水、除害興利的能力,為20世紀人類社會的繁榮與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保障與支撐作用。
然而,受人類活動加劇與氣候波動的影響,世紀之交,人類不僅面臨著“人口”、“資源”、“環境”等一系列發展中的新問題,而且治水這一古老的問題也正在變得更為嚴峻與復雜。在過去的100年中,社會文明與科技進步,為人口增長、經濟繁榮突破了種種的制約,使得世界人炸式地從16億增長到了60億,世界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值奇跡般地從10%上升到了50%,以往天然調蓄洪水的洪泛區土地被廣泛開發利用。人炸、快速城市化、洪泛區中人口、資產密度急速加大,被認為是全球水災損失普遍增長的內在因素。嚴峻的防洪形勢與水資源短缺、水環境惡化、水土流失加劇等問題交織在一起,使得現行有效的防洪手段正面臨一系列新的挑戰。
20世紀的最后10年,被聯合國確定為國際減災十年,充分說明在社會經濟空前發展的時代,防災、減災問題不僅引起了人類更為高度的重視,而且需要全人類采取協調一致的行動來有效地減輕自然災害的不利影響。國際減災十年活動的開展,在推動自然災害的研究、防災意識的普及、減災體系的完善,新技術在防災領域中的應用,以及促進國際社會的交流與合作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是,來自全世界的事實都在表明,就在這10年之中,水災損失仍在增長,尤其是在發展中國家,這種趨向更為顯著[1]。
我國是發展中的大國,特有的地理氣候條件與社會經濟特征,決定了水災是對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影響最為顯著的自然災害,決定了防洪減災任務的長期性、艱巨性與復雜性。世紀之交,我國正處于大變革的時期,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農業社會向現代社會過渡,推動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水利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日益受到重視,同時也進入了從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向可持續發展水利轉變的新階段[2]。未來20年是我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三步戰略目標的關鍵時期,種種跡象表明,特大洪水發生的可能性也在增大。為國民經濟及社會發展和人民生命安全提供防洪安全保障,除害興利,依然是水利發展的首要任務[3-4]。近10年來我國水災損失劇增的嚴峻事實表明,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新形勢下,我國現有防洪體系與全社會日益提高的安全保障需求不相適應的矛盾日益突出,治水方略必須作出戰略性的重大調整,防洪減災將更加依賴于科技的進步。
二、新世紀我國防洪形勢的演變趨向及防洪減災領域科技發展的需求與特點
對于新世紀中我國防洪形勢的演變趨向,可以作出以下的基本估計:
(1)至新世紀中葉,我國人口預計將從13億增長到16億,糧食與土地需求的壓力會進一步增大,洪水高風險區域土地的有效利用不可避免,人與水爭地的矛盾會更加突出。
(2)新世紀中,我國城市人口的比重可能由30%上升到60%,城市中小河流的整治與現代社會中“城市型水患”的防治將日益重要,治理難度與所需的投入將大為增加。
(3)流域中洪水自然調蓄功能與河道行洪能力下降,導致小流量高水位的現象更加頻繁,水漲堤高,洪水風險總體上將呈增大的趨勢,擺脫“拼實力”治水的窘境,建立人與自然之間良性互動的新型關系成為迫切的需要。
(4)現代社會對供水、供電、供氣、交通、通訊等生命線網絡系統的依賴性越來越大,一旦遭受水災,影響的范圍將遠遠超出實際受淹的范圍,間接經濟損失可能大大超出直接經濟損失,災后重建負擔顯著加重。
(5)全社會的防洪安全保障需求將不斷提高。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面對大洪水,人民將不僅要求確保生命安全,最大限度減少損失,而且要求大災之中能夠基本維持或盡快恢復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防洪安全保障的難度大為增加。
(6)21世紀初期,我國以水災害加劇、水資源短缺、水環境惡化為標志的水危機仍將趨于激化[5];人與自然之間、區域與區域之間基于洪水風險的利害關系更為敏感,價值觀念的差異與利害關系的沖突使得不同治水方案之間可協調的余地大為減少。
(7)隨著社會經濟發展與綜合國力的增強,我國防洪體系建設的投入能力會相應增強。通過加強管理,有望提高洪澇災害的抗御能力、承受能力、應急反應與恢復重建能力。
新世紀中我國防洪形勢的演變趨向表明,世紀之交,我國防洪體系的建設已進入了一個重要的戰略調整時期。戰略調整的方向是從防洪工程體系建設向防洪安全保障體系建設發展。目標是到21世紀中葉,建立較為完善的防洪安全保障體系(水利部:《全國水利發展“十五”計劃和到2015年的規劃思路報告》)。
20世紀的防洪是以控制洪水(floodcontrol)為主要目標的,防洪工程體系的大規模建設,帶動了水利科技的蓬勃發展。主要江河流域的洪水特性與發生規律,大江大河整治與防洪方略,大型防洪樞紐工程的規劃理論、計算方法、施工規范與建造技術,洪水預報調度的理論與技術等成為這個時期有代表性的重大科技問題。支撐水利科技發展的基礎學科以自然科學中的理、工科為主,并顯現出學科越分越細的特點。
世紀之交,從“洪水控制”到“洪水管理”(floodmanagement)已成為當代社會防洪戰略轉移的重要標志,其特點是綜合運用工程、法律、行政、經濟、技術、教育等手段,形成更完善的防洪安全保障體系,以達到防洪減災、促進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洪水的管理,涉及到人與自然兩大類因素,要求行政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與社會公眾有更好的溝通與合作。洪水是自然現象,當其運動超出一定限度,對人類社會造成威脅和損害時,才成為洪水災害。洪水災害所具有的自然與社會的雙重屬性,確定了洪水風險的不可消除性與可管理性[6-7]。洪水管理的研究,需要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融合,既包含了哲學理念的層次,又有大量支持技術方面的需求(圖1)。
因此,21世紀中,防洪減災領域的科技發展必然體現出兩大趨向:自然科學中各有關學科的深入與綜合;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法學、經濟學、社會學、管理學、心理學等)在交叉領域的開拓與跨學科的交融。同時,為防洪減災管理與決策科學化服務的信息監測、處理與分析系統,將成為新技術發展最活躍的領域。
3新世紀我國防洪減災領域的重大科技問題
我國各地不同江河洪水特性差異很大,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為了恰當把握我國防洪戰略調整的時機、方向與力度,圍繞新時期治水的指導方針、管理體制、推動機制、法規政策、規劃體系、技術措施等,需解決一系列重大的科技問題。
(1)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防洪安全保障體系
美、日等發達國家在他們社會經濟快速發展時期,也曾面臨防洪戰略調整的重大問題。美國地廣人稀,正處于洪泛區被侵蝕的階段,選擇了以強制性洪水保險為導向推動洪泛區管理的模式,形成了以非工程措施逐步取代工程措施的防洪方針。日本占國土面積10%的洪泛區中聚集了50%的人口與70%的資產,洪水具有源短流急、暴漲暴落的特點。在推進綜合治水的模式中,推行了以高投入、高技術建設更完善的防洪工程體系為主,以非工程措施增強應急能力為輔的方針。
對我國防洪形勢與社會經濟條件的綜合分析表明,未來20年仍處于新一輪大規模防洪工程建設的黃金時期。目前急需研究的是在新的市場經濟體制下,如何規劃、設計、建造有利于人與自然間良性互動的工程體系。此類工程的特點是滿足整體與長遠的防洪利益,需要長期堅持,與局部地區追求短期最大利益的方案相矛盾,往往不是任何局部地區自愿接受的措施,因此需要科技手段的大力支持,法律手段的強制實施,經濟手段的補償誘導,行政手段的推動落實。如何建設這種將工程措施與法律、行政、經濟、技術手段有機地結合起來、具有中國特色的防洪安全保障體系,無疑是21世紀初擺在我國水利科技工作者面前最具有挑戰性、最需要與管理部門、規劃設計部門與建設部門協同攻關的重大課題。
(2)建立適合中國國情的洪水風險管理理論與體制。
洪水風險管理是洪水管理的模式之一。在防洪問題上,要么以高投入大幅度全面提高防洪標準,不許洪水再泛濫成災;要么嚴格限制洪水風險區的經濟發展,即使淹了也沒什么損失,都是無風險管理的模式。無風險管理顯然不適合于中國的國情。通過適宜的工程措施將洪水風險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內,結合風險分擔、風險補償等措施提高風險的承受能力,將有利于謀求到與自然和諧的治水之路,最終謀求到更具有全局性、更為長遠的利益。
洪水風險管理的本質,就是綜合運用法律、行政、經濟、技術、教育與工程手段,適度處理好客觀存在于人與自然之間、人與人之間涉及洪水的利害關系。其根本的問題是在治水方面如何為具有不同價值觀念與利益需求的人們尋求到和解、和諧與合作的基礎。因此,洪水風險管理的理論就是指導我國防洪安全保障體系建設的基礎理論。然而,洪水的風險管理,從基本的概念、基礎的方法到具有實踐意義的管理體制與推進機制,至今在我國仍然處于模糊的、探索的、急待進一步發展的階段。
(3)研究開發防洪減災工程體系規劃、建設與管理的方法與技術
20世紀中我國各大江河流域已經初步建成了防洪工程體系。今后需要根據新的防洪形勢與要求進行完善、配套、改造、更新、鞏固與提高?,F有防洪工程體系實際防洪能力的評價、未來系統防洪標準的確定、成本-效益分析與方案可行性論證的理論與方法均有待研究。現有防洪工程中病險水庫與堤防的除險加固技術與未來城市河流整治技術急需發展。同時,由于社會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演變,防洪工程體系的調度、運行方式迫切需要調整。
例如,大量以防洪為主要目的水庫承擔城市供水任務之后,應急泄洪的風險加大;再如海河流域提出,水庫應由過去的“上蓄”改成“上調”,合理安排下泄,既保障下游安全,又使洪水發揮造床、沖沙等作用[8]。但是調多少為合適?調少了于改善環境無補,調多了又不能充分利用珍貴的水資源。顯然,這些都是需要多學科知識與多樣性手段解決的問題。
(4)防洪減災管理與決策支持技術
未來防洪安全保障體系的管理現代化與決策科學化,對信息的獲取、處理、分析能力必然提出更高的要求。洪水預測預報新技術、各種防洪體系規劃方案與應急反應計劃的情景分析技術、洪水風險分析與風險圖制作技術、洪水災情評估技術、防洪優化調度技術的研究與開發,必將極大地帶動各種高新技術在防洪減災領域的應用與發展。目前,我國防汛指揮現代化系統的建設,已經對新技術的應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時,這些技術的發展又會對管理人員的素質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現有管理體制中與發展不相適應的部分作出調整與改變。例如目前行業中普遍存在的信息封鎖現象,對防洪減災系統的管理現代化與決策科學化已經構成了致命的障礙。實現社會公益信息的共享,不單純是技術問題,也已經不僅僅是科技人員的呼聲。
4結語
踏上新世紀的征程,我國水利科技工作者在防洪減災領域肩負著新的歷史使命:繼往開來,實事求是,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創建我國更高層次的防洪安全保障體系。
在新世紀治水方略的探索中,我們須遵循這樣的理念:既尊重自然,又合理利用;既尊重歷史,又開拓創新;既尊重個性,又能夠自律。
參考文獻:
[1]GerhardBerz:FloodDisasters:LessonsfromthePast—WorriesfortheFuture,WaterandMaritimeEngineering,Vol.142,No.1,March2000.
[2]汪恕誠:資源水利的理論內涵和實踐基礎,《中國水利報》2000年4月13日。
[3]中國工程院《中國可持續發展水資源戰略研究》項目組:21世紀中國防洪減災對策研究,1999年10月。
[4]國家計委、水利部21世紀初水利發展戰略研究課題組:21世紀初中國水利發展戰略研究,1999年12月。
洪澇災害的后果最終是以居民生命和財產以及社會各種公用設施的被害程度來體現的。目前我國的防洪重任主要是交給水利部門修堤筑壩,并依靠在汛期進行搶險救災來確保社會的安全。近年來由于注重宣傳水利建設成就,對于我國70余萬km2的廣大洪泛平原所存在的洪水風險宣傳不夠。除江河沿岸的廣大居民對洪水災害的嚴重性有一定體驗外,大多數地方領導及群眾對洪水風險認識不足。在地方的經濟發展中沒有考慮足夠的防洪減災對策。比如,在低洼易洪易澇地區建設經濟開發區;由小城鎮迅速發展起來的新興城市對洪水不設防;城市地下建筑物沒有防洪澇設施;大量病險水庫下游的城市及居民區沒有對應大壩失事的預警系統;蓄滯洪區內安全建設不足,居民安全缺少充分的保證;對易洪易澇地區的房屋建設沒有明確的安全要求;…。以上種種都充分說明,我國在發動全民投入防洪減災方面存在嚴重缺欠,宣傳不足。在廣大干部群眾中存在著嚴重的麻痹思想,又缺少足夠的防洪減災知識,面對突然發生的自然災害束手無策,成為防災弱者。在洪澇災害發生的過程中不但不能成為防災減災的積極因素,反而成為需要救助的對象。因此加強對防洪減災知識的普及和宣傳,使廣大洪泛區內的群眾面對洪水能夠自救、互助,確保個人、家庭及身邊公用設施的安全,應當是今后動員群眾的一個主要目標。為此需要加強如下幾方面的工作。
普及洪澇災害風險教育,災害情報向全社會公開
盡管我們已修建了許多防洪工程體系,但由于標準較低,隱患較多,發生潰壩、潰堤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因此應當讓廣大群眾準確地了解自己的生活環境中可能發生的洪澇災害風險。即一旦現有防洪工程不能抵擋洪水而潰決后,洪水會淹沒多大范圍、自己所在位置會淹多深,持續多長時間,洪水水流流速有多大,應當采取什么樣的自救措施,如果需要避難應當在什么時間,通過哪條路線向何處避難等。為達到這一目的,需要編制洪澇災害風險圖并向社會公開發行和銷售,并通過各種媒體向社會廣泛宣傳。實時公布每次洪水所發生的災害過程和受災情況。無論是公布災害風險圖也好、公布受災害情況也好,無非是為了提醒廣大群眾注意自己身邊可能發生的災害情況,使大家更好地防范洪水,對洪水災害有一定的思想準備和物質準備。只有當廣大群眾充分掌握了災害情報時,在洪水災害發生時整個社會才會冷靜而有序地開展防洪減災和自救。這樣就可以增強整個社會對洪水災害的防御能力。因此災害情報公開是防洪減災的首要條件。
各級政府認真抓好洪泛區域的管理
防洪減災實際上包括兩方面的內容,即防洪和減災。防洪是指用防洪工程體系,加上洪水預報、調度等手段,使洪水順利下泄,不致泛濫成災;減災是指通過對洪泛區域的日常管理,加強洪泛區應對洪水災害的能力,一旦發生洪水泛濫也會將洪水災害造成的損失壓縮到最低程度。目前我國在防洪方面所做的工作較多,但在減災方面工作還很薄弱,甚至是空白。比如美國在進行洪泛區管理時,將100年一遇洪水的淹沒范圍定義為洪泛區。在該區域內的一切建筑都要取得許可證。建筑物要達到一定的耐水要求,達不到要求的不能取得政府貸款,不能參加洪水保險。在該區域內的建筑物多次被淹或淹沒一次其修復費用超過房屋產值50%以上的國家要強行收購,住戶向其他地方遷移。同時政府要求在該區域內的城鎮必須達到100年一遇的防洪標準,在此基礎上開展洪水保險工作。對于達不到上述標準的不準參加洪水保險,…。對于所劃定的洪泛區域,是不允許自由開發和發展的,其發展是受國家設定的各種條件限制的,這些條件能夠充分保證在洪水泛濫時,該地區是相對安全的,不會造成太大的損失。通過這樣的管理,大大提高了地區自身防御洪水災害的能力。這樣就可以大大減少對防洪工程的依賴和壓力。
二流域管理機構要管流域的事
目前我國已設立了七大流域機構。按水法規定流域機構是由國家授權的水行政管理部門,代表水利部行使水管理權。但目前各流域機構主要是管理河道水系的規劃和開發治理,而對流域內各種對水系有影響的行為,不利于防洪減災的各種開發行為沒有干預能力。目前的流域管理機構只管理水系而沒有管理流域??墒聦嵤橇饔騼鹊脑S多不合理開發活動都會影響到水系的管理,如水土流失、水質污染、水資源的無序開發利用、洪泛區內人口和財產的集聚等。為了讓流域管理機構真正管好水系必須授予流域管理機構更廣泛的權力。讓流域管理機構能參與流域內各種開發保護規劃。對流域內各種不利于水系管理的開發活動有干預權和否決權。如對有可能造成水系污染、淤塞、危及水利工程安全、計劃外引水及在高風險區內等的開發項目,流域管理機構應當有權制止和否決。因為流域機構代表的不是某一地方的利益而是整個流域的利益。
從防洪減災的角度來講,流域管理機構除了制定江河的防洪規劃之外,還應當制定流域洪泛區減災規劃,負責編制洪泛區的洪水風險圖,對不同風險區內的防洪減災工作提出指導性意見。制定洪泛區管理條例,對洪泛區內各種開發活動提出控制原則。協助地方行政部門開展防洪減災知識的普及,對地方防洪減災社團提供技術指導和培訓。流域管理機構從水系防洪管理跨向全流域的防洪減災管理也是實現全民防洪減災體制的重要條件。
三結論及建議
面對日益增強的洪澇災害,需要逐步改善我國的防洪減災體制,建立全社會的防洪減災保障體系。增強全社會的防洪減災意識,提高全社會的防洪減災能力,共同迎接洪水災害的挑戰,應當是我國所面臨的重要任務。為此建議盡快開展以下工作。
有計劃地向社會公布我國洪澇災害風險圖
目前制作洪澇災害風險圖的技術已趨成熟,建議由國家防辦指定編制單位,首先編制各流域洪澇災害風險圖。之后,再指定各省、市、自治區的防洪主管部門在流域洪水風險圖指導下編制各省、市、自治區的洪澇災害風險圖。各地、市、縣可根據地方特點決定是否有必要根據省級洪澇災害風險圖編制本地方的詳細洪澇災害風險圖。編制風險圖所需費用可在防洪費用中開支,但要經上級主管部門審核,成果由指定專家驗收。風險圖完成后要廣泛地宣傳和提供給居民使用。
制定我國洪泛區管理條例
由于我國各流域防洪標準較低,洪澇災害頻繁,而作為承災體的廣大洪泛區不能盲目發展。應當根據洪澇災害風險制定或調整本地區的發展計劃。建議國家防辦應盡快著手制定《洪泛區管理條例》,對廣大洪泛區實施風險管理。(注:目前我國將未破堤情況下行洪的淹沒范圍稱作洪泛區。而將破堤后可能淹沒的廣大洪泛區稱為堤防保護區。此種提法有許多弊病,值得商榷。)《條例》的內容包括:
1洪泛區的界定。
2洪泛區洪澇風險的界定。
3洪泛區洪澇風險的管理,包括防洪管理、工程管理、經濟管理、社會管理等。
4洪泛區內開展洪水保險的基本原則。
5流域機構、地方政府、社團、個人在洪泛區管理中的責任和權力。
6洪泛區內安全建設及管理資金的分擔。
制定我國流域管理法
鑒于流域管理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為保證流域的可持續發展,需要開展以流域為單位的國土綜合整治。防洪減災也要由單純的水系防洪工程建設擴大到洪泛區的減災管理。我國現行的流域管理機構職能難以勝此重任,因此需要擴大和明確流域機構的職能。同時現代流域已不再是封閉的系統,為協調流域圈與行政圈、經濟圈、供水圈的關系,需要有《流域管理法》盡快對流域管理機構的工作提供法律保障。《流域管理法》應由國家制定,并授權有關部門針對各流域的特點,制訂分流域的《補充說明》。《流域管理法》應包括的內容有:
1流域管理機構的地位、性質。
2流域管理機構的職能。
3流域國土綜合整治規劃的制訂。
4流域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
5流域專業規劃的協調,包括農、林、水、土等資源發展規劃的協調。
6流域管理機構與流域內地方政府的協調。
7流域管理機構與其他流域間的協調。
8流域管理機構的經費保障與管理
為盡快建立起我國全社會的防洪減災保障體系,減少國土對洪澇災害的脆弱性,提高國土的安全度,需要通過法規制定將中央、省市、地方各級政府及社團、個人的職責和權限加以明確劃分,使整個社會能共同面對洪澇災害,完成各自的使命。這一體系的建立將使我們的社會面對洪水不再是一盤散沙,而成為一支強大的防洪隊伍,那時洪澇災害就不再可怕。
專家點評:
洪水災害往往表現異常兇猛,具有巨大的破壞力量。我國過去的防洪搶險工作多注重工程建設,依賴專業隊伍和的力量,忽視了發動全社會來共同抗御洪水。而全社會的防洪減災行動需要用法規來規范社會行動,有序地完成防洪減災行動。作者建議
(1)公布我國洪澇災害風險圖
(2)制定《洪泛區管理條例》
(3)制定《流域管理法》
全社會防洪減災保障體系與現行防洪保障體系的不同在于:
(1)在強調防洪的同時注重減災工作,
(2)從單純的河道防洪建設擴大到洪泛區的風險管理,
在行業內部將宏觀經濟管理看作是市場經濟體系的重要管理與支持體系,是市場經濟獲得長期發展和持續成長的基礎。在業界宏觀經濟管理被理解為政府和經濟主管部門利用宏觀的調控措施(銀行利率、行業補貼、就業政策、法律規范等各種形式),以宏觀的層面對市場進行運行方式和管理手段的調節,進而實現市場的經濟總量、產業結構、經濟制度、經濟政策、經濟法律適應市場發展需要的工作。宏觀經濟管理既是以經濟為中心的管理工作,同時也是以社會平衡發展為中心的控制工作,對于從宏觀上約束、規范、促進市場經濟建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2宏觀經濟管理的演進歷程
宏觀經濟管理發源于西方市場經濟國家,在二戰后世界進入了以和平與發展為核心的建設時期,在經濟領域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開始了西方市場經濟國家對宏觀經濟調控和管理的分析,這是對戰爭的反省,同時也是對金融體系世界層面上的重要反思。在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的談判過程中,西方國家看到了宏觀經濟調控和管理的價值,開始告別傳統的微觀經濟學說,最終形成了對宏觀經濟管理的廣泛認同,進而促進了戰后世界經濟體系的建立。經過60多年的發展,國際市場經濟體系在宏觀經濟管理的條件下,得到了迅速發展,避免了多次經濟領域的世界性災難,這使得宏觀經濟管理得到全面地認可,進而確定了宏觀經濟管理的價值和功能。在美國金融風暴的影響下,世界看到了加強宏觀經濟管理的重要價值,在主體經濟領域人們對宏觀經濟管理已經取得了共識,認為在市場經濟體系下,要想獲得高效、穩定的經濟發展,必須依靠全面的宏觀經濟管理,通過宏觀經濟管理的全面開展和運行來實現對市場經濟的促進與發展作用。
3宏觀經濟管理中更好地體現對市場經濟發展價值的措施與方法
中國市場經濟發展需要宏觀經濟管理,市場不能有效地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市場無法自發消除壟斷,市場不能夠完全體現公正的收入分配,市場不能有效地處理外部經濟的問題,市場調節有一定的盲目性和滯后性,等等。我國的企業為了創造出更大、更多的經濟利潤,于是紛紛引進國外的最新技術、最新設備,并且加大產量和發展的步伐,以便在競爭中獲得有利地位,占領市場,盲目生產,這樣就造成了供大于求的結果,而這些都需要政府的宏觀調控加以解決。當前,我國面臨的國內外經濟形勢非常嚴峻,西方發達國家實行貿易壁壘,因此,應該對宏觀經濟管理的手段和方式進行完善和提高,才能滿足我國市場經濟發展。
4結語
在進行宏觀經濟管理活動的過程中,應當結合經濟發展實際情況,順應時展規律。宏觀經濟管理行為同樣需要能夠滿足市場經濟發展需要,以及平衡市場的能力。從內容上看主要包括幾個方面:首先,宏觀經濟管理需要目標市場調控相關不足部分。由于市場調節的能力有限,又存在弱點,往往在進行調節的過程中缺少必要的實時性,因此,需要政府加以宏觀調控。當前,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是公有制為主,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其次,在進行宏觀調控的過程中,政府對國有企業放權,不會過多干涉國有企業的生產與經營決策問題,這樣就十分有效的維護了形成的市場經濟環境。并對市場經濟的弊端進行規范,從根本上確保了國有資產以及相關問題的安全性。最后,進行宏觀經濟管理能夠更好的維持市場經濟的環境良好與秩序健全。通過加強宏觀調控的力度,能夠更好的實現社會分配的公平性。更好的維護國家經濟利益。國家也會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增強監督力度與機制。不斷促成良好經濟競爭環境。
二、宏觀經濟管理條件下的經濟信息重要性分析
經濟信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過程中重要的一項內容,其能夠對整個國民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不同部門之間形成良性溝通提供橋梁性的作用。同時,也是經濟管理部門行為的重要數據指導。能夠有效的促進社會經濟生產管理效率提升,拓展人類智力發展。因此,大量的收集和掌握經濟信息對提升生產力以及提升實踐效率意義重大。經濟信息同樣還能夠具體影響經濟社會的發展,其能夠從很大程度上影響國家經濟建設過程中對資源的開發程度與利用效率。是工業發達國家在進行發展的過程中必然要經歷的。能夠從根本上推動發展。與此同時,經濟信息在現代經濟環境當中表現出多元化功能的特征,能夠開發、增值、預測經濟行為相關活動。在人類社會生活當中,信息、物質以及能源作為人類發展的不可或缺重要基礎,其中信息的重要性表現出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三、基于宏觀經濟管理條件下的經濟信息應用措施
宏觀經濟管理行為從內容上看主要包括幾個方面,具體包括計劃、決策、監管以及服務等部分。為了能夠進一步提升宏觀經濟管理實際效率,需要不斷健全宏觀建立機構機制。經濟信息意義重大,其對宏觀經濟管理的影響更加至關重要,因此在進行宏觀經濟管理行為開展的過程中需要采取更加行之有效的措施,不斷提升和完善經濟信息管理系統。
(一)構建科學合理經濟信息管理網絡
在進行經濟信息應用措施管理的過程中想要做好信息工作,必然需要具備如何掌握經濟信息的能力,而經濟信息掌握同樣需要遵循一定的收集原則和規范。經濟信息的收集工作更加需要科學的設計與規劃,不能貪多求全。盲目的經濟信息收集會增加信息管理的負擔,不利于形成良好的經濟信息管理。同時,經濟信息收集還要確保信息的及時性,要充分體現出信息的時間觀念。除此之外,經濟信息的掌握與收集更加要有針對性,只有有針對性的信息才具有使用價值。另外,經濟信息的收集還應當從實際出發,形成系統性、完整性的長期信息收集機制。
(二)建立宏觀經濟管理信息系統
宏觀經濟信息管理系統是一種在一定范圍內體現經濟信息總體正常運行的內部聯系和特征的信息。對于宏觀經濟的管理,要逐步建立一配套的宏觀經濟管理信息系統。此系統應堅持有一定的目的性、系統的完整性,允許一定的獨立性、保證一定的可靠性、講究經濟性的原則。體制改革是宏觀經濟政策效應能夠實現的保證,所以要加大力度進行體制改革,首先要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為加快國有經濟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要不斷的改革國有企業提高勞動力的流動性,還要改進我國的金融體制,逐步與國際金融接軌,更要實現財政體制變革,實現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良好財政體系,要建成現代國家體制,不斷提高政府的效率和廉潔性。
(三)加強經濟信息導向作用
我國不斷加大宏觀經濟管理力度,最終目的在于推進我國經濟發展整體進步。為了實現這一最終目標,在宏觀經濟管理中要加強經濟信息的引導作用。經濟信息在宏觀經濟管理和控制中一直具有雙方面的影響,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只有保證經濟信息應用科學合理,才能促進經濟管理效率的提升,若應用不當,則會對宏觀經濟管理起到制約影響。因此,在宏觀經濟管理中必須要加強經濟信息的引導作用,以經濟信息為重要的發展導向,實現推進經濟發展的重要目標。例如,在某地區內進行經濟信息的收集、整合,分析出對該地區經濟發展的影響。以此為依據相關部門采取合理的宏觀調控政策以促進經濟發展順利,推動區域經濟整體進步。同時,通過經濟信息的引導,能夠避免出現局部經濟和整體經濟沖突的問題。提升局部經濟發展效益推動整體經濟進步,實現宏觀經濟管理目標。
(四)加強宏觀經濟體制改革
基于經濟信息所產生的重要意義,在經濟管理中相關部門要注重經濟信息引導下宏觀經濟體制的改革。結合區域經濟發展形勢,可以進行的宏觀經濟體制改革有:
①在考慮到宏觀經濟長效發展的基礎上,對國有企業當前的體制進行分析,并采取針對性、個體化措施加強對國有企業體制的改革,提高勞動力的流動性。
②基于我國當前經濟體制的發展情況,可大力倡導,發展非公有制經濟,以便能起到推動國有經濟健康、良好發展的作用。
③通過對國際金融形勢的分析,加強對我國現有金融體制的改革,使國內金融體制能夠與國際接軌,進一步地促進我國經濟的良性發展。
四、結束語
水庫壩址位云江上游文成縣珊溪鎮附近(圖1),壩址以上河長92.4km,控制流域面積1529km2,占飛云江流域面積的47%。
壩址以上流域地形以高山為主,河道蜿蜒曲折,水流湍急。流域內植被良好。
壩址以上地處亞熱帶季風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屬暖溫帶多雨氣候。壩址以上流域多年平均降量量1876.9mm,年降水量在1280~2458mm之間。降水量年內分配不均勻,主要集中在5~7月的梅雨期和8~9月的臺風期,臺風暴雨是造成本流域洪水災害的主要天氣因素。
2珊溪水庫施工期洪水預報模型
珊溪水庫施工期洪水預報模型采用浙江省水文勘測局研制的姜灣徑流模型,該模型的徑流系四水源組成(地表徑流;壤中回歸水徑流;壤中徑流;基巖風化層徑流),而各種水源認為是產生在介質特性發生急劇變化的交界面上,其模型結構和流程如圖2所示。
圖2姜灣徑流模型流程圖
R-產流量(mm);α-產流面積系數,即α=R/(P-E);F1-淋溶層穩定下滲率(mm/t),一般取2.5~10.0mm/h;F3-沉積層穩定下滲率(mm/t),一般取1.0~1.5mm/h;Rs-地表徑流;Rg-地下徑流,包括Ri和Rig(mm);X1-淋深層垂向調蓄系數;X2-沉積層垂向調蓄系數;R1-壤中總徑流;Rig-基巖風化層徑流;Rgg-母質層總入流;Ril-壤中回歸徑流;Ri2-壤中徑流;Ki2-淋溶層容積(mm);Ks、Kil、K12-坡面淋溶層側向匯流系數;KKg-基巖風化徑流消退系數;Qs、Qil、Qi2、Qg、Q分別為四種水流在出口斷面的流量和總出流量。
2.1預報流域的劃分
根據飛云流域的特性和施工期的特殊性,把珊溪壩址以上流域劃分為二個單元,即百丈口水文站以上流域,其控制面積為866km2,流域內有三插溪、司前、仙居雨量站和百丈口水文站,其中三插溪水庫在1998年7月建成,其上267.5km2的來水已受控制調節;百丈口至珊溪區間流域面積為663km2,內設有外墻、黃坦、西坑雨量站和珊溪水位站。
2.2珊溪水庫預報模型參數的率定
2.2.1珊溪壩址以上流域面平均雨量計算
報汛站網的布設原則是充分利用原有的報汛站點,以最經濟的站點數達到能夠掌握所需水情的變化,滿足水庫水文預報的精度和將來運行調度的需要為目標。經過對流域內原有的雨量站優化計算分析,最后擬定分布比較均勻的8個報汛站,其中二處報汛站為新增。按單元用算術平均法計算面雨量,單元流域的根據站(表1)。
表1單元流域面雨量計算根據站表
單元流域名
面積(km2)
雨量站名
備注
百丈口F1
599
三插溪、司前、仙居、百丈口
150km2/站
百丈口-珊溪F2
663
外墻、黃坦、西坑、
百丈口、珊溪
133km2/站
2.2.2產流量計算模型參數的率定
采用日模型進行率定,應用浙江省水文勘測局的“多層篩選網格計算法”軟件,對年徑流、次徑流進行同步模擬計算——根據地區、流域的特性、設置各參數的合理取值范圍,然后進行第一層面的網格計算,淘汰不合理的參數組;第二層面則對次徑流以《水文情報預報規范》的規定為標準進行網格計算,從中選出年徑流深誤差在許可誤差范圍內,次徑流深合格率最高的參數組群。再從中選出次徑流深合格率最高,同時年徑流深誤差最小的參數作為最佳參數組。
2.2.3匯流計算模型參數的率定
首先根據洪水退水過程線自下部至上部的擬合程度判斷其參數的合理性。由于退水末段陡與緩主要決定于X、F3和KKg這三個參數,而KKg可用退水過程線直接計算,如果各次洪水退水末段擬合好了,就可認為X和F3求得的數值也是合理的。其次是向上綜合壤中流參數Kf2和Ki2,可從兩方面判斷壤中流參數的合理性:一方面判斷流量過程線腰段的擬合程度;另一方面判斷壤中流的峰現時間(壤中流的峰現時間應在地表徑流峰值出現之后,在基巖風化層徑流峰值之前)。最后,對于大暴雨造成的特大洪水,關鍵是擬合其上部的峰斷和峰現時間,即壤中回歸水徑流和地表徑流的匯流參數F1、Ks和Kil的率定。各徑流擬合、疊加過程線參見圖3;珊溪水庫施工期洪水預報模型參數見表2。
表2珊溪水庫施工期洪水預報模型參數表
單元流域名
Ws
(mm)
Wum
(mm)
Wtm
(mm)
Wdm
(mm)
B
C
K
KKg
X
F1
(mm/h)
Kf2
(mm)
F3
(mm/h)
Ns/Ks
Nil/Ki
Ni2/Ki2
百丈口
90
20
50
20
0.30
0.167
0.94
0.72
0.49
14
5.5
1.5
1/4.1
3/2.0
4/7.9
百丈口-珊溪
90
20
50
20
0.30
0.167
0.98
0.88
0.49
12
5.0
1.7
1/9.0
1/3.2
3/2.7
3珊溪水庫施工期洪水預報的作業流程
百丈口站斷面的流量預報由控制流域內的面平均雨量,經過產流計算得到徑流深,然后劃分水源,再由各層面水源匯流至出口斷面疊加得到百丈口站出流過程。
珊溪入庫流量預報由兩部分組成,百丈口站斷面預報流量經匯流演算至珊溪水庫斷面,與由百丈口——珊溪區間流域內面平均雨量計算得到的區間出流疊加,得到壩址斷面的出流過程。
各斷面的計算過程皆經過實時校正計算。百丈口站斷面水位過程由流量過程經水位~流量關系轉換得到。珊溪水庫壩址水位過程需根據預報入庫流量過程再通過求解水位庫容、水位導流洞泄流和水位圍堰堰頂過流方程組得到。
4模型的運行
4.1作業預報
水庫施工期由于導流方式在變化,水位壅高,天然河道水流條件不斷改變。因此,洪水預報模型各項參數要根據施工進度及時進行調整,建模以來正式作業洪水預報10余次,預報精度較好,特別是5次過堰頂洪水的預報及時準確,為施工區人員轉移、設備搶救作出了重要貢獻。
例如:1998年5月14日的洪水,根據作業預報17時堰前洪峰水位63.50m,將超過當時堰頂高度,建議做好漫堰準備,采取一切必要減災措施,結果18時出現超過堰頂的洪水,由于工程指揮部根據洪水預報作了嚴密部署,采取了各種防洪有效措施,工程不僅沒有人員傷亡,物質損失也極小。
4.2成果評定
表3是5次過堰頂洪水的洪峰水位作業預報統計,從表中可知最大水位誤差0.18mm,最小水位誤差0;時間誤差最大1.33h,最小0,皆達到部頒規范的甲級標準。
表3過堰洪水作業預報一覽表(水位單位為m,時間單位為年:月:日:時)
序號
降水開始時間
終止時間
預報洪峰水位
預報出現時間
實測洪峰水位
實際出現時間
水位誤差
時間差
1
98.05.14.02
05:14:13
63.50
05:14:17
63.32
05:14:18
+0.18
1
2
98.06.19.12
06:19:23
63.31
06:20:5
63.46
06:20:5
-0.15
3
98.06.21.7
06:21:18
64.75
06:21:21
64.75
06:21:21
4
98.08.28.13
08:29:0
59.25
08:29:5
59.13
08:29:3:40
+0.12
1:20
5
99.10.10.7
10:10:14
56.71
10:10:17
56.54
10:10:18
+0.17
1
長潭水庫位于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石窟河長潭峽谷段中,壩址以上集水面積1990km2。水庫百年設計洪水位151.5m,萬年校核洪水位156.0m,正常高水位148.0m,汛期控制水位144.0m,發電極限水位134.6m,總庫容1.69×108m3,屬季調節水庫。隨著國民經濟的飛速發展和國家對水利水電建設的日益重視,流域內近年來先后修建了若干中小水庫,600×104m3以上的水庫四宗,分別為①東留水庫:集水面積為233km2,總庫容為2380×104m3,按五十年設計,五百年校核;②石磺峰水庫:集水面積為637.4km2,總庫容為3220×104m3,按五十年設計;③下壩水庫:集水面積為1100km2,總庫容為2295×104m3,按五十年設計;④竹嶺水庫:集水面積為558km2,總庫容為620.4×104m3,按五十年設計。以上四個水庫,集水總面積為1891km2,占長潭水庫集水面積的95%。
中小水庫的建設對當地國民經濟發展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這些中小水庫設計標準相對較低。當流域內發生較小洪水時,各中小水庫將攔蓄部分洪水以滿足當地工農業生產和生活用水的需要;當流域內發生大洪水時,各中小水庫為了自身安全將開閘放水;當發生超標準洪水時,某中小水庫可能發生潰壩。所有這些事件的發生都將對長潭水庫的防洪和安全運行產生影響。因此,研究上游中小水庫的洪水行為對長潭水庫設計洪水調度的影響,對確定長潭水庫運行原則有著重要的意義。
2典型洪水頻率分析計算
流域內修建中小水庫后,使流域的產匯流特征和水力條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中小水庫一方面增加了長潭水庫防洪能力,但其調度的隨意性卻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長潭水庫調度的難度,對長潭水庫的防洪與水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具有一定的影響。為了提高水庫的綜合效益,針對長潭水庫的實際情況,對重現期T=20~30(P=5%~3.33%)年間的洪水進行了系統研究。由于各中小水庫所在斷面無P=5%~3.33%的洪水流量過程,故由暴雨過程經流域水文模型產匯流計算推求出其洪水過程;用典型地區組合同倍比放大組成地區洪水;然后分別對各部分洪水進行河道演算,逐級演算至長潭水庫后將其線性疊加,推求出長潭水庫的入庫洪水過程;對長潭水庫入庫洪水過程進行調洪演算,推求出該重現期考慮上游中小水庫影響下的長潭水庫設計洪水調度成果[1]。長潭水庫不同頻率的設計洪水過程直接采用廣東省水利電力勘測設計研究院1995年11月研究的(《廣東省長潭水電站水庫洪水復查報告》中成果,見圖1。
2.1典型洪水選取
選取典型洪水的原則是既能滿足設計洪水對典型洪水的要求,同時還能代表流域內洪水地區組成的特點。由歷史資料分析后認為,1983年6月發生過的一場洪水(洪峰流量Qm=3281m3/s)大體上能滿足上述條件。故選取該場洪水作為典型洪水。
2.2典型洪水暴雨資料
按照天然流域劃分方法將長潭水庫壩址以上流域分為東留、東留~石磺峰、石磺峰~下壩、竹嶺和長潭區間5塊單元面積。每塊單元面積上選取3個雨量站,用加權平均法推求出每塊單元面積上的面雨量。
2.3由暴雨資料推求洪水過程
長潭水庫壩址以上流域地處南方濕潤地區,氣候溫和,雨量豐沛,由暴雨資料推求洪水過程選用在濕潤和半濕潤地區廣泛應用且行之有效的三水源新安江模型。模型的結構及計算方法大家都熟知,在此不再贅述[2]。根據1983年6月14日8時~6月18日8時暴雨資料經流域水文模型產匯流計算推求出其進入長潭水庫的洪水過程,見圖2。
3水庫調洪演算
根據長潭水庫水量平衡方程、水庫調度原則和入庫洪水過程經調洪演算,推求出水庫下泄過程和各特征水位。
3.1不考慮上游中小水庫影響
不考慮上游中小水庫的影響(天然情況,下同),分別對不同頻率的設計洪水進行調洪演算,成果見表1。
3.2考慮上游中小水庫影響
當流域內發生P=5%~3.33%洪水時,上游中小水庫將攔蓄部分洪水,具有一定的調蓄作用。為了考慮其調蓄作用對長潭水庫調洪演算的影響,將1983年6月發生的洪水進行同倍比放大后得到P=5%~3.33%長潭水庫洪水過程。分別按汛限水位144.0m保持不變和將汛限水位分別提高到144.5m、145.0m進行調洪演算,成果見表2。
3.3上游中小水庫發生潰壩
當流域內發生P=0.1%洪水時,根據上游中小水庫的設計標準,認為下壩、竹嶺、石磺峰和東留四個中小水庫全部發生潰壩;當流域內發生P=0.5%洪水時,認為下壩、竹嶺和石磺峰三個中小水庫發生潰壩,東留不發生潰壩。將長潭水庫設計洪過程水和各水庫潰壩進入長潭水庫的洪水過程疊加后進行調洪演算,成果表3,有關潰壩洪水的分析計算將另文討論,不再贅述[3]。各水庫計算的潰壩洪水過程見圖3。
4成果對比分析
4.1不考慮上游中小水庫影響
不考慮上游中小水庫影響的長潭水庫調洪演算成果對比見表4。從表中可見,P=0.1%最高庫水位計算值比修改初設低了1.36m;P=0.5%最高庫水位計算值比修改初設低了0.13m;P=1%最高庫水位計算值比修改初設高了0.56m;P=3.33%最高庫水位計算值比修改初設低了0.02m;P=5%最高庫水位計算值比修改初設高了0.25m。P=0.1%最高庫水位計算值比1995年復查低了0.14m;P=0.5%最高庫水位計算值比1995年復查高了0.68m;P=1%最高庫水位計算值比1995年復查高了0.22m;P=3.33%最高庫水位計算值比1995年復查高了0.28m;P=5%最高庫水位計算值與1995年復查相同。由此可見,不考慮上游中小水庫影響的長潭水庫調洪演算成果總體上與1995年復查成果相比差別不大。
4.2考慮上游中小水庫影響
考慮上游中小水庫影響的調洪演算成果對比見表5。從表中可見,當長潭水庫汛限水位為144.0m,P=3.33%和P=5%時,考慮上游中小水庫影響的最高庫水位比不考慮上游中小水庫影響的最高庫水位分別低了0.20m和1.19m;當長潭水庫汛限水位為144.5m,P=3.33%和和P=5%時,,考慮上游中小水庫影響的最高庫水位比不考慮上游中小水庫影響的最高庫水位分別低了0.07m和0.71m;當長潭水庫汛限水位為145.0m,P=3.33%和P=5%時,考慮上游中小水庫影響的最高庫水位比不考慮上游中小水庫影響的最高庫水位分別低了0.02m和0.26m;當長潭水庫汛限水位高于145.0m時,P=3.33%時的洪水位將超過水庫相應標準的設計水位。
4.3上游中小水庫發生潰壩
上游中小水庫發生潰壩的調洪演算成果對比見表6。從表中可見,P=0.1%上游中小水庫發生潰壩的最高庫水位比修改初設、1995年復查和本次計算的最高庫水位分別提高了4.20m、5.45m和5.59m(水位157.73m是按水庫調度原則進行調洪演算至25個時段時的值,實際上調洪演算至23個時段時,水庫水位已達156.68m,超過千年一遇的校核水位0.68m);P=0.5%考慮上游中小水庫發生潰壩的最高庫水位比修改初設、1995年復查和本次計算的最高庫水位分別高了3.58m、4.39m和3.71m。
5結論與建議
根據計算成果和上面的對比分析知,流域上游中小水庫的建設對長潭水庫的防洪和安全運行將產生一定的影響,影響程度視洪水發生大小各異。
最近,有關改革基金管理費提取模式的話題,不時被業內人士提起。筆者認為,可效仿券商傭金浮動的辦法,對基金管理費的提取也實行浮動制。
目前,基金管理人的報酬主要指的是基金管理費,通常以基金資產凈值的1.5%年費率計提。但是,基金的盈利能力卻與基金管理人效益無直接影響,甚至由于基金起點凈值高低的不一,收益高的基金所提管理費反而可能低于收益低的基金。在基金半年報告中就可找到這樣的例子:20億份額的封閉式基金中,基金興華上半年表現最佳,凈值增長率達到7.57%;相對應的是基金漢盛表現最差,凈值增長率為-1.2%。但就管理費而言,漢盛基金管理人上半年提取了約1420萬元,興華基金管理人卻只提取了約1384萬元。
不但賺錢賠錢與管理人報酬高低相對無關,就是分紅多少也與之基本無關。以基金興華為例,該基金所提管理費之所以低于基金漢盛是由于其凈值相對較低。當然,這個低并不是說基金興華歷史凈值增長率低于基金漢盛,而是由于基金興華歷史上分紅較多,影響了基金管理人提取的基數。
由此可見,基金管理費的提取,已經不是簡單的干好干壞都一樣,旱澇保收的“大鍋飯”問題,甚至出現了“倒掛”的現象。干得好、凈值增長多、給投資人分紅多的,管理費的提取反而不如凈值下降的、給予投資人分紅少的。這種怪現象不僅影響基金經理人的積極性,也會直接影響投資人的利益。想一想,某基金凈值增長率為-1.2%,卻仍然提取1420萬元管理費,豈不是和投資人開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