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丁香婷婷妞妞基地-国产人人爱-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麻豆-国产人成-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91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關于長征范文

關于長征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關于長征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于長征

第1篇:關于長征范文

1.政府與市場模型

1.1假設孑然一身的一家人

到達梁山。由于首先要解決自身的溫飽問題。他們一家人需要都去勞動才能解決溫飽問題。剛開始每個人都努力勞動才能解決溫飽問題。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不斷的摸索。勞動技能不斷的提高。一個人去勞動就足以解決全家的溫飽問題,其他人的勞動成果就成為了他們的剩余材料儲存起來。有一天他們發現還有幾家人突然出現在他們家附近。在他們家附近跟他們搶勞動成果。于是,他們商量討論讓幾個人不用再去勞動專門對付來搶勞動成果的幾家人。由于當時他們除去每天的必須品,剩余的材料只夠供應2個人去專門對付來搶勞動成果的幾家人。隨著生產力的不斷提高。剩余材料越來越多。人口也越來越多。他們用剩余材料供應的看守專門人也越來越多。于是一個不負責生產,而專門對付外敵的機構形成了。他們只負責保衛家族的安全。隨著生產力的繼續提高,剩余材料除了供給專門機構還有剩余。專門機構在對付外敵的時候發現如果建立一堵墻會有效防止外敵的入侵,保護家族人的人生安全和勞動成果。但是這堵墻花費巨大。不是幾個人能夠負擔得起。而且這堵墻(公共物品)使家族所有人受益。家族在鑄造的圍墻里生活了幾年。人口越來越多。而圍墻內資源不足以養活整個家族,但是整個梁山都被幾個家族圍墻占有,為了生存,家族只好去搶其他家族的資源。于是幾個家族開始混戰,每個家族勢力都差不多,誰也不能單靠一家的勢力把另一家消滅掉。戰爭的巨大耗費使家族瀕臨破產。家族不得不與另一個家族合謀。于是政府的另一個政治職能產生了-外交職能。

政府的產生條件之一是剩余材料的產生。政府職能的不斷發展代表政府不斷的擴大。而政府職能的擴大不是盲目的擴大,每一項政府職能的實施都需要一部分剩余材料才維持。所以一個國家政府職能的擴大必須根據國家經濟發展狀況而定。如果一個國家剩余材料很少,政府盲目的擴大,將沒有足夠的剩余材料來維持政府運行,政府將會破產。如果政府強行占有人民的必須品。

1.2由于每個家族的資源稟賦不一樣,A家族生產糧食,B家族生產牲畜,C家族制造生產工具

一個偶然的機會。A家族和B家族把各自剩余的糧食和牲畜進行交換。各自得到滿足。C家族聽說后想跟A家族用生產工具交換糧食,可是A家族并不太需要生產工具,不與C家族進行交換。于是C家族就先到B家族進行交換。換成牲畜后然后再到A家族進行交換。這樣一來一往C家族感到很麻煩。一個偶然的機會,幾乎所有的家族都到B家族來換牲畜,大家換成牲畜后直接可以換成其他想要的東西。大家都覺得這很方便。于是大家決定。每個月這個時候。都來B國進行交換。這樣所有國家每個月的這天都會帶著自己的東西來換成牲畜然后再換成其他想要的東西。慢慢的,B國便成為了一個固定時段,固定地點進行交易的地方。便形成了市場的雛形。市場起源于古時人類對于固定時段或固定地點進行交易的場所的稱呼。市場起源的條件是剩余產品的出現。市場的原始基本作用是使商品的交換能夠完成(資源優化配置),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戰爭的發生。市場的產生的條件之一是資源稟賦不同。市場的擴大受諸多的因素制約。其中包括一般等價物。由于物物交換很不方便,一般等價物的出現解決了物物交換的一些矛盾。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市場的發展,但是自發形成的一般等價物很難統一。這便又形成了一個阻礙市場發展的因素。

從上述模型中我們可以看出。市場通過交換能夠解決資源稟賦不同的問題,同時也促使分工的產生,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生產力的發展又能使社會產生更多的剩余產品。政府的更多職能才能得以實現。

2.市場的有效性

談到市場,其中三個問題是無法避開不講的:生產什么?怎樣生產?為誰生產?而資源是有限的,如何利用有限的資源來滿足人們的需求?市場的參與者是生產者和消費者。生產者的目的是利益最大化,而消費者的目的是效用最大化。

假定市場上有無數的消費者和生產者,信息是完全的。生產者都生產一模一樣的產品。生產者的目的是用最少的生產資料生產出最多的產品,而消費者的目的是用最少的貨幣購買最多他想要的產品。一個產品的成本價格是10元,如果生產者a把產品提高到11元,消費者會轉向其他的生產者購買,這樣便沒有人再向生產者a購買,生產者此時不但收不回固定成本連可變成本也收不回來。其結果是它退出市場。令一個消費者b想只出9元購買產品,此時場上如果賣給他等于不但成本收不回來,還要賠上1元。其結果是廠商不賣給產品給b。此時任何一個廠商想把產品的價格定的高于10元的,結果只能是倒閉退出市場。任何一個消費者想低于10元購買產品的都購買不到。最后達到一種均衡。就是廠商以10元出售,消費者以10元購買。設想把價格提高或降低,我們發現都會損害其中一方的利益。在經濟學上此時就達到了所謂的帕累托最優(當一種狀態達到了改變任何一種決策都不可能在不使人情況變壞的情況下,令其他方情況變好時。這時就達到了帕累托最優狀態)。

3.市場失靈的表現

3.1壟斷導致的市場失靈

假定在上述市場上所有生產者聯合起來組成一個大的生產者。此時這個廠商便壟斷了所有產品的生產。他們憑借其對產品的壟斷把價格提高到11元。由于人們要生存,不得不購買,從原來每個人消費10個變成現在每個人消費8個。假設有10000個消費者。此時對于消費者來說相同的貨幣購買的產品數量減少了。所獲得的效用也變小了。對于生產者雖然他們獲得了超額利潤。但是銷售額由原來的10*10*10000=1000000變成現在的11*8*10000=8800000,銷售額減少了。如果把產品的價格變回10元。消費者和生產者的境況講都會變好。此時便是存在帕累托改進(當一種狀態在改變任何一種決策在不使人變壞的情況下能夠使其他方情況便好,此時便存在帕累托改進)。

信息不對稱導致的市場資源配置失效

3.2信息不對稱導致的市場失靈

拿食品生產商和消費者來說。當食品的價格等于邊際成本時,對于消費者和食品生產者來說,雙方都達到了帕累托最優。但食品已經過期,仍然按是對于生產的食品一旦過期,其價格應該為零。但是,由于信息的不對稱,消費者不知道照原來的邊際成本付給生產者錢。此時,對于消費者來說,等于用錢買了一個無用的、甚至帶來負效用的商品。消費者會選擇不再購買該廠商的食品?;蛘邥x擇走司法程序。

3.3市場提供公共物品方面的失靈

公共物品是向整個社會共同提供的,全體社會成員聯合消費共同收益。即它具有效用的非非分割性性,一個或一些人在享受這些物品或服務時并不排斥其它社會成員同時享受。即它具有消費的非競爭性,它在技術上也沒有辦法將拒絕為其付款的社會成員排除在收益范圍之外,即它具有收益的非排他性。社會治安、環境保護、公路修建等等便是這類物品的突出代表。具有如此特點的物品或服務,顯然不同于一般的物品和服務。由于這類物品在不付錢的情況下依然能夠收益,所以消費者不愿意為此付出價格。由于公共產品的成本較大,資本回收的周期較長,企業不愿也無能力生產。最終導致資源配置失效。

4.政府與市場的關系

理想化的市場在資源配置方面是有效率的。市場可以通過自己的機制使市場不斷擴大,完善。但是市場中存在壟斷、信息不充分、公共產品。這些另市場在資源配置方面出現了失效。而政府本身來說對市場資源配置是失效的。但是政府卻可以通過國家權利來彌補市場失靈的方面。但是除此之外不要再過多的干預市場。如果政府對市場干預太多。也就是政府的職能更多了。維持政府這些行為需要的的國家剩余材料更多了。占有了市場有效配置的那部分原材料。市場就會相對萎縮。經濟相對蕭條,供應政府的剩余材料減少。如果政府不想辦法開財源,政府將會面臨破產。如果政府再繼續擴大其職能,擴大到國家不再存在剩余材料。此時,政府如果繼續想擴大就要占有人民的生活必須品。那么這個國家的不穩定因素就會產生。整個國家將會面臨危機。因此政府職能的擴大依賴于本國市場的發達程度。如果一個國家市場相當的發達。說明著過國家經濟比較發達。

第2篇:關于長征范文

關鍵詞:市場;政府;社會;發展

一、市場與政府的"進與退":歷來學者們的觀點

歷來學者們對市場與政府的關系的探討和論述,主要有如下五種理論:

重商主義理論--重商主義理論產生并流行于15世紀的歐洲。該理論把貨幣視為財富的唯一形式,把商品流通視為財富的源泉,把對外貿易視為增加已過財富的根本途徑,十分注重政府對市場的干預。

自由放任主義理論--自由放任自由理論的代表主要是亞當·斯密和穆勒。斯密在其代表作《國富論》一書中認為對經濟活動,政府無需干預,由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來自動調節就行。政府的職能僅僅是(1)保護社會不受其他社會的侵犯;(2)保護社會個人不受其他個體的壓迫和侵害;(3)建設和維持某些公共事業和公共設施??梢钥闯?,斯密的觀點是社會必須由"看不見的手"來調節,"看得見的手"僅僅為市場保駕護航。

政府干預理論--20世紀以后,注重自由競爭的斯密主義不足以緩和資本主義的社會矛盾,政府干預主義也即是凱恩斯主義應運而生。英國經濟學家在其代表作《通論》一書中提出政府要為實現充分的就業作出努力的主張,認為政府有必要對經濟進行干預,政府的經濟職能在于通過財政政策,增加政府之處,增加需求,以消除失業;通過稅收來鼓勵投資;通過貨幣政策,利用利息率的升降來控制貨幣供應,間接影響濕熱投資和影響消費。

新自由主義理論--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后,面對資本主義"滯漲"危機,凱恩斯干預主義的主張和政策顯得于事無補。于是,主張修復"看不見的手",反對政府干預經濟的呼聲日漸高漲,新自由主義獲得較大發展。美國經濟學家弗里德曼就主張在斯密的有關政府職能的三點主張上,增加了一條政府職能。他說:"政府的第四項義務,是保護那些被認為不能負責的社會成員"。①

新凱恩斯主義--新凱恩斯主義是在20世紀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期興起的。新凱恩斯主義和凱恩斯主義一樣,都主張政府對市場的干預。其不同點在于:研究方法上提出"接近理性的方法"、"不完全信息方法"以及"不完全競爭分析的方法";發展凱恩斯宏觀經濟學理論;重視政府干預的有效性;指出政府干預的局限性等②??梢钥闯觯聞P恩斯主義是對凱恩斯主義的一次重大修正。

由上述可見,現代西方經濟學的各個學派在關于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問題上,始終圍繞著自由主義和國家干預主義而展開論戰,也就是市場與政府"誰進誰退"的問題。一般說來,傾向于自由主義就會要求政府后腿一些,并且程度越烈要求后退的度就會越大;傾向于國家干預主義就會要求市場后腿一些,并且程度越烈要求后退的度也會越大。

二、市場與政府都在擴張--歷史地看市場與政府

以往的經濟學家都是用靜態的眼光--站在某一個時間點或者某一個歷史期間來看待市場與政府的關系,盡管他們知道,現代市場經濟是"一個只有一個巴掌拍不響的經濟",但是在他們看來,要么市場往前走,要么政府往前走,二者別無選擇。

但是,只要我們站在歷史的角度,我們會說,其實市場與政府都在大步向前,決對不是誰進誰退的關系。我們可以這樣斷論:哪里有市場,哪里就有政府;反之亦然。這就是我們至今為止,大喊需要政府退后給市場讓出空間來,可是政府不但沒有退,反而是向前了或者我們要市場退后市場不但沒有退后反而越發向前的了的原因。

那么,是什么造成市場與政府都在擴大呢?我看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至少有二:

第一、科學技術的發展與運用,使得社會分工越來越精細,涉及的領域越來越廣闊,人與人之間的職業分野越來越大,造就了人與人之間或者行業與行業之間的經濟活動越來越高級、越來越頻繁。只要有經濟活動的地方,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的調節就無處不在。

第二、由于人的非理性選擇、信息不對稱等原因引起的市場失靈現象,決定了政府行為哪里有市場就會在哪里有存在的必要。故而出現市場與政府齊頭并進的局面。

當然,我并不是在為政府作辯解,也很討厭所謂的能夠上天入地的"全能型政府",因為政府一旦把手伸到他不應該管的地方,政府的插入就會可能導致不必要的"市場失靈",給市場帶來莫大的損害。市場的運行,是在沒有人能改變的自然規律(市場規律)的規定下進行的,但是,政府的運行卻是在人的控制之下,人的天然的功利性會使得自己自以為是從而把自己看的無所不能,進而把手伸向自己不該管又管不了的地方。因此,就需要對政府的行為領域做一個必要的規定。

按照現代西方國家民主理論,政府是群眾的需要下產生的,人民掌握著國家的權利,必須為群眾服務,無論西方還是中國,政府的存在的必要性就在于群眾需要,那些群眾不需要的地方,政府就不能插入。那么,市場呢?市場,尤其是市場經濟,是在現代化大生產的背景下產生的,在這樣的背景下人與人之間的職業分野越發擴大,也就是說人們生產活動的日益專業化的個人產品無法滿足自己的生活需要,他們不得不通過市場交換來滿足自己的日常之需。在專業化越發強烈的今天,市場是人們生活的自然邏輯,那么,市場就必然是第一位的,政府是第二位的,僅僅起著輔助市場運行的作用。也就是說:市場必須存在,只有在市場無法運作,也就是市場失靈的情況下,政府才有生存的必要。那么,政府在什么樣的情況下才需要呢或者說,政府的職責是什么呢?就市場與政府的關系這一點來說,我認為政府的職責僅僅在于(1)保護社會弱勢群體的權利不受強勢者的侵犯,同樣也保護強勢者的正當利益;(2)規范社會強勢群體的競爭秩序,避免社會競爭失調;(3)是對與其他的社會群體來說的,起著保護自己的社會不受外來市場主體的強勢沖擊,也就是培育、支持、壯大、保護自己的市場主體不受外來市場主體的蹂躪。

三、結語

市場與政府的關系,并不是簡單的"誰退誰進"的關系,從歷史的縱向來看,自從市場存在以來,他們是"齊頭并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的關系。只是自從市場出現以后,我們就應該把市場列在政府之先選,只有市場失靈的地方,政府才能夠插入充當市場的補充者或就睜者。對于政府來說,他的存在僅僅是為了(1)保護社會弱勢群體的權利不受強勢者的侵犯,同樣也保護強勢者的正當利益;(2)規范社會強勢群體的競爭秩序,避免社會競爭失調;(3)是對與其他的社會群體來說的,起著保護自己的社會不受外來市場主體的強勢沖擊,也就是培育、支持、壯大、保護自己的市場主體不受外來市場主體的擠壓或壓迫。

注釋:

①〔美〕米爾頓·弗里德曼、羅斯·弗里德曼:《自由選擇--個人聲明》,31-37頁,北京,上午印書館,1982。

②郭曉聰 主編:《政府經濟學》,18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參考文獻:

[1]李向陽:市場缺陷政府干預--對新凱恩斯經濟學的一項研究[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1994。

[2]〔美〕米爾頓·弗里德曼、羅斯·弗里德曼:自由選擇--個人聲明[M]北京,上午印書館,1982。

[3]胡代光、厲以寧編著:當代資產階級經濟學主要流派[M]北京,上午印書館,1986。

[4]〔英〕亞當·斯密:國富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4。

第3篇:關于長征范文

關鍵詞:建筑材料;供需;價格;失衡;干預

一、問題的提出

建立在新自由主義理念之上的市場失靈理論認為: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是資源配置的最佳方式。但在現實經濟中由于壟斷、外部性、信息不完全和在公共物品領域,僅僅依靠價格機制來配置資源無法實現帕累托最優,出現了市場失靈。這時候,為了實現資源配置效率的最大化,就必須借助于政府的干預。本文將以2008年汶川大地震十大特重災區之一彭州市建材市場災后治理為例,對市場失靈與政府管制問題進行深入分析。

二、彭州建材市場模型與市場失靈

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地震給四川等地區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財產損失。損毀房屋450萬座,一千余萬人無家可歸。重建是民生的關鍵。首先,在大災之后這樣一個資源有限(建筑材料資源、施工人員資源)、時間有限的情況下,要使房屋重建這一浩大工程保質、保量、保速度,有序的進行,必須要政府的介入,否則,無政府將導致混亂、動蕩的局面。同時,弱勢群體、貧困人群也需要政府的轉移支付及特別照顧才能有房可住。其次,根據課題組(南開大學“百項工程”“汶川地震房屋重建課題組”)從彭州市建設局了解到的信息,彭州市地震前后建設量擴大十倍,對主要建材的需求急劇增加。從彭州市標磚價格地震前后環比數據看出,頁巖標磚從2008年六月開始攀升到8月標磚市價上漲75%之多。供不應求,價格自然上漲。災區建材短期價格嚴重偏離市場長期穩定價格,短期內災區市場失靈,災民購建材難、購建材貴的問題亟需政府干預來解決。以上兩點共同說明災后重建工程的順利進行與市場有序運行需要政府的干預。因此本文根據本項目組2009年8月在四川省彭州市災區就災后建材市場情況及管制的實地調研對政府干預和市場失靈進行了研究。

案例研究地點為汶川大地震十大特重災區之一的四川省彭州市。

三、彭州模式的政府干預及其效果分析

(一)需求政策方面――控制需求

1、有序安排重建點位開工順序,控制時段需求擁擠。福建省對口援建彭州市,福建省與彭州政府著眼于解決受災群眾基本生活條件,有計劃、分步驟、高質量地持續推進恢復重建工作。在安排開工點位順序時,綜合考慮各個因素、各方條件,分清輕重緩急,將巨大的建材需求量分散到各個時期,緩解了災后極短時期內供需不足問題。

2、控制日常建設規模,支持農房重建。地震之后,彭州政府合理規劃,以常規建設支持農房重建,控制常規建設的進度及規模,為保證農房重建有充足建材打下堅實的基礎。這不失為從需求角度著手,控制需求的好辦法。

(二)供給政策方面――擴大供應

1、成立“特供辦”,建立特供機制。震后彭州市及時成立了災后重建建材供應保障工作領導小組,并在鎮、村成立了災后重建建材供應保障辦公室(均簡稱特供辦)。政策規定,水泥、砂石、矸磚等主要建材的出廠價格,一律控制在2008年5月31日之前的價格水平內(其中標磚特供價為每匹3毛3)。同時,要求企業必須有執行特供的場所和運輸特供通道,必須完成當月特供指標。并根據建設需求要求各磚廠產能從60%到80%乃至100%作為特供賣給特供用戶。此措施不但保證了充足的建材來源,同時引入了價格干預機制,使得施工者能夠用特供價格購買建材,降低了建房成本,相當于市場價格和特供價格的差額全部補貼給了災民,提高了居民的福利水平。

下面以彭州市頁巖標磚價格情況來說明這一政策的效果(如表1):

從最后一行彭州市標磚當月市場價與特供價(330元每千匹)的比值數據可以看出,彭州市政府出臺的特供政策保障力度大,尤其在標磚市場價格飛漲的2008年底至2009年初,當時市場價為500元/千匹的時候,市場價竟然是特供價的148%,或者說特供價低于市價34%。特供政策抽取了廠商一部分超額利潤,避免了少數囤積居奇,投機倒把的人趁機發過難財。又使得災民從特供辦購磚相對于市場價來說節約了34%((5-3.3)/5),極大的增多了消費者剩余,提高了消費者福利有效的保障了居民的利益,使得他們在災后房屋重建過程中免受標磚價格波動帶來的損失。

2、政策扶持企業,保證建材供給。第一,幫助企業融資、貸款。震后為幫助企業爭取資金恢復生產及擴大生產,政府新增流動資金貸款和災后重建技術改造達產項目貸款貼息政策。第二,鼓勵建設新生產線。政府積極支持新生產線項目加快建設進度,使能夠在2009年3月建成投產,新生產線能增加標磚產能8億塊,有效緩解災后重建建材供需矛盾。第三,減稅以補貼生產者。同時,彭州政府對技改20戶墻材生產企業減免了增值稅167萬元,積極支持企業進行生產線技改和新建。第四,“開源”政策,充足原材料。隨著矸磚需求的急增,對頁巖的需求增加,原有開采點已不能滿足生產需要,出現了頁巖礦價格上漲的現象。為保證矸磚生產原材料的供應,穩定原材料價格,政府開放部分碳質頁巖礦開采權。并實行限價供應,確保了矸磚生產企業的原材料供應和價格不上漲,從而穩定了矸磚的價格。上述扶持企業的政策,使得特供政策的執行給企業帶來的利潤損失得以相應彌補,防止特供政策抑制企業生產的激情與活力,保障了生產者利益。

下面以彭州市頁巖標磚為例,分析扶持企業增加產量的效果(見表2)。

標磚市場價格2009年4月恢復到4.65毛一匹,環比下降5.1%,是2008年12月最高價的93%。這是由于彭州市政府積極幫助20余家受災較重企業修復設施、設備,多方幫助企業爭取資金,積極幫助企業解決原材料供應問題,大力支持企業開足馬力滿負荷生產。2009年4月,新生產線建成投產,新增產能8億標塊,有效緩解了災后重建建材供需矛盾。

3、采取“雙證制”,使建材“留下來”。2009年10月底,針對災后重建矸磚供給量暫時得不到滿足,為了保證本地矸磚的供給的情況,以及本地矸磚的特供價遠遠低于外地矸磚的市場價格,防止利用此差價進行投機行為的情況,彭州市政府實施了矸磚運輸“雙證制”,嚴禁本地磚無序外運。這一政策使得建筑材料留在當地局部市場,保證了局部市場供應。在這一特殊時期,此政策發揮了很大的效用。另外,彭州市還根據統一安排,在滿足本地需求的基礎上,按上級確定的支援價格,由市特供辦出具準運證,每天調運60余萬匹矸磚支援兄弟市縣。

4、多渠道組織貨源,使建材“走進來”。這一政策主要針對水泥貨源,下面本文將根據彭州市水泥價格變化的數據對此政策效果進行分析。

總體來看,自從五月地震后,價格基本沒有變化,環比變化比率1.6%左右,價格很平穩(見圖1)。據我們分析,盡管在震后建材需求1增,但是水泥供給非常充足。

首先,成都市積極搭建災后重建建材供需平臺,多渠道組織建材貨源。組織攀鋼集團成都鋼鐵有限公司、都江堰拉法基水泥有限公司等四家公司分別與都江堰市政府、彭州市政府等及相應公司簽訂了《供需協議書》。此外,20戶市內外建材企業承諾重點保障災后重建建材物資供應。由此保障了包括彭州市在內的成都地區的水泥供給充足。

其次,彭州本地的亞東水泥廠也能緩解水泥需求。所以盡管震后需求急劇增加,水泥的供應仍然基本能滿足需求,使其價格一致保持穩定,只在2009年年初上漲10元/噸(即1.6%),并且在四月份回落至原來的價格。

四、政府成功退市

筆者從彭州市委了解到,截至2009年6月,項目組前往四川特重災區彭州調研時為止,彭州市市場標磚價格已經恢復到3.5毛一匹。截至2009年12月,彭州市68117戶災后農房重建工程已全部開工,完成61852戶,完工率達到90.80%,市場磚價也基本恢復到特供價之下,農房重建的勝利趨于尾聲,特供政策停止實施,放開所有的價格管制,將建材價格交由市場機制調節。宣告著政府對于建材市場特殊階段特殊管制政策的結束。政府完成使命,成功退市。

五、結論

彭州市政府在建材價格管制上的行為,保證了建材市場運行的有效性,維持了市場秩序,穩定了建材的市場價格,保障了生產者、消費者的利益。從這次彭州的價格管制實踐中我們可以看出其的成功主要原因主要有四個:第一,用特供價替代市價干預。沒有直接進入市場干預價格,而是利用特供機制進行緩沖,使得市場并未受到很大的宏觀政策的影響。這是彭州市市場干預措施的最大亮點,特供政策是一次創新,將政府的市場干預獨立于市場進行,既保證了市場的穩定性,使建材價格未因為需求激增而產生大的波動,同時也保證了市場的正常運行,沒有過多地受到行政力量的沖擊。第二,因地制宜,利用當地特色指定有效政策。地震發生后,彭州市利用本地磚廠多、供給充足等特點,加班加點恢復磚廠生產,并限制磚材外運,保證了當地對磚的需求,為價格限制機制的實行提供了良好的條件。第三,實施有效,監督得當彭州市政府采取了包括成立專項檢查小組,頒布禁運令等措施,保證了政府干預市場政策的有效性。同時,彭州市政府建立重建信息公開平臺,每日公布相關數據、進展情況,供市民監督。此項措施也保證了政府入市干預的效率和質量。第四,退市及時。當標磚的均衡價格逐漸靠近災前水平時,彭州市政府果斷退市,還給市場一個公平平等良好的交易秩序。這是彭州市成功的一大原因,價格管制如何退出何時退出一直就是價格管理實行中的一大難題,彭州市此次不但很好地解決著這個難題,還將退市后的副作用降低到最小,并未給使市場帶來不利影響,所以說,這次價格管制措施是相當成功的。彭州的成功例子也為我們政府以后進行市場管制里頭那個了很多可借鑒之處。

綜上所述,在地震之后的災區建材市場短期市場失靈的情況下,政府干預成為了穩定市場的不可或缺的手段。

經濟學理論告訴我們市場有自身調控這只無形的手,一般情況下,政府應該不予干預。然而在市場因為某些不可抗因素而出現巨大非正常波動時(即某種市場失靈時)就需要政府挺身入市,進行宏觀調控。此次大地震之后政府入市的及時、成功和完成使命,自然的退市的例子極好地證實了本文開頭市場失靈理論的觀點。

參考文獻:

1、肖林.市場進入管制研[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7.

2、馬昕.管制經濟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李會明.非市場失靈理論與中國市場經濟實踐[M].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1996.

4、(法)薩拉尼耶.市場失靈的微觀經濟學[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

5、羅伯特?S?平狄克,丹尼爾?L?魯賓費爾德.微觀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第4篇:關于長征范文

【關鍵詞】 直腸癌 手術 并發癥 預防和處理

直腸癌是消化道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近年來我國直腸癌的發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至今,直腸癌的治療仍以手術切除為主,在直腸癌切除術中有可能會出現一些嚴重的并發癥,有些甚至是致命的??偨Y我院2001年1月—2006年12月103例直腸癌根治術后的并發癥,對常見并發癥原因及處理作初步分析。

1 資料和方法

1.1 臨床資料 本組男性61例,女性42例,年齡34~77歲。根據Dukes分期,A期11例,B期57例,C期35例。

1.2 方法 實行腹會陰聯合直腸癌切除術(Miles)49例,直腸癌低位前切除術(Dixon術)54例。術后主要并發癥的種類和發生率見表1。表1 103例直腸癌手術并發癥情況

2 結 果

本組3例吻合口瘺,分別發生在術后7天、9天、14天,因出現發熱、骶前區脹痛,引流管內出現糞便樣液體得以診斷。經盆腔持續沖洗引流,全身應用抗生素治療,分別手術后18天、29天、32天瘺口愈合。對于膀胱功能障礙,我們采用導尿、控制尿路感染、腹部熱敷理療等措施均在術后逐漸得以恢復。誤結扎輸尿管1例,由于術中及時發現,拆除縫線,恢復輸尿管通暢,未產生不良后果。本組發生2例骶前靜脈出血均系分離直腸后側時鈍性分離撕裂骶前血管所致,及時填壓止血,分別于15、20 min后停止出血。

3 討 論

吻合口瘺是直腸癌切除術后多見且較嚴重的并發癥,文獻報道發生率為5%~69%[1]。我們體會,充分游離左半結腸、在切除足夠的病變遠近端腸管后達到無張力吻合,并努力改善患者營養狀況,可減少吻合口瘺的發生。目前多用吻合器吻合,較為可靠。直腸癌根治術后腸管吻合多在盆底腹膜外,且瘺多發生在手術1周之后,因此感染性質常常為局限性盆腔感染。通過術后留置的骶前雙套管進行生理鹽水及抗生素等藥物沖洗,持續性負壓吸引就可治愈。僅在局部引流不佳、全身感染癥狀不能控制時,才需做近側結腸造瘺。在做Miles術分離直腸壁時要分清解剖,細致操作,避免損傷尿道。 直腸癌術后膀胱功能障礙的主要原因是手術中對支配膀胱盆叢神經、盆內臟神經造成損傷所致[2],表現為術后持續性排尿困難、尿潴留。我們的體會是手術中在骶前筋膜前直視下銳性分離,可避免損傷盆叢神經,同時注意不要掀起前列腺包膜;結扎分離直腸側韌帶時,靠近直腸可避免損傷內臟神經。本組發生輸尿管損傷1例(1.0%),是因腫瘤組織局部浸潤,術中出血較多,縫扎止血時,誤扎了輸尿管所致。我們體會應熟悉輸尿管解剖,輸尿管進入盆腔后與直腸側韌帶相鄰,直腸癌手術時易傷及此處。預防損傷的首要措施是術中充分暴露手術視野,手術完畢證實輸尿管的完整性。可靜脈注入5 ml靛胭脂,術野著色表明輸尿管損傷,必要時膀胱直視下行輸尿管插管注入染料,以證實輸尿管是否通暢,是否有尿液或藍色液外漏和損傷距膀胱的長度。術中輸尿管誤扎可行解結,必要時放置J管支撐。輸尿管有破裂時可行修補術或輸尿管端-端吻合術。

骶前靜脈出血仍是直腸癌切除的主要并發癥。本組2例,占1.9%。出血主要來自骶前靜脈叢和骶椎椎體靜脈[3]。對骶前大出血,預防措施重于補救手段,在分離直腸后壁時,在直視下用銳器或電刀分離,避免過分靠近骶骨平面,鈍性分離不易進入到正確的骶前間隙,骶前血管易被撕裂,導致大出血。因出血主要是骶孔垂直發出的骶椎椎體靜脈撕裂引起,縫扎或電凝止血常難以成功,遇到此情況時應用大紗墊壓迫數分鐘,若仍繼續出血,應采取填塞止血或按壓止血釘止血的方法。試圖結扎雙側髂內動、靜脈來止血是無效的,因其不能降低骶前血管的靜脈壓,反而會造成盆腔靜脈回流受阻而加重骶前出血[4]。

【參考文獻】

[1] 陳峻青.直腸癌手術中如何防止癌擴散和并發癥[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1996,16(3):172.

[2] 王 強,王元和.肛腸外科學[M]. 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8:88.

第5篇:關于長征范文

關鍵詞:市場經濟;政府監管;發展

一、政府對企業市場經濟發展進行監管的必然性

1.市場經濟的自身調節機制并不健全

(1)市場調節的先天缺陷

在市場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市場并非是萬能的。從調節作用上來看,市場自身在發揮調節作用的過程中具有滯后性與盲目性的不利特點。也就是說,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市場很難完全依靠自身調節來保障自身的健康有序發展。對于我國而言,經濟市場的總體規模是十分巨大的,市場不同區域之間的聯系也并非十分緊密??v觀我國當前的經濟格局,地域與地域之間的發展程度存在較大差距,市場需求信息的傳遞也存在滯后性。例如,某一企業受市場需求的影響研發了一項新產品并獲得了巨大的市場成功,同行業企業往往會進行效仿,并逐漸開始進入這一領域。但是由于市場信息傳遞的滯后性,一些企業對于市場需求總量的估算往往會建立在猜測基礎之上,且對于自身產品進入市場的前景估算也過于樂觀。但是市場的需求量卻是固定的,隨著市場需求的日益飽和,后進入市場產品的推廣銷售工作無疑會受到致命影響。在市場飽和的前提下,持續進入這一市場領域的企業無疑會遭受到巨大的經濟損失,造成市場資源配置的巨大浪費。

與此同時,企業在市場資源的配置過程中也存在有一定的盲目性。市場的所謂調節作用擁有一個前提與基礎,即市場資源的配置過程受信息傳播滯后性與人為因素的影響,往往缺乏一定的計劃與步驟。面對特殊的市場資源需求時,受市場調節盲目性特點的影響,市場自身所具有的調節機制往往很難發揮出原有作用。

(2)市場行業壟斷的出現

伴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市場環境中會有一些企業因自身生產經營問題而遭到市場淘汰,同樣也會有一些企業因生產經營優勢而不斷發展壯大。當企業于某一市場領域中發展到一定規模之后,市場經濟環境下的自然壟斷也會隨之而來。市場經濟條件下,一些企業往往會利用自身龐大的資本基礎與技術實力不斷擠壓同行業其他企業的生存發展空間,進而掌握該行業的服務產業鏈。而一旦市場經濟環境中某一領域的服務產業鏈被一家或幾家企業所掌握,市場經濟的自由競爭特性與資源的合理配置往往也就不復存在。在這樣的背景下,市場經濟的健康有序發展必然受到致命影響。

(3)區域市場外部資本的惡意入侵

市場全球化背景下,區域市場的聯系日漸緊密。為爭奪區域市場的實際控制權,區域市場外部資本經常會以惡意競爭為目的發動入侵行為。這一行為最主要的表現即為傾銷行為。利用資本優勢,在市場經濟的發展過程中,一些企業往往會將自身產品與服務以低于成本價值的價格傾銷到目標市場之中。通過這種惡意競爭行為,區域市場的本土生產商、服務商乃至于經銷商均會受到致命打擊,進而喪失發展的空間。一旦外部資本消滅了相應行業的本土企業以及競爭對手,隨即便會大幅度提升自身產品與服務的銷售價格,進而對市場經濟的健康有序發展造成巨大破壞,嚴重影響市場經濟環境下的公平競爭。

2.政府監管可以有效保障市場經濟的健康有序發展

市場經濟在自主發展過程中,往往存在一定的問題,例如市場失靈問題、惡意競爭問題。面對諸多發展問題,我們不難發現單純依賴于市場自身的調節功能,很難保障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以提倡絕對自由競爭與杜絕政府干預市場的西方國家為例,其市場經濟體制構建時間較長,政府對市場的監管程度相對較低,市場的公平競爭環境也較為良好。但是也正因為如此,西方國家政府在對市場經濟進行監管的過程中,受到的掣肘往往非常之大。由于政府監管的缺失,西方國家市場之中壟斷現象普遍出現,周期性經濟危機更是難以掌控。

事實已經證明,緊靠公平競爭原則,杜絕政府在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監管行為,市場經濟不可能獲得健康有序的可持續發展。政府監管的缺失最終只能帶來諸如經濟危機、壟斷等市場經濟問題。通過對西方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進行研究我們不難發現,即便是對于崇拜絕對市場競爭自由的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而言,其政府對市場經濟發展所進行的監管也日漸被認可。因此,可以說政府監管已經成為了保障市場經濟健康有序發展的必要因素。

二、政府監管對市場經濟發展的影響

1.保障國民經濟的平穩協調發展

基于市場調節滯后性與盲目性的特點,政府無疑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市場,引導相應的市場資源進行正確配置。僅以我國為例。改革開放之后在我國政府的主導之下,我國社會經濟體制經歷了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過渡的歷史性轉變。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日漸完善,取得了一系列令世人矚目的經濟發展成果。但即便如此,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仍存有一定問題。諸如產業結構不合理、能源結構不合理、地區發展差距明顯等問題,無一不束縛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與進步?;谖覈薮蟮纳鐣洕偭慷?,我國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市場自發調節,其滯后性與盲目性往往更為明顯,后果也更為可怕。因此出于保障我國國民經濟健康平穩發展的需要,我國政府積極實行了“宏觀調控”政策。近年來,通過“宏觀調控”政策的施行,我國基本實現了國民經濟的健康平穩有序發展,促進了國內不同區域市場的共同進步,有利的維護了我市場經濟的繁榮穩定發展。與此同時,在應對經濟危機等事件的過程之中,正是得益于“宏觀調控”政策的嫻熟應用,我國通過政府主導的一系列監管行為,成功的減輕了諸如金融危機等事件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所造成的損失。

2.保障市場公平競爭,防止市場壟斷行為出現

依托市場經濟體制中的市場因素單獨進行調節,市場經濟的公平競爭必然將不復存在。缺少政府監管的市場經濟發展,其后果只能是市場公平競爭環境的惡化以及市場壟斷的廣泛出現。在市場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公平競爭原則下隱含的核心要素是弱肉強食。掌握了市場需求且自身發展良好的企業,必然會逐步侵占其它企業的市場利潤空間與發展空間。而當一個行業被一家或幾家企業所控制,形成壟斷,那么區域市場的競爭自然而然也就消失了。由于缺失競爭壓力,壟斷企業在缺少競爭對手的前提下,無論是企業發展速度亦或是改革進程,速度均會有所下降,甚至陷入到停滯狀態之中。同時,在自身市場服務的價值收取過程中,壟斷企業也可以隨心所欲訂立服務價格與相關衍生服務內容。

更為嚴重的是,缺乏政府監管,諸多的市場不公平競爭行為也將涌現。最為普遍的市場經濟體制下不公平競爭行為應屬傾銷行為。如果缺乏政府的監管與控制,傾銷行為無疑可以輕易的摧毀一個企業在某一個區域市場的所有競爭對手。而在沒有競爭對手的環境背景下,市場經濟的健康有序發展必然受到巨大影響。

三、政府在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所出現的監管問題

1.政府監管失靈問題

在市場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市場的調節作用并非是萬能的,對于政府而言同樣如此。在市場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政府的調控行為并非絕對奏效,政府監管失靈的問題十分普遍多見。政府在實施諸如“宏觀調控”政策等監管行為的過程中,往往需要經歷三個主要步驟,即信息收集、決策制定、行政實施。簡單來講,就是政府通過各個渠道對當前市場經濟發展現狀進行研究掌握,一旦發現問題所在,即迅速制定相關政策與監管策略,最后運用多種調控方式予以實施,例如立法、稅收、加強執法手段等。

因此毫無疑問,對于政府而言往往需要對市場經濟發展現狀進行一定程度的評估,進而根據相關數據開展具體的監管行為。但是對于市場經濟體制而言市場規模越大,則政府開展監管的難度與復雜程度越高。諸如信息統計錯誤、監管行為決策錯誤、調控政策實施錯誤,均有可能對政府的監管行為造成巨大影響,進而導致政府的監管行為未能取得應有預期效果。應該說在政府對市場經濟發展的監管過程之中,政府監管失靈問題是政府監管所面臨的最大問題,也是最為嚴重問題。諸如“宏觀調控”等政府監管行為的展開,其背景往往是市場經濟發展遭遇到了一定問題與困難。而一旦基于如此背景的政府監管行為未能取得應有效果,或出現了政府監管的失靈現象,那么對于市場經濟體制而言,其發展無疑將受到重大影響。

2.政府監管邊界模糊問題

對于市場經濟的發展而言,缺少政府對市場經濟發展的監管,市場經濟的健康有序發展必然無法得到保障。但是一旦政府過度介入了市場經濟的發展,對于市場經濟而言也必然會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因此,在政府開展對市場經濟的監管過程中,政府監管的邊界模糊問題往往是政府所面臨的監管難題之一。政府監管邊界問題,即為政府在開展對市場經濟發展的監管過程中,究竟什么該管,什么不該管,管的程度又該如何的問題。

一旦政府在對市場經濟的監管過程中,管的范圍過寬、管的程度過大,往往會對市場經濟體制的運行與發展產生不利影響。市場經濟體制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已經形成了自身獨特的運行機制與調控機制。由于市場經濟體制的不完善,在其運行過程中往往會出現一定的問題。政府監管的必要性之所在,即為在市場經濟發展出現問題時,通過自身監管行為促使市場經濟體制回到正確的運行軌道。但是在政府監管職能的實施過程中,過度的干預與不合理的干預非但不能使市場經濟回歸正確的發展軌道,反而會對市場經濟發展造成更加不利的影響。

四、政府開展對市場經濟發展監管的相關建議

1.加強政府監管工作效率,構建完善的監管體制

對于政府而言,面對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監管失靈問題,唯有加強政府監管工作效率,構建完善的監管體制才能夠有效保障政府對市場經濟發展監管工作的高效、有效進行。在對市場經濟基本信息的了解過程中,政府必須第一時間獲得相關信息并開展對相關信息的分析研究工作。市場經濟體制下市場的變化是瞬息萬變的,唯有切實提升信息的收集分析與整理速度,才能夠保障政府對市場經濟開展監督的整體效率。與此同時,政府在制定監管決策的過程中,必須做到監管決策出具迅速準確,且能夠為監管工作的實施創作出更好的條件。尤為重要的是,政府必須依托自身行政網絡,構建完善的針對市場經濟發展的監督監管體制。進而通過體系化發展建設工作,保障政府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高效監管。

2.明確政府對市場經濟監管的邊界問題

邊界問題是政府開展對市場經濟發展監管的核心問題之一。在監管過程中,政府必須著重明確政府對市場經濟監管的范圍、內容以及監管行為適用的程序。政府應通過立法等手段,建立一個標準化、程序化的政府監管介入流程,從信息收集、決策制定、監管實施、后續評估、監督問責等幾個方面,合理制定規章制度,加強法律法規的立法工作。合理解決政府在開展對社會經濟監管過程中的邊界模糊問題。

五、結語

市場經濟體制存有一定優越性,但同時也存在諸如市場調節機制不健全的發展問題。脫離政府監管的市場經濟行為,市場的公平競爭原則是很難得以實現的。市場經濟與市場經濟體制的健康、有序發展必然建立在一定的政府監管基礎之上。應該說,政府監管可以最大程度的保障市場經濟的健康有序發展,確保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徐長浩.略論政府市場監管職能[J].中國工商管理研究,2009,(01).

[2]吳波.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政府責任[J].紅旗文稿,2013.08.03.

第6篇:關于長征范文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Gulf of Mexico oil leak event still in the emergency treatment, finally it had any influence to the global environment not yet to know. In today's China, the ecology civilized idea and ecology civilization consciousness is obtaining the popularization. This in fact has made one kind of formidable ideology pressure to 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 ecological damage behavior.

關鍵詞:生態補償 生態正義

Key words: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ecological justice

作者簡介:董燕燕,(1984.11―),女,山西師范大學理論專業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基本原理。

目前墨西哥灣漏油事件仍在緊急處理中,最終它對全球環境造成什么影響尚未得知。在今天的中國,生態文明觀念和生態文明意識正在得到普及。這實際上是對現代化進程中的生態破壞行為制造了一種強大的意識形態壓力。

一.生態補償問題

仔細研讀《生態權利與生態正義》與《從生態倫理到生態文明》兩篇文章,都提到了“生態補償”一詞,不同的是,前文中提到生態補償是在為生態權利付費,后一文則是指出生態補償是為體現生態公正。讓人迷惑的一點是:在《生態權利與生態正義》一文中,指出生態權利在今天應該被看作是公民的基本權利,而后又闡述了生態權利也是一種財產權利。人的生態權利來自于或衍生于人的生存權利,公民不僅擁有生存的權利,而且其生存環境也同時應該不斷地得到保護和優化。如果人的生存環境得不到保護,那么人的生存權利就會成為一句空話。這就是說,生存權利本身就先天地包含著生態權利的內容??墒羌热徽f生存權利本身就先天地包含著生態權利的內容,人們為什么要在原本就有的生存權上付出更多成本?看似沒有任何道理,可在生態權利與財產權利發生沖突的地方,就出現了生態權利大于財產權利的問題。生態權利除了是一種財產權利之外,還是一種基本的生存權利,比之財產權利的內涵要廣泛得多。所以,生態補償問題也就被引申出來了。

經濟學里有個詞叫經濟中的“外在性”,什么叫外在性?只要一個人或一家廠商實施某種直接影響他人的行為,而且對此既不用賠償,也得不到補償的時候,就出現了外在性。也就是說,當人們做了一件事的時候,對發生的后果不負任何責任,即做了壞事不受懲罰;做了好事也得不到補償的時候,這就是經濟中的“外在性”。在市場經濟時代,當外在性存在時,市場是解決不了它的。河水為什么污染了?許多化工廠,制藥廠排出的廢水流入河里,導致河水的污染。企業要裝一套過濾污水設備,就得花許多錢,不裝就可以直接排走污水,企業就可以節約成本。這樣一來,我國的河流就全被污染了。上游在排污,下游的人在吃水,這就是經濟中的負的外在性。這種經濟中的負的外在性是市場機制所不能解決的。也就是“看不見的手”這個時候不能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看得見的手”出來幫忙了。這個“看得見的手”就是國家政府干預,在生態問題上,必須出臺一系列法律法規政策來約束人們的不自覺行為。生態權利問題的提出,就是要求把生態問題列入正常的制度和法律框架之內,把所謂的外部性問題內部化。

中國環保部門已經提出了一系列的環境經濟政策理念,如環境收費、生態補償、排污權交易、生態保險等,相信這些理念很快地就會成為中國可操作的環境經濟政策和法律。生態補償作為一種環境經濟政策理念,相信會發揮更大作用。只有人人有權利保護自己的生態權利和生態環境,尤其是那些跨地區和跨國界的生態權利和生態環境問題,才有可能得到保護。

二.生態正義

在談到生態正義問題上,其實兩篇文章都涉及到了,都體現了生態社會主義的基本主張之一,就是要強調社會責任感。

在《生態權利與生態正義》一文中,指出:馬克思在論述資本與勞動關系時所表述出來的公平正義觀念,對于我們今天解決資本對于人類生存條件的破壞問題,仍然具有解釋力。這就是說,我們不僅應該正確地解決資本與勞動的公平關系,同樣地,我們也應該合理地解決資本與人們生存環境之間的公平關系。資本不僅應該為勞動者的勞動合理付費,而且應該為因投資而使得生存環境受到破壞的生存者付費。如果說馬克思所說的是勞動公平問題,那么,今天我們講的是生態公平和生態正義問題,還指出個人生態權利的保護和個人生態權利的實現就是生態正義。《從生態倫理到生態文明》中也指出,生態公正的主要原則是公平,包括了社會公平和環境公平。這一原則的主要含義是:利益共享,風險分攤,平等地分配利益;公平地承擔責任和履行義務;受益者回饋受害者,回饋弱勢群體,回饋自然。

《從生態倫理到生態文明》一文也補充的指出:實施生態補償需要區分受害者與受益者,直接受害者與間接受害者,直接受益者與間接受益者,施害者與受害者,從而實行受益者補償受害者的原則。表面上看,好像只對一方有好處,但實際上是對雙方都有好處。和諧亦即人與人和解,人與自然和解,這是人與人的關系、人與自然關系的客觀規律,而實施生態補償符合這一規律。兩篇文章在對生態補償的問題上其實是融會貫通的。這不僅對于解決一個地區或一個國家內部的生態破壞問題有意義,而且對于解決國家之間的生態問題具有同樣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法律意義。

參考文獻:

[1]李惠斌.《生態權利與生態正義―― 一個的研究視角》[J].《理論視野》,2008.5

第7篇:關于長征范文

關鍵詞:市政工程、現場管理

一、 前言

市政工程的主要項目是公共、公益類工程,包括城市主、次干道的修建和養護,城市排水系統、電力系統的建設,城市供暖設施的修建等等。這些工程項目的質量直接關系到人們日常的生活水平與公共安全,從某種意義上講,也體現了城市的現代化水平與形象。隨著城市建設的步伐加快,市政工程的數量增多,工程質量問題越來越受到建筑行業內部人士的關注,施工企業、單位在追求利潤的同時,要保證施工質量,實現雙贏,主要靠的就是現場施工管理,足見現場管理對于工程建設的重要性。

二、 市政工程現場管理的特點

市政工程的現場管理具有以下特點:一、管理內容復雜。市政工程的投資巨大,參與人數與相關利益者眾多,對環境的影響大,工期緊,任務量大,對于一些獻禮工程,常常出現縮減工期的現象,對工程質量的影響巨大,如何通過現場管理,保證工期與質量,同時在復雜的施工環境下進行安全生產,是工程管理人員的一大難題。二、施工過程的影響因素多。由于市政工程的建設關系民生,且一般工程量巨大,工期時間長,在此期間的環境、原材料價格、周邊社會關系、甚至市政規劃都有可能發生變化,影響工程的正常有序開展,這就構成了對現場管理者的極大考驗。三、市政工程有別于一般工程建設。因為它關乎民生與城市形象,政治性強,這也決定了市政工程的目標高,要求嚴的特點,對施工單位和管理人員、質量監督人員都是考驗。

三、 市政工程現場管理的主要內容與方法

市政工程相比于一般建筑工程更加繁雜,管理更加困難,但同樣是工程建設,管理的方式也可以相互借鑒,通過對一般建筑工程的研究并結合市政工程的特點,歸納出市政工程的一般管理內容有以下幾點:

1. 現場協調

現場管理人員的一大任務是滿足各方需要,提供組織支持和各部分協調工作。因為任務量巨大,再設計完成后,必然會將工程進行分包,將整個工程拆解成多個部分,有一家公司的若干施工隊或是多家建筑公司共同完成,在工程量的分配過程中涉及到利益的多寡,施工時分包的工程部分多會產生邊界和工程細節的糾紛,這個時候就需要現場管理人員參與協調,明確工程任務與施工責任,將各方利益予以合理分配,保證工程的順利進行。

2. 技術要求

現場管理人員雖然不是施工人員,但對施工技術也要有一定的掌握,至少對圖紙、施工流程、安全條例等內容要有所熟悉。拿現場協調為例,必須對工程圖紙了解詳細才能合理分配工程量,正確處理施工糾紛,同時,掌握一定的施工技術,對于協調現場的人際關系,保證施工的質量與施工的安全都有非常大的好處。

3. 材料的處理

原材料的處理是對現場管理人員的一大考驗,從訂貨到進場、驗收、對方、生產供應等多個環節的管理要求現場管理人員有一定的材料知識、物流知識,并且與檢測單位,監測站等有著良好的溝通,任何細節出現問題都會導致材料的積壓或供應不足,嚴重的還會直接影響工程質量和施工安全。為了進行正確的管理,首先要熟悉圖紙,對施工進度與所需材料進行估算,確定材料的規格、品牌等因素,聯系好供貨商,及時供貨。其次,要把好質量關,對供貨商的經銷資格進行嚴格審查,材料進場后要報告質量檢測相關單位進行逐項抽樣檢測。最后,要根據施工現場的材料擺放圖紙進行合理擺放,并對各批次的材料進行詳細記錄、存檔。

4. 現場施工控制

施工的關鍵是工期與質量,一般情況下,延長工期有利于質量的提高,所謂慢工出細活,但延長工期會對工程項目的使用造成嚴重影響,相比于一般工程,市政工程對工期的要求更加嚴格。因此,如何在保證工程質量的基礎上,盡量縮短工期,是現場管理人員的一大目標。在施工開始之初,要設計完善的施工方案,管理人員應對施工流程非常熟悉,施工開始后,要對原材料供應、人員供應、機械設備供應、電力、施工用水等項目進行合理調配,因為工程量巨大,所以這些任務必須提前規劃,現場管理的任務是保證規劃的順利展開,而非臨時起意的指指點點。另外,對于工程機械和設備要時時檢查,尤其安全設備和主要機械,這樣可以保證人員安全和施工的順利進行,很多情況下的施工事故都可以通過事前檢查予以避免。最后,要注意例會制度的養成,每天一小會,每周一大會,有宜于解決臨時出現的問題,方便協調各方關系。

5. 人員管理

施工的管理主要是人的管理,每一項工程細節都是由人來實現的,管理好人才能順利施工,這其中,獎懲分明是不二之選。首先,要建立高效率的管理團隊,里面必須包含多種技術人才,出現問題有專業的處理意見是非常必要的。其次,制定嚴格的施工流程,管理條例,做到人人有法可依,施工人員在上崗前,除了要學習施工技術、施工流程,更要掌握施工的各項條例、制度,這是安全的需要,亦是效率的需要。第三,要設立一定的獎懲制度,對認真完成工作的員工予以物質上的獎勵和精神上的表揚,對于出現施工問題的員工要予以一定限度的懲罰,這樣可以將責任明確到個人,提高工人的工作積極性。

6. 資料管理與成品保護

施工的技術資料、圖紙、文檔如:材料合格證、檢驗報告、竣工圖、驗收報告、設計變更、測量記錄、隱蔽工程驗收單,有關技術參數測定驗收單、工作聯系函、工程簽證等,必須進行整理保存,有利于工程以后的使用和維護,同時,一旦出現嚴重質量問題,也有責任處理的依據。工程結束后,現場管理人員除了要整理資料以外還要做好現場的保護。在工程的最后驗收之前,一定要保證工程的外觀優美,這是市政工程需要注意的重點之一。

7. 成本管理

現場管理人員要熟悉投標文件、施工合同、清單報價表,進行綜合單價分析,做到心中有數,先算后千,制定先進的、經濟合理的施工方案,以達到縮短工期、提高質量、降低成本的目的。

8. 施工安全

這是所有工程都必須嚴格管理的一環,市政項目尤其如此,為了提高民生的利民項目如果因為施工事故造成人員傷亡將會為市政工程留下難以消除的污點,前文提到了材料的安全和設備的檢驗都與安全施工息息相關。除此之外,還要注意施工現場的防火、防電,工作人員要培訓上崗,制定安全條例并強制遵守,嚴格檢查安全設施如腳手架、安全帽的質量,對高危工作人員的安全設備要一日兩查、三查,保證佩戴齊全與工作正常,對于機械設備的防護裝置也要時常檢查,避免漏電或是缺乏防護罩保護。對于事故多發的環節一定要加強管理力度,盡最大努力確保施工安全。

總結:

市政工程關系重大,現場管理是保證工程質量、工程進度、工程安全的最佳途徑。它與普通建筑工程既有聯系也有區別,要搞好市政工程的現場管理必須熟悉一般工程的管理辦法,從質量與安全入手,結合市政工程自身的特點,加強現場協調與人員管理,保證施工質量。同時,管理人員也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因為管理是一項既需要技術,也需要經驗的工作,只有提高自身,才能正確管理。最后,希望本文能對市政工程建設起到一定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宋兆平.淺談市政工程施工現場管理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建議[J].中國科技博覽,2011(4)

[2] 梁國臣.如何做好工程的施工現場管理[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8)

[3] 鄭立科,張秋云.淺淡市政工程現場管理的幾個問題[J].科技風,2010(2)

第8篇:關于長征范文

關鍵詞:保險市場;競爭程度;H統計量;市場結構

中圖分類號:F84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176X(2009)03-0035-07

經典的產業組織理論認為,競爭與集中是無法兼容的,競爭程度與企業的數量正相關。在實踐中,保險行業是處于一定監管條件下展開競爭的行業,并且大部分國家都采取相對集中的市場競爭模式。而從不同類別的保險產業組織規律看,財險市場的競爭程度要強于壽險市場的競爭程度。

我國保險競爭經歷了從不存在競爭到不規范競爭再到一定監管下的有序競爭秩序這樣幾個階段,當然在不同的時段,保險市場的特點也各不相同。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帶動金融服務業迅速擴張規模,保險業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增長。典型標志就是保費規模的不斷擴大,而保費的增長又離不開保險公司間的激烈競爭。在這種新的實踐背景下,各種類型保險產品的替代性和融合性提高,競爭、集中以及保險公司的數量之間也體現出新的特點和變化規律。2006年底隨著入世5年的保險業的保護期結束,保險業將迎來全面開放的新時期,因此,從保險行業發展的全新視角重新考查中國保險業競爭和壟斷程度的關系與變化,對中國保險業發展而言是至關重要的。

一、 文獻回顧

度量競爭程度大體上可以分為兩種方法:結構方法與非結構方法。所謂結構方法指的是產業組織理論中的結構―行為―績效(SCP)框架和效率結構(ES)范式,較為常見的衡量集中度的方法有集中率和HHI指數。非結構模型一般可以分為Bresnahan和Lau提出的BL模型[1-2],以及Panzar和Rosse年提出的PR模型[3]。近年來,隨著現代保險業的發展和風險內涵的演變,以及結構方法自身存在的缺陷和新產業組織理論的異軍突起,通過競爭市場的非結構模型將市場結構內在化的研究范式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但上述兩種方法的缺陷是都沒有運用市場結構的信息,而僅僅通過估計競爭價格的背離程度來度量企業的競爭行為。

Panzer-Rosse的H統計量的方法基于Lerner[4]對壟斷力量的度量,Iwata[5]對寡頭壟斷的度量,及Bresnahan、Lau、Panzar和Rosse對可競爭性市場的競爭狀況的檢測。該方法運用回歸技術,通過建立整體的收益方程來獲得H指數值。而該指數事實上衡量的是收益對各項投入價格的彈性大小。不同的H指數反映了不同的市場結構和競爭程度。

H統計量研究方法雖然在金融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具體到保險業,相關研究卻比較少見,Murat[6]等學者運用澳大利亞1998年的截面數據研究該國市場的H統計量。該文引入H指數作為衡量財險市場競爭程度的主要指標,通過全要素生產率的分解和求和最終得到反映保險市場競爭結構的H指數。得出結論為澳大利亞財險公司在不完全競爭的環境下運行,也就是說投入成本并未完全轉化為產出收入。財險公司必須通過盈利來彌補其成本價格上升的損失,不盈利的公司必然承受損失。H指數也可以用在對變革中的保險市場進行檢驗的方面,Celik和Kaplan[7]針對土耳其加入歐盟前后的保險市場的競爭態勢變化,使用土耳其保險市場2002―2004年28家保險公司的樣本數據,研究了歐盟一體化的保險市場對土耳其保險市場的影響和沖擊。邵全權[8-9]從經典產業組織SCP框架的視角對中國財險市場和壽險市場分別進行了研究,發現保險公司的市場結構與競爭活動存在復雜的關系,采用不同的競爭衡量標準會出現不同的情況。

二、 研究設計和數據來源

本文選用PR模型來研究我國保險市場上的競爭程度,在國內首次采用上述方法對中國保險市場的H指數值進行估算。

1.模型的選取

該模型建立在以下基礎上:第一,保險公司在長期相對均衡的環境中運作;第二,保險公司的行為受其他保險公司行為的影響;第三,保險公司競爭的成本結構同質,生產函數服從規模收益不變的Cobb-Douglas生產函數;第四,在不同的市場環境下,保險公司所采取的成本投入策略通過產出的定價會影響生產。

保險公司利潤最大化的條件是邊際收益等于邊際成本:

x代表保險公司的產出,n為保險公司的數量,w是保險公司投入成本價格的向量,z是造成保險公司收入函數移動的外生變量。而要在保險市場水平上實現均衡,零利潤的約束條件為:

其中,帶有*的變量為均衡值,是保險市場的市場勢力通過公司的單位投入價格變動引起均衡收益的變化衡量。H統計量用來衡量競爭性質和強度,H統計量的表達式為H=∑nm=1R*iwmiwmiR*i。其中,R*i表示在長期均衡下,保險公司i的收入;w是由m個投入要素價格組成的向量,保險公司的產出是保費收入。H統計量可以理解為一個度量競爭強度的連續指標,介于0―1之間,H統計量值越大說明競爭強度越大,如表1所示。

在經驗研究中,借鑒Murat等和Celik和Kaplan的研究思路,采用各項變量與總資產比例的方法設計模型中各變量,結合H統計量的構建原理與保險市場競爭的特殊行業屬性,建立如下模型:

其中,式(3)為計算各年度H指數的模型,包括將1999―2006年數據匯總在一起進行的混合估計模型。式(4)為8年綜合H指數的面板數據分析模型。式(5)為保險公司H指數的計算模型,為三項投入要素系數的加總。

2.樣本與數據

本文所用數據全部來自中國保險年鑒(1999―2007年),鑒于產壽險業不同的競爭特點分別對二者進行研究。在上述模型中,筆者假設保險公司生產有三種投入,x1表示賠款支出,x2表示傭金和手續費支出,x3表示營業費用支出。隨機誤差項表示其他一些影響因素以及統計上的誤差等。此外,還將反映保險公司規模的指標總資產納入模型作為控制變量。上述指標均以對保險公司總資產的比值來反映,根據H統計量的定義,對其全部取自然對數。

由于歷年保險年鑒統計口徑的差異、數據報告在不同時期具有不同的要求以及保險市場主體本身發生的變化和改革,都影響著樣本的選擇和數據的選取。出于嚴謹性考慮,對樣本和數據說明如下:

(1)財險方面。筆者選擇人保、太平洋、平安、華泰、永安、天安、華安、民安、皇家太陽、東京海上、美亞上海、安聯、新疆兵團(后更名為中華聯合)13家財險公司為樣本。盡管財險公司的批設數量逐年增加,但是考慮到保險業經營周期的特殊性――即需要一定時期后才開始盈利,其各項經營指標也必定會有所反映,因此選取的13家財險公司都是經營時間比較長的保險公司,其經營活動相對穩定。盡管如此,仍需進行以下說明:首先,太平洋保險公司于2001年進行集團化經營,將產壽險分別設立獨立子公司,由于集團化的影響,造成該公司2001年大部分數據缺失,因此采用2000年和2002年的數據的平均數來替代2001年的數據。其次,平安公司在2003年前并未分產壽險進行數據報告,因此采用該公司的整體數據。

(2)壽險方面。樣本為中國人壽、太保壽險、平安壽險、新華、泰康、中宏、太平洋安泰、金盛人壽以及友邦上海共9家壽險公司,時間跨度仍為1999―2006年。需要進行的數據說明為:新華人壽2005年和2006年的數據缺失,因此在計算時從樣本中取消。

三、實證結果分析

1.我國財險業H統計量的測算

應用多元回歸方法,逐年進行測算,得到如表2和圖1所示的財險市場競爭和壟斷態勢的H統計量及其結構。將1999―2006各年的H統計量繪制在圖1中,可以看出在這8年間我國財險市場競爭態勢的變化情況。研究結果表明,由于我國財產險市場發展時間尚短,存在很多問題,缺乏有效的競爭秩序,也造成不規范競爭不可避免。1998年中國保監會成立,此后4年時間內基本呈現出從競爭向壟斷集中的態勢,并于2002年降至最低水平。2003年起我國實行全國范圍內的保險費率市場化改革措施,由此掀起了新一輪的競爭。這次費率市場化改革的影響是深遠的,以至于在2003―2006年我國財險市場的競爭態勢非常接近于競爭性市場,這也從一個側面折射出財險市場競爭的激烈程度。

分三種方式衡量財險市場的H統計量:首先,各年度H 統計量的平均,財險業H統計量平均值為0.82675,競爭程度平均來說較高。其次,將8年內所有數據放在一起進行混合回歸,得到H統計量為0.6967。最后,運用面板數據分析技術,經F檢驗與Hausman檢驗最終確定采用個體與時點雙固定效應進行估計,相應的H統計量為0.5559(如表3所示)??傮w來說,無論采用何種方法衡量H統計量,全部大于0.5,說明我國財險市場更加傾向于競爭結構。

2.我國壽險業H統計量的測算

與財險部分的處理類似,應用多元回歸方法,逐年進行測算,得到如表4和圖1所示的壽險市場競爭和壟斷態勢的H統計量及其結構。將1999―2006各年的H統計量繪制在圖1中,可以看出在這8年間我國壽險市場競爭態勢的變化情況。不規范競爭問題在我國壽險市場同樣不可避免。1998年中國保監會成立,保險監管對壽險競爭的作用于對財險競爭相似,此后四年時間內呈現出從競爭向壟斷集中的態勢,并于2002年降至最低水平。2003年保險費率市場化改革造成壽險市場競爭加劇,競爭態勢的波動相當大,但呈現出波動幅度減小的趨勢。

分幾種衡量壽險市場的H統計量。首先,各年度H 統計量的平均,壽險業H統計量平均值為0.479,競爭程度平均來說較高。其次,將8年內所有數據放在一起進行混合回歸,得到H統計量為0.585。由于壽險競爭數據問題較為嚴重,無法直接應用平衡面板數據分析進行研究,因此,對數據缺失的壽險公司采取使用規模相似公司數據替代的方式進行處理,經面板數據分析,再經F檢驗與Hausman檢驗最終確定采用個體與時點雙固定效應進行估計,得到H統計量為0.569。壽險市場的H統計量在0.5左右,說明壽險市場的競爭態勢更加接近于壟斷結構。

3.我國保險業競爭度與市場結構的關系

(1)財險業的經驗研究

我們用1999―2006年我國財險業的競爭H指數、結構性指標以及保險公司的數量的對數和虛擬變量D1(2003年費率市場化前為0,以后為1)考查財險市場的競爭與結構的關系。

現在就競爭和市場結構進行回歸,考慮如下的模型:

H=β0+β1CR4+β2HHI+β3ln(n)+β4D1+ε(6)

從表6可以看出,不同的結構性指標對財險市場競爭程度的影響是各不相同的。在以CR4衡量的市場結構和以HHI衡量的市場結構的不同情況中,二者體現出對競爭程度不同的影響,CR4的影響為正,而HHI的影響為負。也就是說,集中度的提高反而有利于競爭程度的提高。而HHI指數的提高則并不會必然導致競爭程度的提高。財險公司數量與競爭程度負相關,說明財險公司數量越多,該市場的競爭程度就越不激烈。虛擬變量D1說明在2003年財險市場費率市場化改革前后,競爭程度受該制度變化的影響在不斷提高。

(2)壽險業的經驗研究

對壽險業的處理與財險類似。就競爭度和市場結構進行回歸,通過表6可以看出,不同的結構性指標對壽險市場競爭程度的影響是各不相同的,只是其影響模式與財險業競爭相比正好是相反的。在以CR4衡量的市場結構和以HHI衡量的市場結構的不同情況中,二者體現出對競爭程度不同的影響,CR4對壽險市場競爭的影響為負,而HHI的影響則為正。也就是說,集中度的提高降低壽險競爭程度的程度,而HHI指數的提高則可以導致壽險市場競爭程度的提高。壽險公司數量與競爭程度負相關,說明壽險公司數量越多,該市場的競爭程度就越不激烈。虛擬變量D1說明在2003年壽險市場費率市場化改革前后,競爭程度受該制度變化的影響在不斷提高。

市場競爭對上述主要指標進行相關分析(表8)表明,在我國壽險市場上,集中度與壽險公司數量呈明顯的負相關關系,說明壽險公司的數量越多,集中度越低;壽險公司的競爭度與集中度采用不同的指標衡量具有不同結果;競爭度與壽險公司數量也呈現出負相關關系,也即是說壽險公司數量越多,競爭度就越低。這是不同于常規判斷的,說明發展中的壽險市場存在的調整空間還相當廣闊。

四、結論及政策建議

本文在國內首次運用H統計量研究了我國保險市場的競爭程度,并通過進一步的回歸分析和相關分析研究了競爭程度與市場結構的交互影響。研究結果表明,我國1999―2006年間的財險市場可以判斷為壟斷競爭的市場結構,而同期我國壽險市場屬于寡頭壟斷的市場結構。2003年保險業費率市場化的改革對財險和壽險都有明顯的影響,直接加劇了競爭程度。競爭度與財險市場公司數量正相關,與壽險市場公司數量負相關。競爭度與集中度的關系在財險業為負相關,而在壽險業根據采用的不同的集中度指標檢驗結果會有所不同。

基于上述基本判斷,為此我們從保險業競爭程度角度提出以下幾點政策建議:

第一,明確我國現階段產壽險的基本業態是不同的,將我國整體經濟發展環境以及金融體制改革發生的變化,進一步建立、完善分類監管的保險監管體系以及各不相同的保險競爭政策,避免以偏概全,用統一的規范要求整個保險市場。

第二,在全面開放和費率市場化的經營背景下,我國的財險市場競爭與壽險市場競爭面臨較為相似的挑戰,面對外資、合資競爭對手,如何發展民族保險業就顯得尤為重要。需要指出,這里提及的發展民族保險業并不是狹義的保護,而是在兼顧發展我國保險市場的前提下,而進行的有針對性的扶植、培育民族保險業。

第三,全面提升我國保險業的競爭范圍與競爭能力,培育保險業的行業競爭力。現階段我國保險競爭大多集中在價格競爭方面,對于服務、質量等方面的競爭關注不足,未來可以將重點轉移到技術含量更高的層面,以維護保險競爭的效率。此外,保險業的競爭力也是一項需要重點考察的項目,保險行業競爭力是指當保險業于其他金融行業或類似機構發生競爭時獲取勝利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Bresnahan,T.F.The Oligopoly Solution Concept is Identified [J].Economics Letters,1982,(10):87-92.

[2] Lau,L.J.On Identifying the Degree of Competitiveness from Industry Price and Output Data[J].Economics Letters,1982,(10):93-99.

[3] Panzar,J.C.and Rosse,J.N.Testing for Monopoly Equilibrium [J].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1987,(35):443-456.

[4] Lerner,A.The Concept of Monopoly and the Measurement of Monopoly power[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34,(1):157-175.

[5] Iwata,G.Measurement of Conjectural Variations in Oligopoly[J].Econometrica,1974,(42):947-966.

[6] Murat-Roger S.Tonkin-D.Johannes Jüttner.Competition In General Insurance Market[J].Zeitschrift für die gesamte Versiecherungswissenschaft,2002,(3):453-458.

[7] Tuncayc Celik,Muhittin Kaplan.Competition in the Turkish Insurance Sector,2002―2004[R].working paper,2007.

[8] 邵全權,江生忠.“入世”對中國壽險公司產業組織的影響[J].財經研究,2008,(4):16-26.

[9] 邵全權.中國產險公司市場結構、競爭模式與績效關系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8,(8):123-137.

The Relation Between Degree of Competitionand Market Structure:

Evidence from Chinas Insurance Markets

SHAO Quan-quan,WANG Bo

(School of Economics,Nankai University,Tianjin 300071,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 I study the competition degree of Chinese insurance market by H index.Then I use the method of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relevance analysis study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competition degree and insurance market structure. In my paper I find: during 1999―2006,the structure of Chinese property market is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and at the same period Chinese life insurance market is oligopoly.The market-oriented reformation of insurance rate from 2003 has obvious effect to both property and life insurance market,as I result the competition degree of both markets had been aggravated.The competition degree is positive related to property companys quantity,but is negative related to the quantity of life insurance companies.The relation between competition degree and concentration degree is negative relevance in property insurance market,and the relation is not certain when use different indices in life insurance market.

第9篇:關于長征范文

【摘要】隨著我國房地產業與金融業的快速發展,使得這兩個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日益凸顯,逐漸成為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支柱性產業。但是,由于我國房地產業和金融產業的起步比較晚,使得在房地產市場與金融市場之中存在著一些問題,房地產市場與金融市場的關系是其中的核心,本研究以遼寧省沈陽市為例,通過建立房地產和金融市場之間關系的實證模型,得出房地產市場與金融市場的關系隨時間呈曲線型的遞增發展,并通過分析認為沈陽市要協調好二者的關系,政府部門就需要在監管金融機構貸款,建立多元化的融資渠道和建立住房抵押貸款次級市場等方面加強管理。

【關鍵詞】房地產市場;金融市場

1 引言

自從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后,國內的房地產消費需要量因此而獲得巨大的釋放,由此房地產市場也由于住房的市場化而日益繁榮,房地產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不斷為國民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強勁的增長動力。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的國民經濟每年以超過7%的速度增長,而與此同時,房地產的銷售額每年以超過20%的速度增長[1]。作為重要的支柱產業,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發展不僅僅關系到人們的日常生活,更影響著國家的財政收入和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

房地產業的繁榮在推動國民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帶動了金融市場的活躍。由于住房制度的變革,金融業越來越多的參與到房地產市場中,從房地產開發商的貸款開發,到消費者的抵押貸款進行商品房消費。銀行參與的程度在不斷的提高,金融市場在各個環節影響著房地產市場的運行與發展。同時,房地產市場的不良發展所引起的金融危機的實例也提醒我們要深刻的認清房地產市場與金融市場的關系程度。以避免對國民經濟的發展不良影響。

一般來說,房地產市場的發展與金融市場的發展及二者相互作用對國民經濟其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目前,在房地產市場與金融市場中普遍存在如下問題:金融支持過度導致房地產市場泡沫化;房地產金融融資渠道單一誘發潛在金融危機;房地產價格不穩定加大國內商業銀行體系風險等。因而我們不得不深入的思考,房地產市場的發展是否存在著導致金融危機的因素?如何看待房地產金融市場中的風險?如何正確處理房地產市場與金融市場的協調關系?要處理這些問題,就要科學、合理的認識房地產市場與金融市場的關系。

因此,本文將從房地產市場與金融市場的關系角度出發。通過以沈陽為例,對房地產市場與金融市場進行實證分析,用回歸分析法來分析定量的分析兩者之間的相關關系程度,在以上分析的基礎上,為進一步的認識房地產市場和金融市場的關系和發展規律,解決房地產市場和金融市場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供一些實證支持。

2 研究的設計 1 樣本區域選擇的依據

本文選擇的模型區域為遼寧省沈陽市。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遼寧省是東北三省中經濟發展最快的省份,目前,東北地區是國家重點的經濟改革發展地區。而沈陽市作為遼寧省重要的城市,其城市發展在遼寧省甚至在東北省具有典型性,對沈陽市的研究對遼寧省以及東北地區其他城市的相關研究起到代表性作用。

第二、沈陽市近幾年在經濟發展迅猛,其經濟發展在遼寧省具有經濟領軍地位。近年來,其房地產市場與金融市場的發展迅猛,具備了對二者市場進行研究的現實基礎,同時對二者未來的協調發展起到指導作用。

第三、沈陽市是老重工業基地,而近年來沈陽市房地產業與金融業的異軍突起,使得二者的經濟地位也日益凸顯。在面臨經濟轉軌期的時代大背景下,房地產市場與金融市場的發展對整個城市未來的經濟格局的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因此,對于如何認清與協調房地市場與金融市場的關系研究對規避金融危機以及對沈陽市未來的經濟格局規劃具有現實意義。 2 指標選取依據

如何來選取指標來代表房地產市場與經濟市場的發展對研究的成敗起著決定性作用。本文對指標選取的依據主要遵循以下原則:

第一、定義性原則。根據房地產市場與金融市場的功能定義來選定經濟指標。房地產市場是房地產商品交換、交易以及一切流通關系的總和。根據房地產市場的定義,可選用交易額、銷售額等經濟指標。金融市場,是實現貨幣資金借貸、辦理各種票據和有價證券買賣,資金供給者和需求者融通資金的場所或過程。根據金融市場的定義,可選用貸款額、證券交易額等經濟指標。

第二、典型性原則。參考其他眾多相似研究文獻中所運用的指標,對其進行歸納選取。如《中國房地產市場與金融市場關系的實證分析》選取我國商品房的交易額來表征房地產市場的發展,選取金融資產總量、貨幣資產數量(即包括現金和存款)、非貨幣資產數量(即包括股票有價證券)來表征金融市場的發展。李陽(2006)和皮舜(2004)均選取我國商品房的交易額和金融機構貸款額作為各自市場的表征指標-。

第三、可行性原則。通過查詢《遼寧省統計年鑒》和《沈陽市統計年鑒》,筆者發現沈陽市證券交易額記錄年份僅由2003年開始,2003年之前的數據無法快速、準確的收集,因此將代表金融市場發展的證券交易額這個經濟指標排除。無沈陽市商品房交易額經濟指標,但有沈陽市商品房銷售額經濟指標可代替-。

根據上述原則,本文選擇沈陽市商品房實際銷售額作為表征房地產市場發展的經濟指標,記為銷售總額。選擇沈陽市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合計作為表征金融市場發展的經濟指標,記為貸款合計。 3 數據來源說明

在基于以沈陽市為例的房地產市場與金融市場關系的研究中,有關評價指標的數據來源主要由以下查詢獲得:通過查閱《遼寧省統計年鑒》和《沈陽市統計年鑒》總共獲得了沈陽市2003-2009年相關經濟指標數據14個,經過對數據的仔細檢查與核對,確保了指標數據的真實性與準確性。具體數值見表2-1。 4 模型選取依據

根據上述表2-1所收集的數據,以貸款合計為橫軸,以銷售總額為縱軸,借助專業統計軟件SPSS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把2003-2009年的數據表示出來,得到散點圖2-1。

圖2-1 2003-2009年沈陽市商品房實際銷售額和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合計散點圖

從圖2-1中可以看出,表示每年商品房實際銷售額和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合計的點基本上呈遞增趨勢,說明二者之間可能存在著一種相關關系。通過觀察散點圖的分布形態,可以明顯看出其分布偏離線性模型,因此排除選用線性模型對變量指標進行擬合。其次,可以觀察得到其變量的走向接近于曲線型的非線性模型。因此將選用非線性模型進行擬合。但這種描述只是直觀上的判斷,只是從變量散點的形態上做出的大致性描述,并不能科學的反應變量之間關系的密切程度。因此在下面的論證中,本文借助專業統計軟件SPSS軟件來對兩個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進行具體的計算。

3 房地產市場與金融市場相關關系的實證研究 1 相關分析

運用統計軟件SPSS計算出銷售總額和貸款合計之間的相關關系,得到輸出結果如表2-2。

根據上表的數據可以得出:Pearson相關系數為0.821,P=0.0245%,應該拒絕原假設,即總體中這兩個變量的相關系數為零的假設。所以可以認為,銷售總額與貸款合計呈現出正相關的關系。在回過頭來對二者變量的散點圖進行觀察(圖2-1),就較容易理解這一結果,散點圖上的變量基本上在呈現遞增的趨勢。因而這兩個變量基本存在正相關關系。同時,表4中兩個變量之間的雙衛檢驗概率值為0.024,小于5%,即表示出二者之間的相關程度也是較為顯著的。

3.2 回歸分析

通過上述的相關分析,我們計算出銷售總額與金融貸款之間的相關系數為0.821,同時觀察散點圖,發現變量基本上呈現曲線型遞增的趨勢。因此筆者就想二者之間可能存在著一種非線性關系,是否可以用一條曲線來擬合,所以在下面的分析中仍借助SPSS統計軟件,以貸款合計為自變量,以銷售總額為因變量,進行回歸分析。得到輸出結果如表2-3,表2-4和表2-5。

模型摘要(Model Summary):表示相關系數(R)=0.891,判定系數(R Square,R2)=0.793,調整后判定系數(Adjusted R Square)=0.752。由此可得出該模型的擬合度高達75.2%,即運用該曲線模型,自變量X(貸款合計)可以解釋因變量Y(銷售總額)變化的75.2%。因此通過擬和度數值證明該模型是可行的。

方差分析(ANOVA):表示回歸的均方差(Regression mean Square)=3.591,剩余的均方差(Residual Mean Square)=0.187,F=19.213,P=0.007。其中重要的數據分析為F值所對應的P值的大小。由于P=0.0071%,近似于P=0,所以可認拒絕原假設,即變量X和Y之間曲線相關關系顯著。

回歸分析系數分析(Coefficients):表示常數項 (Constant)= 3.132E-5、回歸系數(B)=1,回歸系數的標準誤差(Std. Error)=0,標準化回歸系數(Beta)=0.410, t檢驗的t值=2.426E7,P=0.000。其中重要的數據分析為自變量X(貸款合計)的t值所對應的P值的大小。由于P=0,所以可認為回歸系數有顯著意義,即X的變化可引起Y的變化,且變化顯著。

圖2-2貸款合計與銷售總額擬合曲線圖

根據上述數據分析可運用SPSS進行曲線回歸分析得到曲線擬合圖2-2。 3 研究結果

通過實證分析,我們發現沈陽市房地產市場與金融市場的發展關系具有顯著影響性。從具體系數上看,銷售總額與貸款合計與類指數曲線擬合度達75.2%,銷售總額變動的75.2%可運用曲線的自變量的變動解釋;F檢驗與T檢驗的數據同樣表明無論是從整個模型方程的角度,還是從自變量的角度,都是高度顯著的。從模型擬合圖斜率角度來看,由于其圖形斜率大于零且呈遞增性,即曲線的凹凸性為凹,因此因變量會隨著自變量等單位的增加而呈現出加速上升,即隨著自變量的增加,因變量的上升速度要快于自變量的上升速度。通過基于沈陽市房地產市場與金融市場2003-2009年的數據實證分析,我們看到代表房地產市場的銷售總額與代表金融市場的貸款合計隨著時間的發展呈現出上升趨勢,并且該趨勢符合類似指數曲線的波動走向。這表明即使金融機構貸款變動幅度較小,其變動也對房地產銷售造成巨大的波動。從指標的代表的市場角度出發,不僅直接表明房地產市場與金融市場之間存在關系且呈現強顯著相關,而且從側面反映出房地產市場對金融市場的強烈依賴性。證實了第一部分的理論研究結論。

4 結論與建議

本文通過對房地產市場與金融市場關系的實證分析。揭示出房地產市場與金融市場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相關性。這是因為,房地產市成是資金密集型市場,交易額巨大,因而不論是房地產的直接使用者還是經營者都是難以承擔的,因此都需要銀行等金融主體參與的金融市場給予資金融通,才能順利完成交易。另一方面,由于房地產具有保值性、增值性等特點,使得金融市場特別青睞房地產市場,特別愿意以房地產金融資產作為資產組合的重要構成部分。因此可見,中國房地產市場與金融市場在某種程度上是“一體”的。為了降低房地產金融風險以及促進房地產市場與金融市場在未來的協調發展,針對本文所得到的房地產市場與金融市場的關系結論提出如下建議:

第一、積極鼓勵監管金融機構貸款。由于房地產市場與金融市場的類指數曲線關系,使得金融機構貸款變動對房地產業產生巨大影響,因此,在面臨房地產市場日益膨脹的背景下,對房地產市場的調控要究其根源性主要因素,加大對金融機構貸款批準的審核力度,加強房地產業的信貸管理,嚴肅查處房地產信貸中的違規問題,加強房地產信貸風險的防范和管理,完善個人征信管理體制,建立和完善房地產市場的預警體系、房地產統計指標體系和信息披露制度等。通過調控金融機構相關貸款來有效的指導房地產業的健康穩定發展。

第二、發展房地產融資渠道多元化。由于目前的房地產金融融資主要依賴于銀行體系,而房地產業是資金密集型行業,這樣無形中將房地產市場發展的風險轉化為銀行體系的風險甚至導致金融危機。應該加強多元化的融資渠道,發展資金、證券等要素市場。

第三、建立住房抵押貸款次級市場促進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是指將住房抵押貸款直接轉化為股票、債券、投資基金等證券形態,是資產證券化的一種形式。其主要功能在于通過證券形式將房地產市場與資本市場聯系起來,積聚社會閑散資金,促進個人儲蓄向房地產投資轉化,并有助于提高銀行長期信貸資產的流動性,建立起不動產抵押貸款的次級市場。對于放貸金融機構而言,房地產抵押貸款證券化能有效降低放貸風險和拓寬房地產資金來源,有效地把貸款風險向證券市場轉移,把風險分散給廣大投資者。對于投資者來說,房貸證券化為其提供新的投資工具,因房貸信用程度較高,投資者風險系數較小,可謂是一種風險小、收益高的新型投資方式。

參考文獻

[1]皮舜,武康平.中國房地產市場與金融市場發展關系的研究[J].管理工程學報,2006(2):1-5.

皮舜.中國房地產市場與金融市場的Granger因果關系分析[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4(12):29-33.

李陽.中國房地產市場與金融市場關系的實證分析[D].廈門大學碩士論文,2006.

沈陽市統計局.沈陽市統計年鑒[M].沈陽市統計局出版,2001-2007.

相關熱門標簽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九九免费视频 | 久久一区二区精品综合 | 免费网站18| 日韩视频精品在线 | 国产亚洲精品九九久在线观看 |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大尺度免费视频 | 久草在线手机 | aaa一级特黄| 怡红院成人网 | 久久一日本道色综合久久m 久久伊人成人网 | 怡红院成人永久免费看 | 久久国内免费视频 | 97高清国语自产拍中国大陆 | 国内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精品免视着国产成人 | 亚洲专区在线视频 | 一区二区影院 | 91无套极品外围在线播放 | 亚洲欧美韩日 | 国产欧美日韩在线视频 | 不卡一区二区在线 |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成人性动漫在线观看 | 美女一级毛片毛片在线播放 | 黄色w站 | 在线日韩视频 | 国产成人国产在线观看入口 | 国产成人影院在线观看 | 欧美另类激情 | 成人www视频网站免费观看 | 久久99爱视频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欧美精品 | 亚洲香蕉久久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好吊妞998视频免费观看在线 | 国产超薄肉色丝袜足j | 日本加勒比视频 | 欧美成人免费一区在线播放 | 日韩美女一级毛片a | 欧美一级带| 日韩中文在线观看 |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日韩免费播 |